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白塔之光》:中年焦虑的“空间”变奏  

刘春
2023-10-31 11:57
来源:澎湃新闻
有戏 >
字号

【上海文艺评论专项基金特约刊登】

从已完成的影片看,如果人生是一场旅行,年逾六十的朝鲜族导演张律对过往经历和长时间驻足过的“驿站”,表现出了一种尊重、深情,且时常回味、不断反思的复杂态度。多篇访谈可见,张律温文儒雅的外表下,对艺术和人生有着相当坚持的独到见解,比如“电影空间要忠实于真正的生活轨迹”,“人的时间性就是他的情感流速”……而这些思考落实在作品里,就是导演用光影不断探索的艺术表达。

《白塔之光》海报

张律不是电影科班出身,延边大学教授中文期间兼顾文学创作,四十多岁开始尝试用影像表现文字难以处理的现代人的含混存在状态。虽然他编剧、导演的影片并不直接取材本人经历,他也不会用导演意志刻意干涉剧中人物命运,但影片还是深刻地烙印了张律独特的人文精神和美学风格。多部作品展现出的创作习惯,比如对普通人包括社会边缘人日常生活的关注,对诗、方言、音乐的运用,对角色肢体语言的强调,由构图留白引申的情绪延续等等,其根源便是他对人物及其生存空间的尊重、真诚和敏感。     

迄今为止,张律的电影创作可以分为从延边到北京进入电影行业、韩国延世大学教书期间、回归中国电影市场三个阶段。在以往作品中,张律已经分别讲述过发生在故乡延吉和客居地韩国的多个故事,关乎族群身份、社会变迁、边缘人生存状态等严肃主题,充满一种清冷克制疏离又浓烈细腻的情感光晕。而在新作《白塔之光》中,张律回望了生活过多年的北京,用散文化的视听笔触,讲述男主角谷文通看似暧昧实则无关风月的中年焦虑。

《白塔之光》剧照

同样关乎自我认同,但不同于好莱坞《美国美人》《天气预报员》《革命之路》等影片对中年危机激烈、尖锐地“戏剧化”展现,《白塔之光》里的谷文通,青蛙一样被黯淡的生活温吞吞地煮着。他对前妻、亲友、租客甚至路人都礼貌客气,说的最多的重复性台词就是“不好意思”“对不起”,离婚后的几段感情也都在客客气气里无疾而终。这里的客气,有老北京文化里的知礼守节,有知识分子的矜持自尊,有中年人的成熟分寸,还有现代都市人用边界感营造的自我保护。

依靠客气形成的安全距离,谷文通对他人和自己都难以袒露真心。另一方面,或许也正是这种对生活的“钝感”,能够帮助他看似平静地度过从诗人到美食博主的职业落差,妻子出轨离异导致的婚姻失败,以及更深层面的情感欠缺,即残缺的父子关系带来的人生疏离感。其实所谓中年焦虑,往往来自于对比。站立人生中段,既没有青年初生牛犊的热血理想,又没有老年过来人的老道豁达,被社会吊打后已然对平淡生活失去热情,终日困在欲望、期许与不甘中,逐渐加深自我怀疑。影片里谷文通波澜不惊的中年正是被一老一小两位突然出现的不速之客,打破了阿Q式的自欺幻境,迫使他不得不真诚地面对自我、当下和过往。

因工作结识的年轻摄影师欧阳文慧,聪明、善良、热情,和大多数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一样对世界抱有好奇,独立、有主见,主动拓展生活圈。谷文通被她感染、带动,在两人相处中展现出孩童式的率性天真,进而更加平和地接受了自己世俗功利意义上的不合时宜;老人则是谷文通的父亲,多年前因为一桩不光彩的事故被母亲逐出家门,但背地里一直默默关心着家人。谷文通在欧阳文慧的推动下,带着怨恨、困惑、好奇以及对父爱的渴望,非常矛盾地走进父亲的生活,最终被老人随遇而安、往事如烟的心态影响,谅解父亲并与自己和解。

