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谢晋百年诞辰纪念展:17部电影贯穿导演创作生涯

澎湃新闻记者 王诤
2023-11-16 11:26
来源:澎湃新闻
有戏 >
字号

今年是中国电影导演谢晋(1923-2008)诞辰100周年。为纪念与缅怀这位成就卓越、影响深远的电影大师,中国电影资料馆携手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特别策划“谢晋百年诞辰纪念展”,将在11月21日至12月29日间,于艺术影院展映17部谢晋创作的电影。

谢晋

据介绍,本次纪念展将放映的作品,涉及谢晋创作生涯各个阶段,作品年代跨越近半个世纪。其中,有谢晋担任助理导演、副导演的《二百五小传》《几番风雨》《鸡毛信》,有谢晋担任联合导演的《控诉》《一场风波》,也有谢晋独立执起导筒后的早期代表作《蓝桥会》《女篮5号》《红色娘子军》《大李小李和老李》《舞台姐妹》,有描绘现实人物的传记电影《黄宝妹》《秋瑾》,有“反思电影”《天云山传奇》《牧马人》,以及导演创作后期的佳作《最后的贵族》《清凉寺钟声》《鸦片战争》。

《大李小李和老李》剧照

影展开幕活动将在11月21日《大李小李和老李》映前举办,当天正是谢晋导演诞辰的正日子。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整个纪念展的开幕影片,此次《大李小李和老李》所放映的版本,是为许多今人所不知的沪语原声版(配字幕)。另据悉,展映中的《鸡毛信》《女篮5号》《红色娘子军》《大李小李和老李》《舞台姐妹》《黄宝妹》《天云山传奇》《牧马人》《清凉寺钟声》9部作品均为修复版本,《女篮5号》为4K修复版本。影展电影票将于11月17日(周五)中午12点开售。

排片表

学艺、从影,馆藏《控诉》首次对外开放观影

1923年,谢晋生于浙江省绍兴市上虞。谢家是书香门第,成长于文化熏陶下,幼时的谢晋就热爱读书看戏。八岁时,谢晋随父母一同迁往上海。彼时的上海是电影在中国的核心重镇,初生的电影也是那个年代顶新奇流行的事物。

战乱中,谢晋曾辗转多地继续学业,参加学生戏剧活动,不顾父母的反对声,坚决报考戏剧学校。在四川江安国立戏剧专科学校,谢晋师从曹禺、焦菊隐、马彦祥,后跟随马彦祥、洪深、焦菊隐前往重庆中国青年剧社工作。1948年,谢晋从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导演系毕业,在黄佐临的推荐下加入大同电影企业公司。新中国成立,上海完成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电影制片公司合并成立为国营的上海电影制片厂,谢晋成为上影厂的一员。

谢晋的电影创作,也是从助理导演、副导演、联合导演的工作做起的,例如吴仞之导演的《哑妻》、陈西禾导演的《妇女代表》,都是由年轻的谢晋任副导演。同求学时期屡遇伯乐知音的经历相仿,踏上工作岗位的谢晋所跟随的前辈,大都也是当时中国电影界赫赫有名的人物。其中就包括时任大同制片主任的张石川,据称那位中国电影开拓者、第一代电影导演的中坚,在看到谢晋在片场的表现后,对他大为赏识,热情向其他导演推荐谢晋。

本次纪念展参展作品中,有三部为谢晋担任副导演的作品:《二百五小传》(1949),又名《梨园英烈》,由田汉编剧,郑小秋导演。影片于1949年春开拍,上海解放后完成公映,讲述爱国艺人在帝国主义侵略下的悲剧命运和苦难生活。《几番风雨》(1949)由洪深、赵清阁编剧,何兆璋导演。影片宣传语书“从三姐妹不同的遭遇,剖视人吃人的旧社会”,是当时“风格新颖故事动人文艺巨片”。《几番风雨》曾入选2016年的“世界视听遗产日”活动放映,本次放映几年来所罕见,是一睹这部作品的难逢机会。

《二百五小传》海报

《几番云雨》剧照

谢晋担任副导演的《鸡毛信》(1954)由上影厂摄制,张骏祥编剧,石挥导演,童星蔡元元饰演主角海娃。影片从龙门村的儿童团长海娃视角出发,讲述他奉命给八路军送鸡毛信的路上所发生的故事。该片在英国第九届爱丁堡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优胜奖,是新中国第一部获国际大奖的儿童影片。创作者尝试了连环画式的视听形式,让电影能够更富趣味地吸引少年儿童观众。

