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 +1
    1

赴美引进科学管理法,这个上海“爷叔”如何推动民族工业进步

2019-07-04 18:27
上海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文/赵舒婷

他曾经带头参与“抵制美货运动”,人到中年又毅然选择赴美留学,引进美国先进经验回沪办厂,在探索创办实业中践行着一个具有正义感的中国人的责任和良知。

20世纪初,派遣留学生赴欧美等国学习先进知识与技术、促进本国发展,逐渐成为重要的政府政策和社会新潮流。然而,在一个保守且落后的国家,哪怕引进再微小的新技术和经验,都无异于一场社会变革。成事之艰难足以让许多原本志向远大的留学生消磨了意志。

但一名壮年之时才赴美留学的上海人,在几乎毫无家世背景也没有雄厚资本的状况下,靠知识创业实现了实业报国的梦想。他引进美国最先进的工厂管理制度“泰罗制”,办厂一年就打败了日本同类产品,成为中国现代企业科学管理先驱。在他1943年去世时,共产党机关报《新华日报》居然为这位曾在国民党政府任职的人士专门刊发了悼词:

“穆先生一生奋斗的历史,正是中国民族工业的一部活的历史。他不仅以六十七岁的高龄,还尽瘁于抗战中的经建事业,而且他实施三八制,注意职工福利,培植人才,爱护青年,这是值得我们深深纪念的。”

那么他是如何以一己之力推动中国民族工业在管理上的整体进步的呢?

梦想的酝酿

1909年,已经34岁的穆藕初辞去高薪工作,登上“天洋号”赴美留学。已经成家立业的中年人,背井离乡重新当回学生,是一个颇需一番勇气才能做出的决定。与众多在青少年时期考取政府奖学金,或家境殷实得以自费出国的留学生相比,壮年出国的他有点姗姗来迟。

其实十五年前他就渴望到美国留学。19岁那年听闻甲午战败,悲愤之情在少年的胸腔涌起。学习西方最先进的知识,振兴国家,成为他的梦想。这未必是他应背负的责任,但也正是有了这一份责任感,才使得日后的他成为推动中国民族工业走向科学管理的第一人。

不过,此时的穆藕初先得考虑如何凑齐明天的饭钱。原本出生于上海浦东一个经营棉业家庭的他,家庭条件尚可,并不太需要为未来发愁。但十七岁时,父亲突然病逝,同父异母的两位兄长并不愿供养继母——也就是穆藕初与胞兄穆抒斋的生母。然而由于兄长管理家业不善,不断靠典当维持家计的母亲已经没有什么积蓄。尚未自立的兄弟二人,就得提前担起养活自己,养活母亲的责任。

经历冷暖辛酸,难得的是穆藕初既没有被艰辛的底层生活吓垮,也没有沾染上坑蒙拐骗的市井陋习,他在条件稍微好转之时就重新开始自学,22岁在夜校补习英文,两年后可以阅读英文报纸,25岁考入上海海关当办事员,端起了金饭碗——每月工资百元大洋。可以说,穆藕初实现了人生大跳跃,若等到45岁退休,还可拿到7万5千大洋的退休金。

但他没有把实现阶级上升视为人生正途和终极理想,下班后不愿意浪费时间就用功读当时流行的赫胥黎的《天演论》,与沪上关心时事的其他青年聚会讨论,练习演说,组织沪学会。

“抵美运动”的教训

正是这样一份对社会和国家的关心,为他带来了一场磨难。1905年穆藕初已担任上海海关总会董事之职,这一年中美之间发生了一场外交风波。19世纪末美国排华事件频发,1882年出台了《排华法案》,1894年与中国签订《限禁来美华工保护寓美华人条约》,导致排华现象不仅没有收敛,反而愈演愈烈。1903年,在《限禁来美华工保护寓美华人条约》快十年期满之时,在美华人团体上书清政府,希望能够与美国重新谈判,修改苛刻的条约,改善华人待遇,同时也积极动员国内团体,以抵制美货的手段,迫使美国政府在相应法案上让步。

