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当代中国人的美国史书写
孱弱而分散的北美十三个殖民地,破天荒建立了第一个没有君主的国家。短短二百多年,一跃成为今日世界超级大国,人们不免好奇其中究竟,探索其发展历程。正如资中筠所说:“美国之为美国,既是西方文明的一部分,又有其成体系的独特发展道路,对于以‘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为己任的社会科学工作者来说,美国是一个极有吸引力的值得研究的典型。”
然而,哈姆雷特不变,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纵使集体记忆定格,每个个体也有不同的感知和解说。古典学教授徐晓旭先生说:“有作为侦探的历史学家,有作为法官的历史学家,有作为控辩双方的历史学家,有作为证人的历史学家,当然也有作为罪犯和帮凶的历史学家。”然而,所有的历史学家都不过是工匠,区别只在工种,只在对史料的不同加工方式。史料是这一切的基础。每个时代都不乏历史学者,如近代法国史家什勒声称:“基佐称历史为分析,蒂耶里称之为叙事,我将历史称作复活。”
外交史的偏向
资中筠在1959年回国后曾经担任过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的翻译。1971年,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负责对美工作。参加了尼克松访华以及随后的美国参众两院领导人访华团的全程接待工作。并参加基辛格若干次访华的接待工作。在此期间还接待并陪同过一些在长期隔绝后初次重访中国大陆的美方知名人士,其中包括中国问题观察家费正清、边疆学家拉铁摩尔等。所以,资中筠先生本身虽是学文学的,但是这些经历大概奠定了她的美国史书写特征:以美国外交史及分析中美关系见长。
除此之外,资中筠先生着力于分析美国的强国之路,她不是拘泥于史料的细枝末节,而是纵观全局进行描述。这样就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比如,在《论美国强盛之道》中,她认为美国的强盛之道之一在于渐进的改良,而促成渐进的改良的两个因素一是权力制衡的政治体制,一是在言论自由的保障下全社会自我揭短、互相揭短的批判传统。渐进的改良虽不能彻底解决问题,却得以把矛盾控制在一定范围,一次次度过危机。也可以说是社会在不断摇晃中避免了激烈震荡乃至解体。
文明史的架构
钱满素先生的历史书写可以说是既夯实基础,又高屋建瓴,其整体立足点在于从文明史的角度入手剖析精神内核。编著有《自由的基因:美国自由主义的历史变迁》《自由的阶梯:美国文明史札记》《爱默生和中国:对个人主义的反思》《美国文明》《自由的刻度:缔造美国文明的40篇经典文献》等书籍。
钱满素先生曾说在美国不过是讨生活,自由主义人尽皆知,不能实现什么人生理想,因而毅然回到中国,讲述美国文明的进程。时至古稀之年,她仍致力于兹。刘瑜称“钱满素老师不但对美国历史如数家珍,而且对美国精神的的理解入木三分。她说理清明、文笔生动,刻画了自由如何在秩序与抗争、精英主义与平等、法治与民主惊险的平衡中诞生”。在专制面前,美国人以权力来遏制权力,以野心来遏制野心,利用人的私心来调动其动机与激情。在用分权制衡来化解专制威胁后,美国人又要保护自由免遭另一危害的破坏——来自乌合之众的过度民主。在这一方面,恐怕开国总统华盛顿是典范:既不在权欲的诱惑下腐化,也不在多数的暴政下屈服。林达这样评价钱满素老师的新书《绅士谋国:美国缔造者》:人类从历史中成长起来。凡人迹所至,都无一幸免,曾经野蛮,但有一些奇异头脑,在人类野蛮与文明困斗千年的中途,思考一个不仅通向文明、更是巩固文明的千秋大业:建立制度文明。虽然,他们作为个人,还身处蛮荒时代、苦苦挣扎其中。这个域外制度创建,发生在中国的乾隆年间,故两百多年过去,今人后辈,自有足够时代优势,去藐视和批判先驱之种种不足。然而,能够越过这些不足,洞察一批制度创建者们的历史功绩、理解他们对人类、对我们生活其中、并延续其后的时代之造福,却需要一种谦卑和历史理解能力。钱满素老师对读者讲述的,不仅是奇异历史缔造者们的生动故事,更是在传达文明和成熟的历史观。生活史的侧重