《鸡毛信》海报

除了做副导演以外,这一时期的谢晋也曾与其他导演联合创作,例如和胡道祚、许秉铎、杨村彬联合导演的《控诉》(1951)。“控诉不是诉苦,而是回忆过去,正视着现在。”影片主要表现解放战争时期,反动派在美帝国主义的援助下,对善良的劳动人民进行阴险狠毒的压迫统治,传递出倡导民族团结的进步思想。资料馆此前没有公开放映过《控诉》这部电影,是首次对外开放观影的珍贵馆藏,值得观众朋友们走进影院一窥真容。

《控诉》海报

《一场风波》(1954)是谢晋和林农联合导演的作品,是一部爱情电影,讲述寡妇立福嫂与单身农民曾良臣相爱的故事。东京大学教授刈间文俊认为,虽然这部电影讲的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普及婚姻法的故事,却更像是典型的海派电影,与三四十年代的上海电影是一脉相承的。

《一场风波》海报

随着经验的积累与行业的认可,谢晋开始独立执起导筒。淮剧戏剧片《蓝桥会》是他首次独立担任导演的作品,《水乡的春天》是他独立执导的第一部故事长片。《蓝桥会》(1954)是淮剧的传统剧目之一,由民间传说改编。剧情主要讲述韦郎保和贾玉珍的爱情故事,表现古代青年男女对爱情的真诚、忠实和不为处境所屈服的反抗精神。

《蓝桥会》海报

这一时期谢晋导演的作品在题材、类型、形式方面有着较多元的变化,他还尝试过混合了纪录片和虚构故事片手法的影像实验。《黄宝妹》(1958)以一位作家寻访黄宝妹的真实过程为线索,向观众展示上海棉纺系统技术革新能手及全国劳动模范黄宝妹勤学苦练、大胆创新的劳动业绩。影片巧妙结合剧情片和纪录片的创作手法,新颖的叙事方式足见谢晋导演的才能。

《黄宝妹》海报

在对谢晋早年大后方的戏剧学习实践与回到上海进行电影活动所产生的影响方面,李道新教授曾如是评价:“当新中国建立以后,谢晋一旦将郑正秋的伦理叙事、张石川的情节编织、蔡楚生的大众做派,以及他自己在‘孤岛’和上海影坛获得的一切滋养,跟自己对新中国、新生活、新政党的颂扬‘激情’联系在一起,便具备了与世界对话的不凡能力。”

“女性三部曲”立业、扬名

《女篮5号》(1957,4K修复版)被认为是谢晋导演的成名作,它的成功标志着作为导演的谢晋被行业和观众所认可与熟悉。这部电影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体育题材的彩色故事片,也是中国体育电影的开端之一。它在世界青年联欢节国际电影节获得银质奖章,又在墨西哥国际电影节获得银帽奖。影片主演刘琼和秦怡是经验丰富、饱受欢迎的明星演员,而出演林小洁的曹其纬在现实生活中本身就是一位专业运动员,非职业演员的“本色出演”为影片增添了真实感。

响应着国家当时提出的“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号召,《女篮5号》将个人命运与家国命运相关联,表现出个人成就与家国荣誉的密不可分性。普遍观点认为,从《女篮5号》开始,谢晋导演的创作有了对表现民族、国家、革命、爱情等重大问题的清晰认识和表现这些重大问题的一套独特的叙事手法与技巧。

《女篮5号》剧照

在《女篮5号》之后,谢晋还导演过两部体育题材的电影,分别是不久后的《大李小李和老李》和晚期的《女足9号》。《大李小李和老李》(1962,原始沪语版)讲述上海某肉联加工厂工会主席从不重视体育、反对在厂里展开体育活动到热衷体育的转变过程。这部体育题材的喜剧电影,是谢晋导演生涯里十分罕见的喜剧片,影片调子轻快活泼、积极健康、朝气蓬勃。

“向前进,向前进。战士的责任重,妇女的冤仇深。古有花木兰替父去从军,今有娘子军扛枪为人民……”《红色娘子军》(1961)上映后,全国轰动。据记载当时全国8亿人,有6亿人观看过这部电影。影片故事源自发生于海南岛的真实历史事件,由梁信创作为电影文学剧本《琼岛英雄花》。通过电影化,谢晋导演成功塑造出吴琼花、洪常青、南霸天等著名银幕形象,谱写出娘子军动人的革命精神。电影的主题曲成为当时脍炙人口的流行歌曲,故事后来被改编为京剧和芭蕾舞剧等多种版本。

