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周浩:纪录片不是“熬”出来的

2022-03-15 12:2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导演周浩十分擅长剖析人物心理状态与精神世界,影片中的人物也总是愿意与他无话不谈。

譬如《龙哥》里可悲可叹亦可笑的龙哥,自欺欺人的模样活生生又血淋淋。

入狱十余年,龙哥仍时不时向周浩打去电话。

这一次接受专访,周浩的身份不是他最为熟悉的“导演”。

作为纪录剧集《真实生长》的监制,他却倾诉了自己最掏心窝子的话。

他仿佛以第一人称口述了一部自身在行业里如何“真实生长”的“纪录片”……

看了那么多周浩拍别人的纪录片,想“听”他讲自己的“纪录片”吗?

周浩与公众号

一条(yitiaotv)

专访

大家好,我是纪录片导演周浩。

我做纪录片快有20年了,现在是《真实生长》项目的监制。

我大概是2001年开始做纪录片,第一部纪录片是《厚街》。

现在仍然在做片子,今年也许会有两部片子做出来。

做纪录片是我的职业,是我跟世界最好的一种联结,所以我是一个很好地把兴趣跟职业结合起来的人。

1

纪录片不是“熬”出来的 。

我最早接触《真实生长》项目是在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那时它还只是提案。

我以前也拍过教育题材的纪录片,对此很有兴趣,并且认为《真实生长》是一个具有质感的故事。

这个片子有非常特殊的一点,它历时非常久,时间的力量深深吸引了我。

时序更替里我读出了人物的变化,这是成为优秀纪录片的潜质,于是我愿意跟随一起发展。

如此长的时间跨度必然以至积蓄了大量的素材。

开始介入项目后,我当时给他们的建议是:

尽快把所有素材完全整理一遍,再把其中部分素材还原成文字。

对于我自己而言,我拍纪录片特别不喜欢被问 “片比”是多少。

因为当然不是“片比”越大,导演的本事越强。

反而是导演前期根本就不知道拍什么东西,所以才会越拍越多,拍到最后一锅浆糊、一团乱麻。

纪录片从不是简单的“记录”而已。

有人说拍纪录片只要去现场“熬”就行——这其实是对自己和对观众都不负责的行为。

于是我第一时间建议《真实生长》团队,必须吃透所有素材,这样才有可能进一步探讨成片的方向。

2

教育带来的是更多“可能性” 。

《真实生长》有三位主人公,两位女生李文婷和陈楚乔,一位男生周子其。

性格最张扬的是男生周子其。

高一才入学,准备军训,周子其就向老师发难,他认为军训是没有意义的。

他在刚出场的时候,是一个特别有个性,敢于挑战权威的孩子。

他还洋洋洒洒给学校写了一封几千字的建议信,最后学校真就因为他的建议削减了军训的时间。

尽管早期是张扬的,但在读研时,他性格已经十分平和了。

这是值得关注的一个点,人物故事的非常重要的一条线索就是人物性格变化历程。

如果人物自始至终都是一幅面孔,观众对于“机器人”式的人物不仅兴趣不大,甚至还会持怀疑态度。

所以我们是一定要努力让影片展现跌宕起伏以及人物的性格变化。

再回过头来谈周子其,为什么他军训的时候会跟老师发难?

其一是他不清楚长时间军训的原因是什么,他试图去探究。

同时另外一方面他也具有向老师挑战的意味,这是他发掘存在感的一种方式。

人生在世,都渴求与世界产生联结。

人们希望世界因为自己而不同,这才能让人感到“活着”。

周子其痴迷历史,但他还是顺从了父母的要求报考金融系。

周子其曾跟他的老师说过,说他以后发了财,他会重新研究历史的。

有人对他放弃历史专业感到遗憾。

我却认为,凭什么以强烈的个人感知去判断一个不满25岁的年轻人的选择?

你又不是上帝,你怎么知道他要是选择了历史就是完美的了呢?

