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全球舆观|警惕!反华舆论战“大翻译运动”中出现的新动向

澎湃新闻特约撰稿 郑闯
2022-04-28 08:03
来源:澎湃新闻
全球速报 >
字号

定位为蓄意抹黑中国、煽动对华仇恨的“大翻译运动”,专门搜集国内网络上针对外国内容的“黑料”,并翻译成外文在国外传播,以此挑起相关国家民众对中国的敌视。国际上“妖魔化中国”舆论战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是这次“大翻译运动”呈现出诸多新动向值得高度关注。

渲染极端的中国“种族性威胁”

“大翻译运动”参与者在网络上大肆使用“支那人”“屠支” “支蛆” “支畜”等让人极度不适的种族主义歧视用语。其成员在接受外媒采访时,竟称中国人是“骄傲,自大,民粹主义兴盛,残忍,嗜血,毫无同情心的集合体”。

曾经,视华人为威胁的“黄祸论”导致部分国家排华法案出炉,已经成为相关国家历史中不光彩的一页。如今,“大翻译运动”公开丑化中国人,种族歧视沉渣泛起,在国际热点事件中兴风作浪。其成员早期对“中国人收留乌克兰美女”的片面污名化传播,不仅抹黑了中国人的形象,还直接给在乌中国人带来巨大的生命安全威胁,应该受到谴责。

更值得注意的是,从这些成员的相关背景信息和使用语言来看,他们很多本身就来自华人群体,这种污蔑同胞的自我精神荼毒实在令人发指。

国内外传播边界日益被打破

以前,以汉语为主的国内舆论场,一方面较少受到国际舆论的直接干预,另一方面也较少溢出国外产生影响。而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全球影响力持续跃升,曾经独成体系的国内舆论场日益受到国际关注,内外有别的传播态势已经逐渐走向内外融合与内外联动。

在新的传播环境中,除了中国的对外新闻媒体在对外报道中国,普通中国人在中文网络上的言行在不经意间就可能被传到国外,从而被动地成为国际传播的一部分。有研究数据显示,微信和微博等平台每天上传大量信息,已经成为外媒涉华报道中越来越多的引用来源。

对于中国来讲,在美西方的舆论攻势中,正面临着好事不出(国)门,坏事传千(万)里的局面。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任何一个场景只要拍个视频,任何一句网络言论只要截屏,就有可能被别有用心地转译到国外,造成“有图无真相”的困境。“大翻译运动”证明曾经的语言障碍也已经轻松突破,一经翻译变成人家的话,意义的传递就已失控,从而面临被人恶意编码和解码的风险。作为针对中国互联网内容的恶意传播行为,其低成本、高动员、强渗透、极端化的新特征值得国内民众高度警惕。提升国内民众的国际传播素养已经具有紧迫性。

跨国匿名网络空间治理难度大

尽管西方媒体总体上一如既往地带着负面偏见报道中国,但作为专业媒体,在形式上还讲究些许专业操作手法,至少每篇报道还有明确的媒体和作者来源。而“大翻译运动”发生在没有任何约束机制的国际互联网空间,一群乌合之众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来无踪去无影,不断变换面目在虚拟世界流窜,追责有迹难寻。

该运动的主力来自reddit平台上名为“chonglangTV”的网络社区,尽管3月初这一中文网络社区被封禁,但是其成员不断变换名称继续出现,并向其他社交媒体平台渗透,开辟新的网络链接。

4月2日,“大翻译运动”所谓官方推号被推特屏蔽。4月3日,该账号发布声明称,经过与推特交涉,账号已经原地复活。

到目前为止,该群体依然公开打着“大翻译运动”旗号在国际网络空间传播恶意信息,并未受到相关平台有效制约。

“大翻译运动”打着所谓翻译的旗号,行极端言论之实,与一些海外社交媒体所谓西式“言论自由”的信条并行不悖。我们无法期望国际网络平台对其有效治理,而且,从西方媒体对其相关报道来看,显然没有表现出客观公正的立场,一些媒体甚至成为“大翻译运动”的传声筒,并为其反华的道德出发点背书。发生在国际网络空间的“大翻译运动”正是凸显了全球信息治理的一大困境,而中国正成为主要受害国之一,未来这一全球性挑战仍将持续。

(郑闯,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中国国际舆情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责任编辑:朱郑勇
    图片编辑:乐浴峰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