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男孩患病8年切脾命悬一线,父母借20万买房救回孩子一命
2011年,王德丽不到2岁的儿子彤彤在青岛山大医院被确诊为“戈谢病”,一时间这个陌生罕见的病席卷了王德丽一家。治疗费年过百万、终身用药、孩子脾脏肿大、发育缓慢、很有可能窒息而亡……这些信息一股脑地砸向王德丽,尤其是听到医生说“孩子不一定有机会长大”,王德丽抱着丈夫张福生痛哭,她没有足够的钱去救孩子,也不知道该怎么救孩子。从彤彤确诊到现在,已经过去8年有余,当初被医生宣判“死刑”的孩子,被保住了。
在孩子刚被确诊的两三年里,王德丽夫妻更多的是手足无措,“我们有一种一天天看着孩子要消失的感觉,”他们能做的就是尽量的去保护孩子,尽量满足孩子的小要求,王德丽痛苦万分,对于她来说,仿佛每日在踩着刀尖生活。
2015年初,彤彤的病情迅速发展,医生告诉王德丽,“孩子的脾,必须得切了。”孩子的肚子越来越大,像一个被吹胀的气球,威胁着彤彤的生命。彤彤被推上了手术台,在手术之前他找爸爸妈妈要了一个10块钱的玩具,没有哭没有闹,被推进了手术室。“那时候,我们甚至做好了孩子下不了手术台的准备。”可切除脾脏并不意味着戈谢病就能被治好,戈谢细胞还会转移到肝脏和骨头。
彤彤的脾脏切下来足足有5斤多重,能填满一个小盆。王德丽看了一眼就泪奔了,孩子的肚子里塞了这么大的一个东西,他该有多难受啊。根据病友的经验,切除脾脏后1年左右,其他的并发症就会找上门来,王德丽对此早已做好了心理准备,“对于孩子,我们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但王德丽没想到,孩子手术后1个月,就跟她说,自己骨头疼走不动路。孩子的病症转移到骨头上来了,患了戈谢病的孩子,很多都失去了行动能力,好像彤彤也逃不过这样的命运。彤彤右臂上有一道长长的伤疤,那是他一次轻微的摔倒之后骨折造成的。
为了能救彤彤,王德丽什么方法都信,都去试。当她听说戈谢病也能通过骨髓干细胞移植来治愈,她和丈夫就拍板决定,再生一个孩子。2015年底,第二个孩子乐乐(化名)出生了,他们留下了脐带血,给自己一个保底的希望。可在戈谢病这个群体里,至今也没有听说过哪个孩子通过移植治愈的。
2016年,治疗戈谢病的天价药被纳入青岛市的医保政策了,医生建议王德丽,要救孩子最好尽快落户青岛。王德丽家在距离青岛胶州市五六十公里的诸城任家朱庙村,在青岛买房这是他们从未想过,也未敢想过的事情。常年给孩子看病,他们毫无存款,就连现在住的地方都是孩子爷爷的房。买房,是一个不切实际的奢望。
一家人东拼西凑让这个奢望落了地,成了真。王德丽的娘家,丈夫张福生的家里虽然都是普普通通的农民,但是全家人都想着要救彤彤的命,举家上下凑出了20万。2017年,王德丽拿着一家人凑出来的钱在胶州老城区买了一套二手房。买完房后的1年多时间里,王德丽便走访了青岛的医保、民政部门,这次王德丽说,她走对了路,不仅把孩子医保办下来了,还有了中低收入人群的证明。
2018年4月,彤彤第一次注射了治疗戈谢病的特效药,“伊米苷酶”。虽然孩子每个月只能打4支“维持计量”,还达不到1个月8支的医嘱标准。在非医保地区,这种药的单支售价高达2.3万元1支,而王德丽一家每年自费的部分约为5万元,“这也是我们全家一年的收入了。”王德丽说,“但无论怎样,我们可以努力,为孩子活着去拼了。”
现在彤彤的情况已经好多了,能够正常上学,除了不能上体育课,远远地看过去,除了身材矮小以外,和其他孩子并无差别。王德丽和丈夫每天拼命的上班挣钱,彤彤就跟姥姥住在一起,老人家年近六旬,却还要在附近的木器厂打工,“女儿的工资全用来还贷,女婿的工资全用来买药,一家子人还要生活,只能靠我去工作了。”
王德丽每个月去青岛2次,给孩子拿药,每隔三四个月,还要带彤彤去青岛做诊断治疗。彤彤不喜欢去青岛,胶州的房子也一直空着。王德丽打算往房子里添两张床,然后租出去,1个月也有1200元,能补贴一下家里。王德丽家的村子就在青兰高速旁边,去往青岛的标识就在那里立着,王德丽发呆的时候就不自觉往那边看,心就会踏实一点。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