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E时代如何阅读和纪念奥斯维辛:相册、录音、纪录片……

施庆花
2015-01-28 15:58
来源:澎湃新闻
私家历史 >
字号

        E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信息获取、发布、传播的渠道,历史文献上网和kindle等电子书工具的普及,也使得阅读和纪念突破了时空限制。值此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70周年之际,笔者应约整理一些国内读者或许不太熟悉的外文网络资源,包括录音、档案、图片、电子书、多媒体门户网站等。在这些光影和文字里,这段发生在另外半个地球上的历史,不只是个遥远的轮廓,而是充满了声音、故事、情绪、人物和细节,并且触手可及。

        不过在此之前,需要先介绍一个关键而又充满争议的事件——1963-1965年进行的法兰克福审判,它是德国处理奥斯维辛这段历史的分水岭。

Erich Dittmann, “媒体旁听席所见的庭审现场”,1964年5月

联邦德国法庭上的奥斯维辛:迟来的审判

        二战后针对纳粹罪行的司法审判中,纽伦堡审判主要针对高级军政领袖,而大量参与奥斯维辛集中营大屠杀的纳粹分子没有受审。1940-1945年,共有约7000-8000的纳粹党卫队成员在奥斯维辛服役,其中约700名被送上波兰法庭,只有45人在德国被审判。直到1958年底,联邦政府才在路德维希堡成立了工作小组(Zentrale Stelle)调查尚未被绳之以法的纳粹分子。

        1960-1961年,以色列将逃亡在阿根廷的、负责种族屠杀方案的艾希曼押回耶路撒冷接受审判,举世瞩目。经过集中营幸存者的不懈努力和极少数检察官的坚持,针对一批奥斯维辛中低阶军官的审判终于得以在西德本土的法兰克福开庭。

        在这个法庭上,有22人被起诉,其中21位是纳粹党卫队成员,1位是协助屠杀的囚犯,他们中有奥斯维辛指挥官的副官、集中营看管人员、党卫军医生、药师和集中营盖世太保等。证人席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从1963年12月到1965年8月,357个证人从世界各地赶来法兰克福,其中211人是奥斯维辛集中营幸存者,54个纳粹党卫队前成员。除证词外,更有大量的文书、档案、集中营的规划图作为证物,其中包括一组后来被称为“奥斯维辛相册”的历史照片。

匈牙利犹太人刚从火车下来,可能就要面对死亡。图片来自“奥斯维辛相册”,1944年5月

        几乎所有被告都否认指控。尽管他们承认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大屠杀,但否认个人参与,或者表示个人系听受上级命令、被迫为之。庭审依据的是1871年德意志帝国时期颁定的刑法,其中对“谋杀”和“协助谋杀”有清楚的界定,谋杀的主体是个人,定罪的关键除了要有时间和地点,还要证明谋杀出自个人意志和动机。许多纳粹分子的诉讼策略因此奏效,他们声称是被迫参与,并非出于个人意志。十九世纪末的法条早已不适用于二十世纪初政府主导的种族清洗和屠杀行为,美国曾经建议将一些在纽伦堡审判中适用的罪名(如“反人类罪”)放入对法兰克福奥斯维辛审判的司法解释中。但德国拒绝了,坚持后设的法条不应适用于之前发生的罪行。

        最后的裁决书长达900多页,审判结果是六个终身监禁、三个无罪释放、两个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其余处十年以下不等的有期徒刑。

        对于这样温和的判决结果,检察官、集中营幸存者和公众都有不同程度的不满甚至愤怒,对于庭讯是否有助于人们“正确”认识奥斯维辛的“真相”也有不同的评价。针对个人犯罪的刑法不足以处理二十世纪开始的、国家政府组织的大规模屠杀和犯罪,这是司法的局限。

        然而从历史的维度来说,在当时保守的政治气候下,庭审能以如此规模开庭本身就已是巨大的成功。它是战后联邦德国对集中营纳粹罪行的一次最深入最大规模的政治和社会层面上的处理,终止了德国司法界在战后的集体沉默和消极作为,意义远在法庭之外。它呈现了300多位幸存者的证词,是集中营幸存者同时发声最多的一次。二十个月的庭审始终伴随着大幅媒体报道,法庭吸引了共计约两万名的访客,唤醒了年轻世代的批判精神,庭审成为面向公众剥开奥斯维辛集中营细节的舞台。       

E时代的阅读和纪念:关于法兰克福审判的录音、书籍和纪录片

证言:法兰克福庭审录音(http://www.auschwitz-prozess.de)

        庭审过程有大量的录音带,当时作为庭讯辅助原该在结束后销毁,但有检察官认为其有特殊的历史价值,遂努力扫清行政障碍将录音带保留下。这些录音带沉寂多年,直到约三十年后由于一个意外而重见天日。最近,这一百多盒录音带被放上网,并附有大部分录音的译文。如今的公众可以再次聆听审讯的过程:证人如何压抑内心的梦魇细数他们的记忆,党卫队的纳粹分子如何描述他们所见所经历所想,以及如何矢口否认自己涉入其中,检察官如何询问……

