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十字路口的世界语者:在语言里翻山越岭,看到另一个世界

2022-09-05 18:0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镜相栏目首发独家非虚构作品,如需转载,请至“湃客工坊”微信后台联系

图文 | 吴芷静

编辑 | 吴筱慧

编者按:

暑假已经过去,上岸的高考生们陆续背上了行囊,迈入大学。也许每个专业都通向一个世界,少有人走过的那条路也许有更别致的风景,通向更奥妙的世界。

此前镜相栏目发起「读了”冷门”专业是什么体验」主题征稿活动,请“过来人”讲讲他们的故事。下文是第一篇作品,讲述一群小语种专业学生的求学之路。

引入:

一米见方的讲台,二十来张课桌,四面白墙上零星分布着用各种不同文字写成的“世界你好”,这就是外语院校的小语种教室。

每当夕阳斜照,跃动的金光在白墙上流淌,那些文字在依稀中仿佛都有了声音,叽叽喳喳、热闹非凡。教室里年轻学生们抬头出神——他们享受这样的时刻,也需要这样的时刻。被晕光环抱的时间里,他们愿意相信:语言、世界、自己,都只在咫尺之遥。

小语种专业的教师群体很年轻,专业课老师与学生年龄相差不过七八岁,这在其他的大学专业里是难以想象的。葡语系的田老师大学毕业后留学葡萄牙,学成归国,二十五岁即又回到母校任教,与自己的大学老师李老师成了同事。彼时,李老师也不过三十余岁。七年时间,小语种的学生孵化、丰盈,从台下又到台上,完成了一段教与学的回流。

田老师是幸运的,成为大学教师显然是小语种学生就业的美梦。这七年的时间仿佛一扇门,如何走进这扇门,又如何推开它,成为门那头的人?

在亲戚朋友的想象里,小语种专业毕业后选择颇多,外交部、央企、大使馆、外企······水到渠成。然而近年来受疫情影响,就业竞争加剧、考公专业受限、考研千军万马······回头是外界的殷殷期待,前路是未来的迷雾重重;身后是回不去的小城,现实是留不下的北上广。被推到十字路口的小语种学生,似乎不得不面对“高不成低不就”的困境。这些试图用不同语言看世界的学生们都在猜想,推开这扇门,什么在迎接着自己?

 

一、逆流

“从小语种到小语种”:波斯语到葡语的转专业选择

初秋的北京,夜幕下空气已经沾上了些许凉意,葡语201的一群女孩正靠坐在商圈角落自在闲适地聊着天。

“我所有的志愿填的都是语言专业。”说这话时,安家欣往前探了探身子,微微点头,算是一种强调。同桌的其他人瞪大了眼。全部都是语言专业,这是怎样明确的目标和定力!

安家欣是严谨和浪漫的融合体,这一点在她的专业选择上体现得淋漓尽致。高中时期,她就发现自己学英语较其他学科更轻松,也更能寻找到乐趣。很多人多青睐于选择面更广、体量更大的专业,为自己未来预留出多种选择。而安家欣恰恰相反,她早在高中毕业时就已经想清楚:发挥所长,才能将优势最大化。凭着十二分的坚定和兴趣,安家欣选择了语言学习的道路。这样的体悟在同龄人中是很难得的。

很多人相信,“语言只是工具”,这一点安家欣不会同意。扪心自问,书写着古老汉字的我们也从来没有把中文仅仅当成工具。咀嚼它的语言、句法之美,挖掘它能表情达意的一切形式,感受它对文化、民族的联结,这是中文之于使用者的意义;而在非母语中体味到上述感受,则是语言习得者的幸运和乐趣。

安家欣显然是在语言学习中发现、探索并挖掘着这种乐趣的。一开始,由于专业调剂,她接触到了一门中东国家的古老语言:波斯语。波斯语属于印欧语系伊朗语族,32个字母28个都来自阿拉伯语,因此看起来与阿语非常接近,但难度上相比闪含语系的阿语难度要小很多。波斯语困难主要在于书写,因为包含许多连写和同字母异形的规则,大一前两个月,安家欣几乎都在苦练书写。

学习波斯语的过程中,安家欣印象最深刻的是它的书写方式:波斯语是从右到左书写的。如果说语言是思维的输出桥梁,完全不同的语言构成和书写方式,是否意味着我们习以为常的既定规则,在另一个国家、另一种文化里,都有完全不同的答案呢?这样的思考刺激了她更加开放和学习的心态。