报纸上登载的上海商务总会呼吁“抵制美货”广告

穆藕初可以选择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但是强烈的责任感让他积极参与到为海外华人争取权益的行动中,他组织海关、邮政司职员开全体大会,参加抵制运动。他认为这一手段是“从国民良心上施行坚壁清野之策画,盖熟知吾国人口占全球三分之一以上,即此最文明、最有效经济绝交一举,足以制强邻之死命”。“文明抵抗”同样也是上海各界组织“抵制美货运动”的方针,十分强调运动中不能引起民众对西方的仇恨,不做过激行为招致外国干涉。

但遗憾的是,这场希望以符合国际惯例争取平等权利的“文明抵抗”运动最终并没有赢得另一个文明的尊重。美方并没有改变立场,而是无限期延长《排华法案》,还向清政府施压压制这项运动;而中国商人也逐渐承受不住损失,两个多月以后抵抗运动偃旗息鼓。但穆藕初为之付出了代价,因为副税务司是美国人,他失去了这份工作。

抵抗美货运动的走向清晰地证明一件事:光凭人口和市场,并不足以在谈判中谋求平等的谈判地位,而且由于本国产业发展极其有限,在十分依赖美国商品的情况下,抵制运动走到后期本国商人就难以承受损失,难以用市场作为博弈的筹码。外交的失败指向一件事:中国必须发展出有国际竞争力的自主产业。

重拾留学梦

1907年,受张季植的邀请,穆藕初担任江苏省铁路总警察长,有机会游历南北。这段经历,让他重拾和坚定了耽搁已久的留洋梦。而且,见过了西北一带民间困苦、交通不便、货弃于地的普遍情况后,穆藕初留学的具体目标也清晰了起来:中国国穷民弱,需要大力发展产业;而诸般产业之中,农业又占据了中心位置;应该到美国学习农学,先谋求提升中国的农作水平,增质提产,有所积累再向其他产业升级。

此前经历的种种挫折,在这个时候反倒为他勾勒出清晰的职业路线图,振兴国家的志向有了聚焦点。不过,他依然要经历一重考验,由于家庭开支较多,尽管曾有四五年拿高薪,但并没有存下太多积蓄,最后还是靠亲朋友好友资助,连带妻子典当了自己的金首饰,才凑够赴美留学的费用。

姗姗来迟的留美生涯终于开启,好在足够的阅历和工作经历让穆藕初知道如何效率最大化的安排学业勇猛精进,同时也更加注重观察和研究美国社会是如何运转的。起先,他先在距离芝加哥市七十英里的惠尔拨沙小镇寻到一所收费低廉的补习学校,利用暑假补习自己由于在铁路工作而荒废的西式学问。随后,进入威斯康辛大学学习农学,一年后得以享受江苏省政府公费留学待遇,两年后转入伊利诺伊大学继续学习。

伊利诺伊大学档案馆保存的穆藕初照片

寒暑假期间他不是走访各州做社会调查,就是在农场半工半读。观美国大学迎新活动,他想的是民间社团如何自我组织;由远足时口渴喝水联想到边际价格理论,思考商品供求之道;在农场实习,他详细了解和记录农场的股权结构、销售网络、每一个生产环节背后的门道。他还把总结出的美国农场经营之道,写成专文《游美国塔虎脱农场记》,发回国内发表,供国内借鉴。

学习科学管理

在美求学期间,中国国内的政治局势也正一步步发生演化。辛亥革命的消息传来,许多留学生倍感振奋,穆藕初却独独多了一份忧心。在一个经历数千年专制暴政的国家,突然开放平权,往往到来的不是理想中的民主共和,而是军阀混战。在他的《五十自述》中,他曾以极其悲愤的笔调写下“故余尝谓民国成立以来,所宣布之主义也,方针也,乃至策略也,斗争也,纷纷扰扰,无非自相残杀而已,无所谓主权也。”

那么真正实现主权在民的要义,结合自己在美国所体验的风俗民情和社会制度,那就是国家主权应掌握在有生产能力的国民手中,国家之舟才能摆脱无头苍蝇乱撞的命运。因此做好实业,并非仅仅只是建立厂房引进技术的问题,而是一项综合工程——要开启民智,革除不合理的风俗与制度,提高社会管理能力。这层认识,也是让他在回国之后,区别于其他实业家成为中国现代企业先驱的原因。