林达是一对美籍华人作家夫妇合用的笔名,他们于20世纪90年代初移居美国,其“近距离看美国”系列几乎家喻户晓。他们以信件的形式,用平实而有魅力的语言讲述着美国现实生活中的故事。这种书写可以算作书信性质的一手史料,亦可看作具有史学色彩的生活文化随笔。
正是林达夫妇生活中的小细节,映射出了美国法律、政治制度的思想原则、建立与发展过程、操作方式、历史价值以及为实行这套制度付出的和将要付出的代价。其中,也包含了林达夫妇的思考和价值判断。比如,作者发现“随着在美国住的时间越长,越发现这里法律法规远比中国多得多。大大小小的公共场合行为细节,都有各种‘法’在那里照管着。尤其印象深刻的,是这里执法很严。一旦违法,不管‘违’的是作为一个新移民看上去多么微不足道的‘法’,都没有什么通融余地。一旦给警察逮个正着,没有什么人向警察求情或是陪笑脸的,因为这都白搭。更没有谁吃了豹子胆给警察递钱上去的,因为摊上“贿络警察”的罪名,事儿可就大了。一般都是公事公办,该接传票就接传票,该接罚单的就接罚单。这也是大量移民天天涌进美国,却还是能够维持不‘乱套’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原来的法制基础很强,可以有能力把一些‘不定因素’迅速纳入原来的法制轨道。”政治史的解说
刘瑜是政治学专业出身,不管是《民主的细节》还是《观念的水位》都与政治紧密相关。虽说是科班出身,刘瑜却在《民主的细节》的开篇中说到:“我2000年去美国,2007年离开,期间在哥大、哈佛两所大学学习过。但是在此期间我从中受益最多的却不是这两所大学,而是第三所大学:美国的政治和社会动态本身。”美国的政治和社会动态本身,即一部活灵活现的当代美国政治社会史。单纯从对历史的认知、重构与分析来讲,既需要深厚的理论根基,跳出事件本身客观评析,又需要深入事件本身,去涵泳感知。
刘瑜的语言生动幽默,敢于单刀直入做出论断。她是被公认的擅长通过讲故事来讲道理的作家,她曾写道:“好比如果我喜欢吃面条,不喜欢吃三明治,那么一个党请我吃拉面,一个党请我吃刀削面,我当然“选谁都差不多”了――反正没人逼我吃三明治。”又或者,“英语中‘猪肉桶’这个词(porkbarrel),也是指政治家们争先恐后地瓜分公共资源这个‘猪肉桶’,以争取选票或者政治捐款。比如,很多人认为‘农业补贴’,就是一块‘猪肉’。波士顿地区花了一百四十多亿的一个交通改善项目(俗称‘大坑’),也常常被认为是‘猪肉’的典型。”以至于人们说“如果有谁能把政治问题变成老少咸宜的八卦贴,除了北京的哥,就数可爱的刘瑜”。梁文道说:“今日中国的公共讨沦常见一种病理化的倾向,总是困在‘民主’‘自由’之类的名词面前,大而无当地浮游表层,夹缠不清,难以寸进。所以刘瑜来得正是时候,因为她替这些苍白的名词补回了该有的细节和血肉,有专业学养的根基,又有平近亲和的故事。她的评论正是这时代最需要的营养剂。”
对于美国史的书写,资中筠、钱满素、林达和刘瑜或从长时段的进程与整个国家乃至世界着眼,或从个人生活琐事入手,观点都很直截了当,结论大都明确指向民主、自由、法治、实用。然而,缺乏对细节的、琐碎的史料的分析与解读,就容易缺乏史家立足之根基,“把个别事件中特殊的东西上升到普遍原则,就容易避免谈及很多可能根源更深,影响更普遍的因素与历史发展结果”。这些因素可以是社会经济因素,也可以是社会意识或习俗根深蒂固到一定程度之后,以一种主体的姿态发号施令所造成的问题。史料的不足可能直接导致达不到对历史的小问题切入的蝴蝶效应般的分析与展开,从而对大历史造成误判。
可是,从写作动机来看,作者本身可能也并没有想写成严谨的史书,不过是“情动而辞发”。这些作品,为读者打开了解美国的大门,而破解美利坚文明,每个人都有一套与众不同的密码。人是思想的动物,不应该被削弱思想的功能。纵使是美国“隐性霸权”的引导或是普世价值的输出,所能达到的充其量只是虚假的统一。人们不应从此丧失了思想的能力、信仰的能力,甚至丧失了存在本身。在不同的叙述与观点之间,当“博学、审问、慎思、明辨”,不忘初心。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