《红色娘子军》剧照

1962年4月,《大众电影》公布荣获首届电影百花奖的影片名单,《红色娘子军》一举包揽了这届百花奖最佳故事片、最佳导演、最佳女演员、最佳男配角四项大奖,是当年的最大赢家。郭沫若为首位百花影后祝希娟手书题词:“出死入生破旧笼,海南岛上皆东风,浇来都是英雄血,一朵琼花分外红”。

谢晋从小生活在浙江绍兴,童年就爱看草台班演戏,在戏剧学习实践中也排演过越剧,《舞台姐妹》(1965)是谢晋最接近家乡的一次电影创作,由谢芳、曹银娣、上官云珠主演。这部电影讲述越剧艺人竺春花、邢月红在旧社会受尽压迫的悲惨生活,以及她们在新社会得到解放、重生的故事,“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唱戏”是这部电影广为人知的经典台词。

《舞台姐妹》剧照

《女篮5号》《红色娘子军》《舞台姐妹》,也被誉为谢晋导演的“女性三部曲”,它们塑造出不同身份、不同命运、不同性格的女性形象,表现出她们在旧时代中所受的压迫和新时代中的觉醒与革命。遗憾的是《舞台姐妹》受到其时极左环境影响,没有获得公允的评价,也让谢晋的人生行至低谷。但优秀作品的光辉是掩盖不住的,八十年代《舞台姐妹》于伦敦和马尼拉等国际电影节获得奖项,赢得全球观众与专业人士的认可,成为谢晋在国际上最负盛名的作品之一。

“反思三部曲”引发观影热潮,亦伴随讨论、争鸣

创作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反思三部曲”也被称为“伤痕三部曲”,被认为是谢晋导演的创作巅峰。新华社曾经撰文评价“《天云山传奇》《牧马人》《芙蓉镇》是谢晋的扛鼎之作,它们饱含人性、人情、人道和对社会历史的反思,不仅震撼了千千万万的人民大众,还打动了世界。”随着十年浩劫的结束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来到新的时代,各类思潮涌现于文化艺术作品中。这一时期谢晋导演的电影作品,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反响与影院观影热潮,被称为“谢晋电影现象”。

电影《天云山传奇》(1981)由文学作品改编,作家鲁彦周在杂志《清明》1979年创刊号上发表该小说,是伤痕文学大潮中的代表作,曾获中国作协中篇小说一等奖。影片由石维坚、施建岚、王馥荔、仲星火等主演,上映后引起全国反响。1981年春天,首届金鸡奖评委会在杭州召开,《天云山传奇》与《巴山夜雨》共同捧获最佳影片奖,还获得了最佳导演、最佳摄影、最佳美术三项大奖。

《天云山传奇》剧照

紧接着上映的《牧马人》(1982),再度在金鸡奖上取得佳绩,摘得最佳男配角、最佳剪辑奖,又荣获百花奖最佳故事片、最佳男配角奖。《牧马人》改编自张贤亮的小说《灵与肉》,由朱时茂、丛珊主演,故事讲述许灵均被打成“右派”,来到西北牧场劳动,得到当地牧民的关怀照料,与农村姑娘李秀芝结成连理,时代变迁,对于前往美国生活,还是留下来建设祖国,他面临着抉择。在一毛钱一张电影票的年代,据统计《牧马人》的票房高达亿元,成为一代观众的经典记忆。

《牧马人》剧照

“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秋瑾》(1983)根据夏衍的话剧剧本《秋瑾传》、柯灵的同名电影文学剧本改编。据传谢晋的祖父早年曾与秋瑾一起在绍兴大通学堂教过书,与徐锡麟也交往甚密。从“五千余年古国死”到“秋雨秋风愁煞人”,谢晋导演以秋瑾的诗进行影片的构思和贯串,将无畏的革命精神与深沉的文人诗情相结合。当年这部电影的票房和影响相对平淡,但它是谢晋导演关于历史题材、历史人物的一次创作探索与启示,是一部被低估的作品。

