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秦和代表:配齐学校心理教育所需教师,加强留守儿童心理干预
近年来,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5月24日从全国人大代表、吉林外国语大学校长秦和处获悉,今年“两会”期间,其提交了《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发现、有效干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刻不容缓。”秦和告诉澎湃新闻,她建议配齐学校心理教育需要的专、兼职教师,尤其是在一些农村学校,更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咨询和干预。
学生自杀频发凸显学校、家庭教育短板
“在一些高校、中学,患抑郁或有抑郁症状的学生比例很高,甚至有的超过9%。从体量上看,这已经是一个十分庞大的群体。”秦和表示,经其了解,近年来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精神疾病专科医院接诊对象中,学生数量及所占比例均呈增长态势。学生自杀事件频发,且低龄化现象越来越突出。
“我们为每一个陨落的生命感到惋惜,但作为教育工作者,我同时也深感有责任对这一问题进行严肃的探讨,搞清楚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些青春尚未绽放的孩子决然选择放弃生命。”秦和告诉澎湃新闻。
她对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学生自杀事件作了一些分析,结果发现,尽管每一个学生的自杀,都与其个性、家庭、社会环境以及特殊的境遇有关。“毫无疑问,频发的学生自杀事件,首先凸显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短板;同时,也是我们这个时代诸多社会问题的集中写照。”秦和称,总体上看,自杀学生情况各异,但总体上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有关。
从个体特点看,一是抗挫折能力欠缺。有的学生家境好,学习成绩一直也很好,是典型的优等生,在成长中几乎没有遭遇过任何“失败”。一旦遇到困难和挑战,一时想不开,容易选择轻生。
二是以自我为中心。此类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一直处在家庭的百般呵护之下,几乎所有的诉求都会得到满足,习惯于被迁就和照顾。一旦遇到问题与家长或外部环境发生冲突,以错误方式应对,容易采取极端行为。
从学校环境看,一些孩子的自杀行为,与学业竞争激烈、评价方式单一有关。一些学业困难的学生,难以获得价值感、认同感,长期承受巨大压力,成为抑郁甚至自杀的重要诱因。
秦和同时发现,一些孩子的抑郁与沉迷网络、遭受欺凌等有密切关系;农民工随迁子女、农村留守儿童、贫困家庭学生、单亲家庭学生往往承受更多成长压力,如果长期得不到排解,也可能导致抑郁。
配齐学校心理教育所需专、兼职教师,加强生命教育
秦和建议,应配齐配强学校心理健康教师。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有合格的师资。要落实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严格按照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要求,配齐学校心理教育需要的专、兼职教师。
对各级各类学校心理健康师资配备情况,要进行督查;对未按要求落实的,督促整改。要系统研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培训课程,开展全员培训,既重视理论指导,又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同时,要为每一所学校建设心理健康场地、配备必要的设施设备,确保心理健康教育能常态化开展起来,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加强学校与家庭、社会的协同。学校要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等多种渠道,与家庭保持沟通。一方面,向家庭传导正确的教育理念,不要溺爱孩子,注重培养孩子抗挫折能力、情绪控制能力等非认知能力,克服自我中心主义;另一方面,及时了解家庭的状态及其对孩子的影响,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健康工作。学校要主动与有关方面沟通,争取支持,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治理,综合整治校园欺凌等问题,不要让孩子们沉迷游戏,营造有利于身心健康的良好氛围。
关注随迁子女、留守儿童、单亲学生等特殊群体。尤其是在一些农村学校,更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提供及时的心理咨询和干预。此外,要通过课堂及各类媒体,加强生命教育,让广大学生了解生命的过程,敬畏生命,珍惜生命,努力建构生命的意义。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