• 15
  • +1
    81

垃圾分类大哉问④|从不关心到可以做:到底如何理解定时定点

郝利琼/爱芬环保联合创始人
2019-07-03 18:16
来源:澎湃新闻
市政厅 >
字号

在我们之前的数年工作中,最头疼的问题是“年轻人对垃圾分类漠不关心”。但是,在“年轻上班族失去了扔垃圾的权利”的讨论中,这个点轰然倒塌。

在扔垃圾和个人权利碰撞之际,年轻人的神经被触痛。他们对分垃圾、扔垃圾的讨论,迅速推高话题热度,打开了全民讨论上海垃圾分类的序幕。

几天前,为一个企业家群体做小规模演讲,一位20多岁的年轻人说:“凭什么扔垃圾要我走500米,关键是,为什么呀?”当我花了4分钟为他讲完之后,他说:“明白了,我可以去做。”

垃圾分类要讲道理,不能愚民,不能蛮干。这个年轻人促使我再次去思考,并试图讲清楚一些基础性问题。比如,什么是定时定点,以及为什么要定时定点。

先说“定点”。小区的垃圾投放点是固定的,你买房子的时候它在哪,基本上就一直在那儿。在上海此轮垃圾分类的语境下,“定点”的真正含义,不是“确定点位”,而是“减少点位”。从上海小区的实际情况看,减少点位的方法有两种:在高楼,需要把每层的垃圾桶撤到地面某个点位;在多层住宅区,需要综合规划,大概按照200-300户一个点位的原则,重新布置点位。

再说“定时”。在我的理解里,它的真正含义不是“确定投放时间”,而是“减少投放时间”。如何减少,理应由大家共同确定。

因此,定时定点的真实含义,应该是“减时减点”。那为什么要“减时减点”呢?我这里试着从人的行为转变所需要的条件、物业管理难度和管理成本几方面来表述。

首先,垃圾分类投放是社会公共行为的转变。对整个社会而言,实现这个转变,需要足够的时间准备、学习、提醒和监督。在垃圾分类以前,人们是“匿名”投放垃圾;在垃圾分类开始初期,则要转变为“当面化”或“实名化”投放垃圾,要实现人的行为可以被监督,居民扔的垃圾可以被追溯。如此,一个城市的市民才能逐步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

实现这个过程,需要两个条件:一,需要一个物理场域,一个地理空间;二,需要有人(一般是志愿者)去做讲解或进行督促。

设想一下,一个1000户的小区,有10个垃圾投放点,开始垃圾分类之后,每个投放点早晚得有志愿者进行值班督导。如果1个点位每天早晚2名志愿者值班,该小区一天就需要20名志愿者,一周需要140名志愿者。假设这些人每周值1次班,按3个月的值班周期,他们需要值班12次。在一个1000户的小区中,居委要找到140个能做12次值班的志愿者,难度可想而知。

再做个假设。其他条件不变,如果这个小区只有2个投放点,它所需的志愿者就只要28个。如果能招募56个志愿者,每个志愿者的值班频度就只有6次。这个难度,对居委而言,是可以承受的。

人的行为改变,需要志愿者指引和督导。这个例子要说明的是,一个小区点位越少,小区招募到足够志愿者的压力就越小。

以上是从垃圾分类前期,需有足够力量来督导行为改变的角度,去看定时定点的必要性。从社区长效管理的维度看,定时定点更是必要的。

从社区管理看,垃圾分类后,如果保持同样点位,小区垃圾的种类和桶的数量骤增,垃圾分类驳运、二次分拣、居民沟通就会给保洁员带来很大工作量,对既有工作流程形成挑战,物业对保洁员的管理更为困难。而如果点位大量减少,新增的垃圾分类工作,和减少的点位管理和收运工作形成对冲,保洁员的工作量可以维持正常水平。

从管理成本看,减少点位后,保洁员工作量微增或不变,物业公司在不增加保洁员的情况下,可以维持正常运营水平,不至于向业委会提出增加物业费的诉求。

从小区外在环境来说,点位减少带给社区直接的利益,就是美观度和整洁度增加,居民对小区满意度提升,甚至有垃圾分类后房价平均上涨几百元之说。

    责任编辑:王昀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81
    收藏
    我要举报
    评论(15)
    发表
    新评论
    其实一个人所扔垃圾的种类可以反映一个人的生活状态,面对垃圾分类的态度也反映了一个人的精神状态。
    2019-07-04 ∙ 河南
    回复
    举报
      多跑几步,死不了人。年轻人要勤快一点。垃圾分类,利国利民,千秋万代的事情。
      2019-07-03 ∙ 上海
      回复
      举报
        500米的距离估计很少会有人能做到 一天两天偶尔差不多 志愿者一天两天可以时间长了也不行的 可以增加垃圾分类员等工作岗位才是长久之计
        2019-07-03 ∙ 安徽
        1
        回复
        举报
          加载中
          • 奔向故乡的年
          • 从全球城市中脱颖而出,上海何以作答
          • 中方回应美人工智能出口管制措施
          • 中国银联董事会调整:董俊峰任董事长,郭大勇任副董事长
          • 上海交警:春运节前出行高峰预计在1月25日前后,约100万人次/日
          • 中国企业家,小米科技的创始人、董事长
          • 对病毒的治疗,目前的方法是使用什么?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