        2013年,纪念奥斯维辛审判五十周年之际,黑森州广播(Hessische Rundfunk)和法兰克福弗里茨•鲍尔研究中心合作推出了一个纪念网站(http://tinyurl.com/pfg4vrm),兼顾史料呈现和研究成果,精心截取了当年审判中的录音片段和影像,成为公众了解这段历史的首选门户。其中,对耶拿大学当代史教授Norbert Frei的专访提供了历史学家的视角,他的经典著作《关于过去的政治:联邦德国开始的岁月和纳粹过去》(Vergangenheitspolitik. Die Anfänge der Bundesrepublik und die NS-Vergangenheit,英文译本名为Adenauer’s Germany and the Nazi Past)对1950年代德国处理纳粹问题的政策有批判性极强的论述。.

        
Raphael Gross, Werner Renz (ed.), Der Frankfurter Auschwitz-Prozess (1963–1965). Kommentierte Quellenedition, Frankfurt am Main/New York: Campus Verlag, 2013. 

        由于档案三十年解密的规定,关于法兰克福奥斯维辛审判的历史研究较晚才进行。在德国的研究重镇是位于法兰克福的弗里茨•鲍尔研究中心(Fritz Bauer Institut)。

        它于1998年成立,主要研究大屠杀和大屠杀后续影响,承担科研和公众教育的双重责任,也负责保管并处理奥斯维辛审判的历史档案(例如庭审录音的译文和上网),许多后续的公众历史纪念和活动都获得这个机构的专业支持。

        2013年法兰克福审判五十周年之际,弗里茨•鲍尔研究中心出版了两卷本史料汇编,收录庭审的起诉书、判决书及其它资料,附了大量的司法术语解释,还有权威学者Devin O. Pendas(波士顿)和Sybille Steinbacher(维也纳)的两篇文章,分别介绍了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历史和法兰克福奥斯维辛审判的历史。

        
Devin O. Pendas, The Frankfurt Auschwitz Trial, 1963 - 1965: Genocide, History, and the Limits of the Law. Cambridge [u.a.]: Cambridge Univ. Press, 2006.

        Devin O. Pendas此书是在其芝加哥大学的博士论文基础之上完成的,利用了大量档案和个人手稿,脚注丰富,很快成为了解奥斯维辛审判的经典著作。

        该书开头介绍了法兰克福审判得以进行的缘由:弗里茨•鲍尔接获一个检举信函,里面附有纳粹党卫军人射杀企图逃亡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囚犯的文书证据,通过集中营幸存者的不懈努力和鲍尔的彻查意志,庭审得以在法兰克福开始。Pendas极佳的叙事能力和文笔让这一段故事跌宕起伏,其中也提到了鲍尔在抓捕艾希曼中的角色。第二章关于德国法律的悖论是全书的亮点之一,Pendas是少数几个能深入浅出在历史情境中解释德国刑法的历史学者,他解释了德国刑法在当时的理论逻辑和术语,帮助理解法兰克福审判之所以如此进行以及如此结果的原因。第三章剖析了庭审中参与的人物,对检察官、证人、被告等角色做了背景介绍。第四章到第八章是以时间为序对庭审的过程的梳理,第八章是判决。第九章分析了公众反应,尤其是媒体。Pendas在结论中对这场审判的评价比较多层次,指出了法律的局限性和其颇有争议的媒体效应。

        值得一提的是,Pendas将冷战的背景也写进了这段往事。开庭之际,来自东德的共产党员Karl Kaul现身,要求作为幸存者的代理律师出席,一时之间成为西德媒体关注的焦点。由于他在两徳分治之前已被柏林地方法院准入,在西德法庭拥有刑事辩护权。Kaul希望借由庭审在意识形态竞争中压倒西德,指出波恩政府是包庇纳粹的政府,是纳粹帝国的政治延续,并把焦点还放到了在集中营中扮演“帮凶”角色的化工产业资本家,指出资本主义与纳粹的媾和。

        
Irmtrud Wojak. Fritz Bauer 1903-1968: Eine Biographie. München: C.H. Beck Verlag, 2009.

        黑森州的总检察长弗里茨•鲍尔(Fritz Bauer)的经历传奇,但他的传记却迟至最近才问世。鲍尔不在庭审现场,但他负责督导和统御手下的检察官。他是法兰克福审判得以开启的重要推手。

        鲍尔于1903年在斯图加特出生,是犹太裔德国人,在慕尼黑和图宾根完成法律和经济学学业之后,1927年在海德堡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并成为一名法官。他是社会民主党(SPD)成员,曾在1933年被捕入集中营,后流亡海外。战后他是少数几个重返德国的犹太人之一,他为1944年刺杀希特勒的人正名,主导了对取消其叛国罪的申请;在追捕艾希曼的过程中,他把艾希曼在阿根廷的行踪这一重要情报跳过西德情报局直接转给以色列国家安全局。1960年代初,针对奥斯维辛集中营的这场庭审在当时的气氛下并不必然,鲍尔是重要的推手。1965年,鲍尔甚至启动了预调查,要清查黑森州的法官和律师们在纳粹帝国时期的角色,由于1968年他忽然逝世而没有完成。他的政治倾向和作为招致了保守派支持者雪片般飞来的恐吓信和电话,在司法界他也是单打独斗的奋斗者。他曾感叹:“在(德国)司法体系我就像在流亡”(”In der Justiz lebe ich wie im Exil”)。 Irmtrud Wojak这本书对鲍尔的一生做了细致而充满同情之理解的梳理,全书长达六百多页。