在我看来,周子其如果真的实现财务自由后转而研究历史,才是非常有意思的路径。

尽管早期一门心思沉迷历史,实际上,周子其到了美国以后开始炒美股、做投资,我也觉得这是很有意思的转变。

还有其他主人公李文婷、陈楚乔,她们又有迥异的性格、想法以及家庭背景、成长历程。

影片并不蜻蜓点水般停留于浅层,比如讨论学校应不应该允许学生课堂上睡觉,应不应该允许学生写长篇累牍的意见反馈。

它的根本落脚点是探讨教育到底能够帮到人什么?教育对人的发展究竟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或许永远无法产生定论或标准答案,所以大家才在不断探索。

我希望《真实生长》是一部拥有多元解读视角、多重观感回味的影片。

我的观点是,好的教育是什么?好的教育也许是让年轻人在受过教育以后,拥有更多选择,人生拥有更多可能性。

教育不是把孩子按照父母长辈或老师的规划朝着某个方向去推进,而是让大家知道这世界无限大,每个人拥有无限可能。

当孩子们了解到可能性后,自然而然就会奔着目标去生长。

3

感受让人生不“白活”。

人是独立的个体,人更是社会型的动物,每个人都渴望与世界进行交流。

假如你拍摄纪录片,那么除了过你本身的人生,你还可以借助工作去感受更多他人的人生。

如果你有足够强大的心脏,你一定是很享受这个过程的,因为你丰富了生命的价值意义,拓展了生命的外延。

当把这些孩子8年的成长历程摆上剪辑台研究的时候,我发现原来还有如此这般模样的人生方式。

当你了解人生是怎么一回事儿的时候,你不就觉得没有白活,就觉得好有意思吗?

人生不就是在感受吗?

而我通过纪录片来感受生命,感受世界。

做喜欢的事,探究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探寻人和人之间的边界。

然后这东西还能被呈现出来,与更多人进行分享,我觉得这很美妙。

周浩在GZDOC现场进行分享

不过我现在也不敢说纪录片会是我一辈子的方向。

当年我是学工的,后来去做记者,再接着尝试拍纪录片。

慢慢意识到拍纪录片跟自身性格吻合,也能发挥与人打交道的特长。

成果做得好像还行,社会也给予了我相应回报与回馈,我就找到了自我的位置。

周浩获奖

很多人找不到自己的社会位置,更调整不好心态。

我五十几岁了,我在北京都买不了房子。

为什么大学毕业生要抱怨在北京买不了房子?

还在惦念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这是没有找准位置的表现。

这样有意义吗?这样的人生只会越过越苦闷。

4

三十岁之前别做纪录片 !

做纪录片,首先你别总想着获奖和赚钱

获奖可遇不可求。

如果你看到别人获奖了,照葫芦画瓢,也打算拍个东西去捞个奖,那么你拍出来的东西或多或少有问题,因为你不真诚。

我不想骗人,我有强烈的感受生命和讲述故事的欲望。

我的影片如果能够感动人,是因为我被生活真正地打动了。

纪录片行业也无法实现暴富,甚至会让人有些清贫。

要不要投入这个行业是一件特别值得思考的事情。

我为什么愿意做到现在呢?肯定是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与采访对象交流和交往的满足、看到成片的满足、得到观众认可的满足……它们逐步叠加起来,带给我的满足大于我对金钱、物质的需求。

我还一直鼓吹30岁以前别做纪录片。

道理很简单,做纪录片需要一定的积累,包括思想体系、人际关系,以及必要的财富。

在做第一部片子的时候,大多数情况下是寻找不到资金的,于是只能自己投入。

自己投入怎么办?需要耗费时间、放弃其他工作、获得家人支持——能够做到这三点已经非常不容易了。

用自己的钱、花自己的时间、家人还不理解,那么就只有非常坚定坚决的人才能坚持。

所以对于年轻人来说,要想清楚纪录片到底这是不是一定要做的事情。

当然,如果真进来纪录片行业以后,会感到其中乐趣的。

不过“乐趣”本就因人而异,有人觉得做纪录片其乐无穷;

有人则嗤之以鼻,心想这算哪门子乐趣,玩电玩才是乐趣。

周浩在拍摄现场

而且做纪录片具有一定的运气和偶然性。

可能偶然做一部片子,突然之间效果和口碑就炸裂了,但或许永远做不了第二部。

有人追求瞬间的高潮,不需要长久。这是一种做法,但是对我而言,我更希望一直能够延绵下去。

所以我肯定《真实生长》这部片子的内容是比较扎实的。

如果你愿意思考关于成长和教育的问题,你一定会有收获,甚至还会有惊喜。

《真实生长》正在腾讯视频平台独家热播中,目前观看数已破4000万。

采访记者 | 莫竣威

编写、排版 | 曲 蝶

原标题:《周浩:我在北京买不了房子,但我找准了社会位置》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