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旗人英敛之:他创办了《大公报》和辅仁大学
英敛之(1867—1926年),名华,字敛之,号安蹇、万松野人,满洲正红旗人,著名教育家、爱国天主教徒。1902年,英敛之在天津创办《大公报》,刊登了许多不避权贵、敢于直言的文章,故广受民众欢迎,其也随之名声大震。1912年,清帝退位,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主张立宪改良的英敛之不愿意和袁世凯政权合作,加上身体原本不佳,常年办报又费心劳神,精神更是疲惫,于是有意避世。
这种情形下,英敛之与马相伯对天主教在华的发展前景甚为忧虑。他们因感于天主教内人才缺乏、国学不振,遂于1912年9月联名上书罗马教廷,请求教宗委派品学俱佳的传教士来华创办天主教大学,以发扬中国固有文化并介绍世界新知识。他们特别指出基督新教在华已创办数所大学,唯独天主教一所也没有,况且在北方不仅没有大学、中学,就连正式的高小都没有。英敛之、马相伯对此忧心忡忡,因为这种状况对于天主教在华的进一步发展必然有百害而无一利,因此他们请求教宗能够在华推行利玛窦等倡导的学术传教法,在北京创立一所天主教大学。
英、马这次上书虽然受到罗马教廷的重视,但未及教廷有所行动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此事不了了之。英敛之并没有因此而灰心,因为他在1912年上书后不久即开始筹备开办一所学校。1913年,他在香山创办了辅仁社。“辅仁”意指培养仁德,语出《论语•颜渊》:“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它反映了英敛之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决心。英敛之写信给国内各个教区的主教,请他们派有志青年前来攻读,肄业期定为两年,学生可以随时入学随时离开。当时首先赞成此举、派人来学习的是山东兖州韩宁镐主教、河南卫辉梅占魁主教、四川成都杜昂主教、重庆舒福隆主教以及河北一些教区。
在学生离开辅仁社时,英敛之均会赠予每位同学一封纪念书,作为临别赠言,勉励学生要继续研习国学、不忘传统文化,饱含了对学生们的殷殷希望。略显遗憾的是,虽然各地天主教堂区派送了一些年轻人前来求学,但也仅仅只有二十多人,且他们中许多人根底太浅,故而没有什么特别出类拔萃之人。倒是立志撰写《中国基督教史》的陈垣在1917年去香山拜访英敛之时,看到“唐景教碑考”、“元也里可温考”、“清四库总目评论教中先辈著述辨”等辅仁社社课题目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回来后经过数日的考证撰写了《元也里可温考》。在英敛之的鼓励下并经马相伯的点定后,陈垣将此文付梓出版。该书一经印行便一鸣惊人,从而奠定了陈垣在学术界的地位。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