安佳欣学习波斯语期间参与的舞台剧

安家欣敏感的语言触觉,让她在日复一日的学习中,尽力体味着波斯语这门语言,她不会随波逐流,而是时刻清醒地关注自己的航向。就这样,一个隐约的念头在她心中越来越清晰,那就是:转专业。

对于小语种学生来说,转专业并不是什么罕见的事。从小语种转到通用语种、抑或是转出语言专业,是不少人的选择。但安家欣再次做出了让人始料未及的决定——从一个小语种转到另一个小语种。

这个转变的促成,有推力也有拉力。在学习波斯语的过程中,她了解和学习了很多对象国(包含伊朗、阿富汗、塔吉克斯坦)文化,波斯文化等,但在过程中没能建立起持续的兴趣和探索的决心,同时在了解了波斯语的就业前景后,发现并不符合自己的职业规划。另一方面,高中时安家欣曾偶然读到一本诗集《坐在你身边看云》,作者是葡萄牙的国宝诗人——费尔南多佩索阿,他的异名写作独树一帜,也让安家欣对葡萄牙文学有了兴趣,产生了学习这门语言、去阅读原汁原味作品的强烈愿望。其次作为忠实的爵士乐迷,安家欣接触过Bossa Nova,一种将美国冷爵士与巴西当地桑巴结合的音乐风格,其慵懒的吟唱,让她愈发觉得葡萄牙语真是一种随性又性感的语言。

当然,除了语言本身对她的吸引,安家欣在决定转专业时也了解并咨询了各个专业的就业情况。葡萄牙语作为世界第六大语言,是9个国家的官方语言,其中包括巴西、安哥拉、莫桑比克等与中国有着密切贸易合作的国家,就业前景广阔。就这样,在对这门语言之美的向往和对就业前景的慎重考虑之下,她决定了转专业,最终来到葡语201班。

在外语院校,从一个语言转到另一个语言并非易事。她首先要达到原专业(波斯语)的前列,再通过对象语言(葡萄牙语)大一学年的期末考试,才能顺利转成。这两门语言的侧重点不同:波斯语的学习更加重视书写和朗读,因为书法和诗歌是波斯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两个部分,作为初学者需要下很大功夫;葡语的学习更加侧重听力和语法训练,因为葡萄牙母语者语速非常快,需要大量的练习来适应,其次动词变位和时态语态也是一大难点,反复练习后才能达到熟练的程度。这就意味着她要同时兼顾两门全然不同的语言,并且都做到顶尖。

安家欣在欧洲学院10.1公里国庆主题长跑活动后接受中国教育电视台采访

安家欣做到了。转到葡语专业之后,她的成绩一路遥遥领先,拿下了全欧洲学院的第一名。

同班同学忍不住调侃,“安姐是不是葡萄牙人啊?”在这个只有25人的小班级,许多人都是阴差阳错接触到未曾了解过的葡语,尽力适应着。作为班长,安家欣的存在给了同学们无尽的鼓励与信心。她就像一艘劈波斩浪、坚强秀丽的航船,不断寻找着自己的灯塔,也照亮着别人。

下一学年,安家欣将去到葡萄牙科英布拉大学。在那里浸润着异国的风情、感受当地的文化,安家欣又会给我们什么样的惊喜?

“澳门葡语生的北上”:选择到北京学习葡语的澳门学生

和安家欣同班的学生里,有两名来自澳门的同学。对于葡语学生来说,澳门是一个特别的地方。作为中国葡语和葡语国家国别区域研究的第一城市,澳门的街头巷尾都有葡语的痕迹,在澳门也居住着非常多的土生葡人。他们既有着粤语地区的生活习惯,又保留了葡萄牙的习俗,长期以来,在澳门地区的土生葡人形成了一种混合了粤语、客家话、葡语、马来语等的复合语言模式。这些人的存在是这座城市历史的生动烙印。

在人们的想象里,澳门的学生学习葡语应该是具有天然优势的。然而,事实也许并非如此。对于离家北上的谭诗来说,这个选择似乎让她的语言之路多了几分挑战。

谭诗选择学习葡语的原因很顺理成章。在初中开始,她的学校就有葡语的课外班,这让她有了接触葡语的基础;由于城市的特殊性,会葡语的人能在澳门的公务员团体中取得一些优势,更容易得到公共行政的相关工作。于是,她在专业选择上倾向于这门已经有所基础的语言。