        2014年,德国电视二台制作了纪录片《我们中的杀人犯——弗里茨•鲍尔孤独的奋斗》(Mörder unter uns - Fritz Bauers einsamer Kampf),使用了鲍尔生前仅有的一些媒体访问画面,采访了他生前的友人以及传记作者,全片45分钟,在网络上可观看。    

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入门历史书

Sybille Steinbacher, Auschwitz: Geschichte und Nachgeschichte, 3.ed. München:C.H.Beck Verlag, 2015. 

(英文版: Sybille Steinbacher, Auschwitz: A History, New York: Harper Perennial, 2005.)

        作者Sybille Steinbacher是维也纳大学的当代史教授,主要研究纳粹帝国和大屠杀。德国C.H.Beck出版社的“Beck Wissen”丛书通常是“大家小书”,撰书的通常是该领域权威,提纲挈领、要言不烦。此书是128页的小册子(英译本176页),行文简洁,力图体现当下研究所得到的共识,全书没有脚注干扰阅读,文末有书目供进一步阅读,是了解奥斯维辛的首选入门书。

        
Laurence Rees, Auschwitz, The Nazis and and the “Final Solution”, 2005.

        作者Laurence Rees毕业于牛津大学的Solihull School,因其制作的纪录片的影响力而被谢菲尔大学历史系授予荣誉博士学位。Rees是BBC历史栏目著名的纪录片执导,曾在2005年拍摄了六集讲述奥斯维辛的迷你剧集(Auschwitz: The Nazis and the 'Final Solution', 285 min,DVD版本改名为Auschwitz: Inside the Nazi State,Youtube上有全部影集)。

        这本书是BBC出版的与纪录片同名的电子书。虽不是职业历史学者,Rees坚持在纪录片中使用尽量多的原始资料和可考的史实,不想戏剧化奥斯维辛。除了在档案馆挖出影像资料以外,他还采访了幸存者和前纳粹分子,并且用电脑科技重构了一些建筑和设施,演员们重新演绎的事件也多为真实发生过的。Rees文笔清通,擅长将历史材料和幸存者回忆嵌入叙事,这是本书在众多讲述奥斯维辛的书籍中脱颖而出的原因。

光与影的记忆:网上纪念馆

        如今的纪念博物馆往往兼具很多功能:纪念、搜集、保存并处理档案、公众教育和学术研究,电子时代的便捷也改变了公众接触它们的方式。现在,足不出户就能看在线展览,或浏览著名的史料,或学习电子课程。研究犹太人历史、大屠杀历史等课题的人也会需要用到这些机构所藏的大量档案史料。

        
波兰奥斯维辛国家纪念博物馆(Auschwitz-Birkenau Memorial and Museum)

        波兰奥斯维辛国家纪念博物馆位于奥斯维辛原址,收藏了大量器物和资料。解放奥斯维辛七十周年之际,网站改版了,排版和美工都更舒适。在专业团队支持下,他们对奥斯维辛历史的梳理周到而精简(http://auschwitz.org/en/history/)。博物馆精选了一些珍惜藏品上网,例如器物展览(http://auschwitz.org/en/gallery/exhibits/ )、历史图片和文书档案(http://auschwitz.org/en/gallery/historical-pictures-and-documents/ )。博物馆定期组织学术会议,出版各类资料,组织电子课程。七十周年解放有专门网站(70.auschwitz.org),其中“Map of Wolrd Re-membrance”记录了全球的纪念活动。

        
以色列大屠杀纪念馆(Yad Vashem)

        “有记念、有名号”的希伯来语原文发音為yad va-shem,是以色列大屠杀纪念馆的名字,取自《圣经》。在耶路撒冷,这个纪念馆是访客最多的经典去处之一。除展览和纪念之外,它还承担了公众教育职能,有专门的大屠杀研究机构(The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Holocaust Research)支持并组织相关研究项目和会议。内部有档案馆收藏数量最大的二战期间犹太人的艺术品,图书馆也收录了最多关于大屠杀的文献资料。

        网站有多种语言,还有手机移动版的页面,也有Youtube频道。推荐浏览的页面有对大屠杀的历史梳理(The Holocaust ) ,在线展览奥斯维辛相册(Auschwitz Album),这是现今留存的关于集中营囚犯迈向毒气室之前的影像的唯一影像资料,以及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建筑设计图(Architecture of Murder: The Auschwitz-BIrkenau Blueprints),这些当年纳粹未能销毁的建筑图纸成为大屠杀存在的铁证之一。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