不过,对于当时的穆藕初而言,得出这重颇有一番见地的分析,再对比国内二次革命纷乱的时局,感到的更可能是苦闷。自言当时常常靠饮酒和看电影排解。所以,当穆藕初1913年从伊利诺伊大学本科毕业之时,他明白在国内政局十分混乱的情况下,自己的个性进入政界肯定行不通。在美国农场实习的经历,让他认识到回国在短时间内组织大规模农场也不现实,改为关注与农产品加工有关的肥皂业和纺织业。这年秋季,穆藕初到德克萨斯州农工专修学校攻读硕士学位,学习工厂组织之法,美国一本刚刚出版一两年关于科学管理的书籍引起了他的兴趣。

这本书就是美国科学管理鼻祖泰罗(Frederick Taylor)1911年出版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他所开创的科学管理方法(又称“泰罗制”),科学分析工人在劳动中的工作过程,研究出最经济、生产效率最高的标准操作方法,将美国工厂管理从经验时代提升至科学管理时代,泰罗制的广泛运用也是美国“迎来柯立芝繁荣”的重要原因。

这本书也增加了穆藕初的信心,在最不发达的国家,在微观层面加强管理,节省时间、精神和物质,仍能在原有基础上让国力取得极大的提升。若将这本书引进中国付诸实践,那就是等于在工厂管理领域与世界接轨。

如获至宝的穆藕初,利用身在美国的优势,直接与泰罗及泰罗的徒弟通信讨论,加深了对许多问题的理解,并在回国之前获得作者授权,将此书翻译为中文。

穆藕初翻译的《科学管理法》,当时的译名为《工厂适用学理管理法》

从德克萨斯州农工专修学校毕业,穆藕初启程回国创业,开始将他在美国学习到的先进生产经验付诸实践。

击败日本对手

与穆藕初同期或前后留美学习农工商各类专科的留学生还有一些,但真正像他一样将所学投入实践的并不多。其他人为了谋生,多进入政府办事,结果既不能施展才智,也荒废了专业。当时的中国几乎毫无工业基础,又无透明公平的商业环境,还不具备足够的专业人才,引进世界上工业最发达国家的生产管理经验,可以说是凭赤手空拳打造出一个新世界。

穆藕初此前的工作经验和社会网络起到了作用。他在上海警察厅担任警务长的哥哥穆抒斋辞职加入了他。多年以前,兄弟二人曾经相约,一人钻研国学,一人钻研西学,共同致力于研究救国救民的道路。此时,二人终于重新汇合。再加上他之前热心社会事务,在各种团体中有些声名,这样得以筹集到了20万两银子,解决办厂的经费问题。

在科学管理法的指导下,1915年6月21日举办开业典礼的德大纱厂,在短短一年时间内就完成了从初创企业到全国名牌的飞速跃升。1916年6月,在北京商品产陈列所举办的赛会上,德大纱厂的宝塔牌打败国内甚至日本产品,一举夺魁。

《密勒氏评论报》如是评价:“当时一般人认为,中国是永远不能在棉纱工业方面和日本人竞争的,任何促进这一工业发展的努力也注定是徒劳的。然而穆先生作为经理对德大纱厂的出色管理否定了这个不适宜的结论。”击败日本对手,当年听闻甲午战败悲愤不已的少年,在十二年后实现了第一个小目标。

这样的佳绩,当然也吸引到资本青睐,1917年颜料商薛宝润、贝润生等集资办厚生纱厂就聘请穆藕初出任总经理。1919年,薛宝润等以纱厂营利创办新厂豫丰纱厂,仍请穆藕初出任总经理,他同时管理的纱厂达到三家。可以说,穆藕初是一个能够持续成功的连续创业者。

取得这样的成绩,既跟穆藕初成功将科学管理法与中国国情结合有关,也跟当时我国棉纺织业起点比较低有关。官办企业由一堆不懂生产的官僚老爷瞎指挥,却没有人认真负责;华洋商人所办工厂,生产一线由工头把持,他们与工人之间是一种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可随意开除任意欺负,机器损坏无人维修,生产耗损无人关心。