对澳门的学生来说,留在当地学葡语当然是第一选择。但年轻的谭诗希望离家远一点,看看外面的世界,于是在填报志愿时选择了北京。但这使她陷入了三门语言交错学习的困境。

习惯了粤语语境的谭诗需要在上课时先将老师讲的普通话理解吸收,在脑子里转化成粤语,再从粤语转化成葡语。这个过程让她在学习上比别人慢了半拍。而对于高强度互动和需要及时反应的语言课堂,慢半拍往往是致命的。在反思的过程中,谭诗发现自己过于看重就业而忽视了兴趣,这使得本就辛苦的学习生涯更加难熬。没有兴趣加持,语言学习是重复而枯燥的。

谭诗希望着,翻越这座山头,度过瓶颈,前路会有更开阔的风景。

 

二、岔路

小语种主要的专业课教室分布在人文楼。人文楼通体砖红、窗格齐整,加上白边勾线,显得肃穆又柔和;从正面看,楼体以南北为轴,分为东西两部分,各自斜出,呈三棱柱状,在纵深处合抱。

官网上的人文楼图片

人文楼的美,更多是留给过路人欣赏的。包里揣着各种语言课文、手上拎着热腾腾早餐的阿语学生们,无心咀嚼这建筑之美。人文楼教室之多、结构之复杂,常常让学生们一通好跑——每层的教室都按东西方向分为“东配”和“西配”两种,中间还有长长的回廊和短过道,有时候看错了东西配,还不得不原路折返。这样的跋涉让学生们养成了一种习惯:一面跑,一面把书掏出来,见缝插针地读上几行,直到抵达早自习的阵地。

阿拉伯语的早自习阵地在人文楼五楼西侧,被学生们称为“阿语角”。人一多,阿语的学生们就聚集在四楼和五楼的楼梯间,大声朗读着。早自习和晚自习对大一新生是强制的。回忆起大一的日子,大家的形容是“又一年高三”:每天早晨六点半起床,七点朗读字母表、单词、短文,八点上课开始听写,晚上自习还要在田格本上一遍一遍写着字母,找老师背诵课文。

这样扎实又重复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们有如回到了小学语文课堂。大家都虔诚地在一笔一划里体会“语言”和“文字”。这样的模式对阿语学习是完全必要的。阿语入门非常困难,难度主要集中在和中文迥然不同的字母发音、书写规律和词法。等熬过“魔鬼”的学习积累阶段,通过不断模仿,才能说出流利且通顺的句子。

2018年的夏天,文桐在面对专业选择时,对这一切还没有这样深的了解。他选择阿语原因很简单:想学个难度高,自学无法完成的。他几乎没有任何犹豫,一路直冲到外语院校的阿语专业。小语种是北京的本科A批次,在别人还在焦急等结果的时候,他已经晒出了录取通知书。成为阿语学生的那个夏天,他为自己举杯庆了功。 

文桐平时爱辩论,泡在队里的时间和在阿语教室的日子持平。每当备赛讨论的时候,他总是操着一口北京话,一副悠然自得、轻松愉快的样子,很难将他与“阿语”学生联系起来。他的朋友圈也充斥着各种信手拈来、角度奇特的自拍视频,无厘头的生活日记,还有精准犀利的京腔吐槽。

转行去做脱口秀,他一定红。

在第一次考研失败后,文桐确实短暂地转行了,不过是一家互联网公司。那段时间里,他做的推送偶尔发到朋友圈求浏览量,朋友们都以为他选择了职场,放弃了学业。然而,不久前,文桐在朋友圈晒出一张扭着腰的自拍,配文“房山的生物多样性”。

文桐在房山拍下的天空

他去到房山,准备二战阿语的研究生考试。

考研失利的那些夜里,文桐躺在床上,反复思考着未来,脑海里不停问自己:如果学了阿语,却做了完全没有关系的工作,那这四年留下了什么呢?还记得14岁那年,文桐的课外班有一位非常厉害的英语老师,在德国留过学,做过德语的同传。他谈吐优雅、气质非凡,给文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做不到安于现状,忘记自己对这门语言、对那个瑰丽的世界的向往。他决心要成为一个阿语同传或交传,这就意味着必须有更加深入的学习和深造。在当前就业的寒冰期,放弃已有的工作、再次投入到考研大军中,并不是一个容易的决定。

考研二战备战中文桐发的朋友圈

文桐的阿语名,用中文发音形似于“拉燕”,他和朋友们都非常喜欢这个名字。在大家心里,文桐就是这样自由而轻松,如燕轻灵,如燕高飞。

和文桐的“知难求难”不同,隔壁班的李元来到阿语世界多了几分机缘巧合。由于高考成绩略低于预期,这所专精于外语的学校成为了他的优选,为了开拓眼界,他把看起来陌生又熟悉的阿语专业填在了第一个。第一志愿直接录取的情况并不常见,所以李元也没有太多关于阿语或阿拉伯世界的畅想。懵懂的高三学子,把自己的四年,托付给了大数据。四年后的今天,当他回望当初的选择,只觉得庆幸:“幸好当初第一个选择了阿拉伯语,它让我看到另一个世界。”

