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定格中国|张克纯:捕捉黄河的美丽与悲伤
黄河承载的深厚文化内涵吸引了摄影师张克纯,他沿着壮阔的黄河两岸,用影像记录了当地人的繁衍生息,进而集结为作品《北流活活》。
作品名源自《诗经·卫风》的“河水洋洋,北流活活(guō)”,旨在形容黄河之水的浩荡无涯。从2010年到2013年,张克纯从黄河入海的山东东营启程,向西缓缓逆流而上,最终到黄河源头青海玛多县,经历了数次旅行。他每次出行,都会选择在黄河流域某个省待上一个月,细致而从容地观察当地风土人情,有时一周都没有按下过快门。骑着一辆可折叠的自行车,扛着7斤重的林哈夫相机,张克纯见证了华北大地的独特风景:黄河上游的多山地貌、黄土高原细砂般金色土壤、入海口的低洼涝原。
出生于四川成都的张克纯并非在黄河沿岸长大,他在阅读了张承志1984年的小说《北方的河》之后,对拍摄黄河产生了兴趣。《北方的河》讲述了文革后期,主人公梦想成为一名地质学家,在报考硕士前沿着黄河旅行的经历。张克纯为主人公的激情所感染,也想改变当时工作生活的状态,于是下定决心开始这场信仰之旅。
张克纯认为,自己外来者的视角是一种优势。“很多人就是经常在一个地方待久了,他会对某些东西熟视无睹,就会看不见”,张克纯在接受澎湃新闻第六声采访时表示,“但作为一个其他地方的人走过去,他的新鲜感会强烈一些。我关注的仍然是中国的整体,黄河只是一个切入口。”
陕西,水塔下捕鱼的人。张克纯 图
河南,带着毛泽东像游黄河。
张克纯 图
甘肃, 在河边拍照的人。
张克纯 图
在张克纯的照片里,天空、河流和大地都奇妙地笼罩在一种平静的沙黄和烟灰的色调之中,呈现了一种静谧的超现实主义画面。他受宋代山水画的启发,为了趋近文人画柔和的色调,他往往在阴天拍摄,稍微让照片曝光过度。倾斜的水塔,冬日寒林,或是洗煤厂废弃的佛头塑像,张克纯的作品释放出一种安宁与平和,但在平和的背后,却流淌着当代黄河的悲伤。
黄河在漫长的历史上经历过多次改道,滚滚洪流也曾带走无数人的生命。然而,过度垦殖和高度的工业发展,却让如今的黄河面临断流的局面。污染和土壤沙化也成为黄河流域不可忽视的环境问题。张克纯在项目初期,本想拍摄一组带着理想主义色彩的影像,但随着项目的进行,他很快意识到这个地区正在面临严峻的考验。
甘肃,龙灯下晨练的人。张克纯 图
“中国太大了,在这短短几十年中间,经历了之前的几千年都没有的变化,剧烈的变化。”张克纯说,“它会存在很多问题,我们也会因此产生一种不适感,(这)就是我会(借由作品)表达出来的观点。”
张克纯的作品展现了人类活动如何改变了黄河沿岸脆弱的生态,而这种改变往往是不可逆的。尽管照片中的人物与广阔的背景相比显得异常渺小,张克纯认为这些人物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人在一个大环境、时代背景下,所以显得小;但是当你把他拿掉以后,画面就不太成立了。”
山东,干涸的湖中的假山。
张克纯 图
张克纯对个体在环境中的状态更为感兴趣,甚至采用了“置换”的方式。在《北流活活》作品中,有一张是干涸湖面中的假山,假山中亭子里坐着的人,正是张克纯本人。他在架好相机、调整参数后,自己走进画面,请一位路人帮忙按下快门。“作为一个摄影师,既是旁观者,同时也是这个社会的一个参与者。我们既置身事外,但同时也没办法避开,我们也身处其中。”张克纯选择这种方式创作了另一个项目《山水之间》。在这件作品中,张克纯本人成为场景中的一部分,体现自己与所处世界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山水之间系列16。 张克纯 图
张克纯的作品在国际上也获得了一定影响,2014年,《北流活活》摘得著名的法国阿尔勒发现奖(Discovery Award)。该奖项给张克纯带来了国际声誉,这组带着诗意的黄河影像,也得以在世界各地的美术馆和摄影节上展出。
尽管黄河近几十年来遭受了严重的环境破坏,然而,当国内媒体刊发其作品后,网友的反响让他困惑:一些人批评张克纯照片的灰色基调,认为他向外国观众夸大了中国的环境污染。张克纯谈论起网友的反馈:“他们觉得这个中国不应该是这样的,应该是蓝天白云或者应该是很美好的,甚至还有说你是不是国外的间谍。”虽然面临一定的争议,张克纯却不会放弃用他相对温和的方式呈现社会问题。相反,他认为自己还有更多的工作要做。他说:“虽然我不是那么大声地去斥责或者批评,但是并不代表我没有观点。”
(澎湃新闻记者丁依宁对本文亦有贡献。)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