《秋瑾》剧照

获得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金鸡奖最佳编剧奖等共计八项大奖的《高山下的花环》;以及获得金鸡奖十项提名五项大奖、百花奖四项大奖,远征卡罗维发利和巴利阿多里德电影节也取得优异成绩的《芙蓉镇》,两部影片在上映之后引发社会轰动,再度掀起“谢晋热”。梁三喜、赵蒙生、靳开来、胡玉音、秦书田等深入人心的银幕角色,成为一代观众心中难以忘怀的经典人物形象。

由于谢晋导演在八十年代前中期电影作品所引发的热潮,对于谢晋电影的讨论和争鸣也层见叠出。1986年,由朱大可发表于《文汇报》的文章《谢晋电影模式的缺陷》引发围绕谢晋电影的激烈论争,电影界的从业者、研究者各抒己见,对于谢晋电影及其社会作用与价值针锋相对。今天,这样的讨论声依然不绝,每一次对谢晋电影的观看和评价,都是对历史的重访与再认,也是对当下的反思和沉淀。

超越“谢晋模式”,“人”始终是他所关切的议题

“艺术创作是没有止境的。只要我们大胆解放思想,不断地去探索、创新,我们一定能够拍摄出高质量、高水平的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影片,我们的影片一定能够尽快地在国际影坛上独树一帜。”——谢晋导演在电影研讨会上曾这样发言。舆论争议一度让谢晋陷入沉思,却不能停歇这位心忧天下、反思历史、关注时代与国家命运的电影人的创作热情。“反思三部曲”之后,谢晋导演又接连创作了《最后的贵族》《启明星》《清凉寺钟声》《老人与狗》《女儿谷》《鸦片战争》《女足9号》。

影片《最后的贵族》(1989)改编自白先勇的短篇小说《谪仙记》,由潘虹、濮存昕等主演,故事讲述四个“贵族”小姐在中国处于重大历史变革时期,离开祖国到美国后十几年的命运沉浮。剧组前往美国纽约取景拍摄,经费紧张,演员们曾在零下十几度的天气里拍夏天的戏,还曾为节省司机费用,让来自香港的副导演兼任司机。尽管最终电影上映当年未能取得预想中的社会轰动,它仍不失为谢晋导演对于电影创作的一次探索创新。

《最后的贵族》剧照

《清凉寺钟声》(1991)的原著是李凖于20世纪70年代写就,原名《冤孽》。故事大致讲述羊角大娘将被战争遗弃的日本孤儿抚养成人,并送其出家为僧,法号“明镜”,多年后明镜赴日交流时与亲生母亲相认,是留在日本还是回到中国,他要做出自己的选择。这是一部中日合拍电影,由日本著名演员栗原小卷出演大岛和子一角。影片格局辽阔,内涵深邃,谢晋导演不断探索转换创作的方法与重心,再一次尝试对于“谢晋模式”进行超越。

《清凉寺钟声》剧照

1997年香港回归在即,谢晋导演自感有责任拍摄一部具有历史意义的影片,《鸦片战争》(1997)就此问世。在当年,这是一部前所未见的史诗大制作影片,是首部投资超过1亿元的中国电影。为了拍摄这部影片,当时已年过七旬的谢晋导演曾抵押了自己多处房产,影片动用群众演员约五万人、外籍演员三千多人次,打造150多个场景以还原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的广州街景。“时代有谢晋,而谢晋无时代”,对于家国历史的深切关怀,使得谢晋电影所散发的光辉,不仅仅照耀在其诞辰至今的一百年里,也长久地倒映于悠悠岁月长河。

《鸦片战争》剧照

“人”始终是谢晋所关切的议题,是他电影故事的核心落脚点,他曾言“电影导演是用镜头来写戏、写人、写人的灵魂的”。对于人的关怀不仅体现在戏里,现实生活中的谢晋曾开办明星学校,发掘和培养有天赋的少年演员。他在选角上独具慧眼,带出了如祝希娟、陈冲、丛珊、盖克、朱时茂、姜文、濮存昕等优秀的表演艺术家,许多与谢晋合作过的电影人,今日依然活跃于创作前线。

“艺术家要有赤子之心,要有历史的忧患感,要像太史公写《史记》那样,要像屈原、司马迁、杜甫、曹雪芹,一直到当代的巴金那样,对民族充满了责任感、忧患感、使命感。”正是有着这样的觉悟与认知,谢晋导演为历史所留下的不只是一部部影片,更是一种值得传承的人文艺术精神与历史社会责任。

    责任编辑:程娱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