李元到伊拉克吃的第一顿当地美食

第一次见李元,是在鱼潮一样涌动的人群里。身边的朋友同他打了声招呼,我顺着声音看过去:干净的皮肤,圆脸圆眼睛,烫着微卷的头发,左右两边各分一半,感觉清爽而利落。我觉得眼熟,扭头问朋友:“这个学弟是谁?”

“学弟?他都大四了!”

我暗暗吃了一惊,分明更像告别高中课堂不久的新生。不久后,我再次从朋友口中听到他的去向:叙利亚,一个真正的阿拉伯世界。

按李元原本的规划,继续深造阿语,成为大学教授。可惜考研落榜,几次面试后,李元收到了两个电视台和一个工程行业的外派工作邀请,最终他选择了看起来最艰苦的外派。

一方面,他盼望着趁着年轻去闯一闯、见见世面;另一方面,第一次出国、第一次接触工程行业,对他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相比于展望终点,李元更像是俯身去经历:在全新的语言环境里磨练阿语技能,体会一个陌生的行业,感受全新的生活方式。

 

三、命运

 比起葡语和阿语,土耳其语可以算是小语种中的小语种。郭欣欣来到土语专业的原因就是四个字——“阴差阳错”。

步入大学之前,她完完全全是个理科生,每日浸润在数理化的题海中,未曾想到自己会和一门遥远国度的语言产生联系。在报考网站关闭的前一个小时,郭欣欣将这所外语院校放在提前批的志愿中,这也是她唯一报考的文科专业。也许是命运的安排,查到录取后,郭欣欣的心里隐隐升腾起一股对未知的期待,感觉到生命正在往未曾预想的方向前进。如今回想起这段经历,郭欣欣的体会是“神奇”。

即使在外语院校,土语也是非常新的专业,郭欣欣的班级是学校第二批土语的学生,加上隔年招生,每年招生规模人数不超过20。土语的“小”不仅体现在小班教育,教材更是非常有限,至今没有非常完整系统的中土教材,这就意味着大家的学习只能是零敲碎打,几种国外教材配合使用。

郭欣欣学习土语的日常材料

这种极其小班的教育和不易的学习条件,让学生们更加珍惜和这门语言交手的每一刻。对郭欣欣来说,学习土语最大的问题就是外语思维。土语的语法与中文差异很大,句子由主宾谓顺序构成,使得许多人在听说读写方面遇到了困难。土语的教学模式对学生们来说也是不小的挑战:大一起初两周,字母还没学清楚,同学们就开始上起了外教课。一开始,外教让大家自我介绍,在土语中ben是“我”的意思,但一头雾水的学生们一度以为那是外教的名字。在这种互相都无法理解的情况下,外教只能连比带画地艰难沟通。不过,这样的交流方式对第二语言习得者来说,也是一种别致的启发。

由于国内没有土耳其语言资格证的考试,出国成为土语学生的必经选择,因此全班出国学习考证。

郭欣欣获得了公派留学的机会,于2021年底开始了为期七个月的留学。

在土耳其留学过程中,郭欣欣和同学一起去到北部城市看雪

第一次出国留学,郭欣欣遇到不少困难,但旅程总体轻松愉快,还有很多美丽的邂逅。土耳其旅游业非常发达,留学的过程中,经常能遇到前来游玩的中国人。这时候,这群年轻的学生会主动提供翻译帮助。所学所用在异国他乡帮助到同胞,这种强烈的自豪感,震荡着学生们年轻的心灵。

 

结语:安家欣和谭诗,李元和文桐,还有留学异国的郭欣欣,经历似乎迥然不同,又在冥冥之中有着微妙的联系。人是多元的,年轻的心更是蓬勃的。他们在社会既定的规则下保持着平衡,又寻求着突破。不论是收拾行囊、再次挺身向前,还是曲折迂回、丰厚阅历,失败都不曾让他们触礁折返。

欢迎关注「读了”冷门”专业是什么体验」专题:

目前镜相栏目除定期发布的主题征稿活动外,也长期接受投稿。关于稿件,可以是大时代的小人物,有群像意义的个体故事,反映社会现象和社会症候的非虚构作品等。

投稿邮箱:reflections@thepaper.cn

(投稿请附上姓名和联系方式)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