《白塔之光》剧照

这样一部没有多少戏剧冲突,不狗血、不煽情亦不烧脑的影片,观看起来却并不沉闷,导演对影片叙述节奏把控得相当自然流畅。银幕上的画面宛若缓缓流动的河流,泛着时光和情绪的碎片,慢慢陪伴观众一起走进谷文通的精神世界。整部影片所有人物,以谷文通为核心,欧阳文慧,他的父亲谷运来,他的亲人、朋友,甚至上小学的女儿,无不处在孤独而无奈的灰色地带。对个体境遇、复杂情感的描摹和对人生的喟叹,正是影片深邃的迷人之处。

作为中年焦虑的映衬方,欧阳文慧正如扮演者黄尧的理解,对生活充满了茫然。谷文通对她的吸引,在于他不急不缓的文人姿态,在一切快速变迁的时代,存留了一点笃定的安全感,在于所有衣服都搭配北京布鞋的慵懒感,所流露出的某种理想主义的坚持,更在于谷文通身上浓郁的孤独感。而欧阳文慧表面洒脱活泼,努力掩饰的正是作为孤儿被领养的经历带给她的漂泊感。同病相怜的两个人彼此吸引,止步友情,从孤独中来又回孤独中去。而父亲一方,多年来自我放逐式的生活,早已让他习惯了旧海报、老电影的陪伴,唯一的爱好是放风筝,让他感到风所象征的自由,同时寄托着对过往家庭时光的留恋。或许是因为在意,处处温和、顺其自然的谷文通,唯独对父亲显得迟疑、冷酷。他在梦中质问父亲当年究竟有没有犯错,答案是没有。真相无迹可寻,甚至早已不再重要,一个人为此付出的过高代价、被荒废的半生,才真正令人唏嘘。

《白塔之光》剧照

导演张律在很多访谈中都提到了他独特的创作方式或曰理念,他写故事首先要对某个空间有感触,有了空间的“土壤”,接下来才会“生发”出人物和情节。合作过的演员也提到导演在拍摄现场,往往要先清场,独处十几分钟和场地进行充分交流,找到感觉后才继续工作。或许源于对活动空间的细腻观察和神韵捕捉,张律影片中的人物同时呈现了真实的现实生活,和驳杂的精神世界。与此一致,《白塔之光》的命名或寓意,也具有双层含义。物质层面,白塔在北京老城区灰色调为主的建筑群中,格外醒目;象征层面,白塔的突兀可以是精神的独立,它既没有阴影,也可以代表穿透世俗的达观。 

《白塔之光》剧照

张律特意为《白塔之光》设置了多重空间。第一层,现实空间。导演选择在自己最熟悉的北京西城区妙应寺白塔附近,借由谷文通和欧阳文慧在名人故居、咖啡馆、卤煮店、民居、民宿、电影资料馆等地的游荡,描绘时代变迁中,北京文艺既浪漫又烟火家常的一面。同时,对比谷文通姐姐家附近现代繁华的望京,勾画历史进程中,北京复杂多元的面相。并借由北戴河更为老旧的谷父蜗居,正在拆迁的欧阳文慧童年居住过的孤儿院,探讨环境对人精神世界的影响;第二层,借助诗人食指的诗《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奥运主题曲《北京欢迎你》营造的情绪空间。当谷文通女儿幼稚清脆的诗歌朗诵声响起,当谷文通和同学一群中年人醉酒后无尽落寞的歌声响起,历史的维度打开了,个人渺小的希冀失落、悲欢聚散,在时代和命运面前都宛若风吹过谷徒留喟叹;第三层,得益于导演选角的独到眼光,三位主演田壮壮、辛柏青、黄尧,包括王宏伟、李勤勤、张献民、南吉等演员的表演,建构了开放的空间。既邀请观众进入电影世界与人物共情,又以演员自身经历、以往角色,提醒观众可以进行某种心照不宣的互文。

《白塔之光》剧照

好电影似酒。白酒如《笑傲江湖》醇厚甘美,从脚底板爽到天灵盖,红酒如《花样年华》,韵味绵长绕梁三日。而《白塔之光》则像黄酒,家常味道平平淡淡,后劲儿却不容小觑,总有一些片段、情绪,会时不时在庸常的柴米生活里突然闪回,不知不觉间仿佛一道光照出。

    责任编辑:张喆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