穆藕初的工厂管理制度,恰好对准了这些弊端:一、废除工头制,推行总经理负责制,凡录用工人,必须经过厂方考核,废除工头与工人的人身依附关系。在日常管理中,改变以往对工人任意呵斥的做派,而是以教育引导为主。二、建立报表制度,财务、生产均有报表,一日一报,能让管理者清楚掌握用工、用时、耗材质量等情况。三、进行产品研发,严格规定工序。德大纱厂搜集市面上广受欢迎的优质产品,一一分析优劣,最终研发出集各方优点于一身的产品。

而且,穆藕初还超出了泰罗科学管理法的管理范畴,不是只把工人视为生产中的一个要素,而是视为国家发展中的宝贵人才储备,关心工人工作和生活环境,制定文明公约,资助有志于学的工人接受教育。

1922年,穆藕初(左一)以中国代表团团长身份,出席在美国檀香山举行的“太平洋商务会议”

另一方面,穆藕初也十分幸运,历史给了他有利的时机,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列强们无暇东顾,国内厂商得以迅速发展。但历史留给他的战略机遇期也十分短暂,如果不在五年左右的时间迅速把中国棉纺织业做大做强,一旦大战结束后欧洲厂商恢复生产,中国厂商就将陷入颓势。因此,仅仅让德大纱厂获得巨额利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整体提高中国纺织行业竞争力。他把德大纱厂当作示范点,凡是有筹划办工厂的人前来取经,他都来者不拒,甚至愿意帮忙制定方案,购买机器。除此之外,他积极推广科学管理的理念,当时社会尚未认识到《科学管理法》一书的价值,销量不佳,他就自掏腰包购买100余本四处送出。

上海华商纱布交易所

为了解决中国棉纺织业的筹资与融资问题,他继续引入一系列先进的外国经验,发起或参与组建上海华商纱布交易所、中华劝工银行,前者于1921年7月1日开业,后者于1921年11月28日开业。

不过,并不是所有人都理解和欣赏他的一番苦心,他的股东首先就接受不了。股东们认为他对于其他厂商太过慷慨,将生产管理经验公开,削弱了纱厂的竞争力。穆藕初是一个无资本的民族工业家,在与股东发生矛盾之时,他的意见得不到尊重。而外部环境也在不断恶化,突如其来的军阀混战,打断企业正常发展节奏,又被银行借机要挟,遭遇融资难题。因此,他倾注心血的德大、厚生及豫丰三家纱厂逐一被收购,但他所开创工厂管理制度被沪上各厂沿袭。

如果要简要总结穆藕初的一生,那就是对于民族和国家强烈的责任感,让他不满足于只是过着优渥富裕的老爷生活,在而立之年赴美国学习。在新世界的所见所闻,给予他创业灵感和先进管理方法,他也凭借强大的信念感在旧世界让新制度新理念萌芽,中国企业能够在生产管理方面逐渐与美国同步。

参考资料:

•《穆藕初文集(增订本)》,穆藕初著,穆家修、柳和诚、穆伟杰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穆藕初——中国现代企业管理的先驱》,唐国良主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文欢迎转载,转载时请在文首注明:

本文首发于上海美国研究(ID:SIASWechat),转载时请注明原始出处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1
    收藏
    我要举报
    评论(21)
    发表
    热评论
    生物混合机器人真是个前沿领域期待早日应用到实际!
    5天前 ∙ 甘肃
    回复
    举报
      生物混合机器人真是未来科技的前沿啊!期待更多应用!
      5天前 ∙ 山西
      回复
      举报
        多学科交叉太重要了这样才能推动技术进步!
        5天前 ∙ 江苏
        回复
        举报
          新评论
          生物混合机器人真是个前沿领域期待早日应用到实际!
          5天前 ∙ 甘肃
          回复
          举报
            生物混合机器人真是未来科技的前沿啊!期待更多应用!
            5天前 ∙ 山西
            回复
            举报
              多学科交叉太重要了这样才能推动技术进步!
              5天前 ∙ 江苏
              回复
              举报
                加载中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