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到底有没有天生杀人狂?

2021-05-18 12:2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腾讯医典  

前段时间,新闻报道,黑龙江一个年仅15岁的少女刘某莫,在去年12月把母亲杀掉藏尸冷库,然后伪造现场,直到后来其父亲发现遗体后报警,警方经调查后,锁定少女的作案嫌疑,连夜突审,刘某某才交代了杀害母亲的全过程。

而更早在2020年4月18日,安徽宣城警方发布通告,此前走失报警的女孩杨某婷系被13岁的堂兄杨某某侵害遇难。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屡见不鲜,于是有人问了,难道真的存在“天生犯罪者”——有些人天生就容易犯罪呢?

早在1870年12月,在意大利帕维亚监狱,一个名叫龙勃罗梭的意大利犯罪学家打开了著名的土匪头子维莱拉尸体的头颅,发现其头颅枕骨部位有一个明显的凹陷处,它的位置如同低等哺乳动物一样。得出结论:这种情况属于真正的蚯突肥大。

(图片来源:giphy)

就是以此为灵感,龙勃罗梭后续又调查和测定大量暴力犯罪者的生理特征,尤其是大脑、颅骨的解剖学结构,并结合人体测量、相貌分析、纹身特点等手段,提出了天生犯罪人理论,并出版了他的成名作《犯罪人》。

早期对于暴力的研究更偏向社会学,但从龙勃罗梭开始,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发现,遗传、生活环境及生活习惯都和暴力攻击行为有一定的联系。

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学者科菲[1]在对某些男性罪犯进行染色体检验时,发现某些罪犯有一条多余的Y染色体(23XXY),他认为拥有多余Y染色体的男性会比拥有正常染色体(23XY)的男性更具有攻击性和暴力倾向。

1966年发生在美国芝加哥发生的一起凶杀案中,凶手斯贝克倍连续杀死了8名护士,其后期经过检测发现他就是一名典型的XYY染色体异常者。

然而,现在的研究更多从基因多态性和表观遗传学角度,寻找与暴力攻击行为相关联的基因,尤其是一些神经递质的相关基因。

例如:

1. 5-羟色胺(5-HT),广泛参与情绪、痛觉、睡眠的功能调节

这个神经递质的异常容易导致冲动攻击、自杀反社会行为异常[2]。它的相应基因多态性也被认为和暴力攻击及冲动特质存在相关性。

2008年7月1日,杨佳在上海闸北分局实施了暴力袭警的行为,导致多名警察牺牲。有研究人员根据犯罪人杨佳的性格和行为表现,推断其基本符合脑内5-羟色胺含量异常者的表现[10]。

2. 儿茶酚氧化甲基转移酶

儿茶酚氧化甲基转移酶是一种代谢酶,主要作用是降解包括多巴胺在内的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目前认为其相关基因的某些携带者,具有暴力攻击行为的易感性,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也得到了验证[3]。

3.多巴胺的转运体和受体

多巴胺在脑内分泌主要调节大脑的情欲、感觉、传递兴奋和开心的信息。

当多巴胺增多时,正常恐惧情绪会被兴奋感取代,从而可能导致更强暴力攻击性。目前也证实某些相关基因的特殊多态性与注意力低下、多动症、儿童暴力攻击行为具有相关性[4]。

4.单胺氧化酶

单胺氧化酶是一种催化单胺氧化脱氨反应的酶,参与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等儿茶酚胺以及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的代谢,也与反社会人格障碍以及暴力攻击行为相关[5]。

5.γ-氨基丁酸

γ-氨基丁酸是脑内一种重要的抑制型神经递质,有镇静神经,抗焦虑的作用,其受体的基因异常被认为是和人格异常、暴力冲动行为具有相关性[6,8]。

也许有一天,等到我们能完全确定这些缺陷基因的具体功能和作用之后,我们可以像手术治疗“兔唇”这样的手段,来治疗和改善这些基因携带者。

不一定!

暴力攻击行为是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影响而导致的复杂行为。

例如酗酒、抽烟、儿童逆境等因素,都会对暴力性攻击性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

通常来说,犯罪行为往往是犯罪人的人格社会性缺陷的表现,实质是其对社会规范和法律的敌视、蔑视或漠视的态度。

正是有了这些不正确的态度,他们才会选择社会不认可的行为方式满足自己的需要。但有暴力行为倾向的基因携带,有人格缺陷者,也未必一定会犯罪。

因为不管是暴力攻击行为的基因携带,还是人格缺陷,当他们转化为犯罪心理状态还必须依赖于一定的主客观条件,这些都只是产生犯罪心理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9]。

审稿专家:徐昊 | 神经外科医生、科普大V

参考文献

[1]Coffey MP.The genetic defense:excuse or explanation? [J]. William and Mary Law Review . 1993,35(1):353-399

[2]Frankle W Gordon et al. Brain serotonin transporter distribution in subjects with impulsive aggressivity: a positron emission study with [11C]McN 5652.[J].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2005, 162(5) : 915-23.

[3]王永柏,王嘉凯,刚清伟,刘婧一,王静.COMT基因Val158Met多态性与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行为关联的meta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4,28(07):492-498.

[4]Guoqin Hu et al. The interaction of NOS1AP , DISC1 , DAOA , and GSK3B confers susceptibility of early-onset schizophrenia in Chinese Han population[J]. Progress in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 Biological Psychiatry, 2018, 81 : 187-193.

[5]刘少将,石玉秀,韩芳.MAOA基因多态性与攻击行为(综述)[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7,31(07):580-584.

[6]张境锋. 儿童期逆境与基因对男性服刑人员攻击性的影响[D].深圳大学,2019.

[7]李佳珏. NR3C1、NR3C2基因启动子区域甲基化水平与攻击行为相关性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20.

[8]李辉,李磊,徐红梅,赵子琴,刘文斌,周怀谷.人类暴力攻击行为的遗传相关性研究进展[J].法医学杂志,2015,31(05):381-386.

[9]梅传强. 犯罪心理生成机制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4.

[10]秦中华. 论犯罪生物学原因研究的现实意义[D].复旦大学,2008.

原标题:《到底有没有天生杀人狂?》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