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践行嘱托,打造“人民城市”的上海样本

张骏/上观新闻
2021-03-04 12:30
浦江头条 >
字号

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进入全面实施新阶段,上海五个新城建设紧锣密鼓……新春伊始,谋定快动,一系列新项目密集实施推进,一笔笔勾勒未来城市的美好图景,也让上海市民对美好生活有了更多期待。

就在春节前,横跨闵行徐汇的一个“城中村”在搁置了20多年后成功动迁,居民将在两三年后搬回“原拆原建”的崭新小区。

在市中心,“熊掌咖啡”那个墙洞前,市民排起了长队,公益成为一种时尚。离此不远,一条三岁的导盲犬受聘成为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最年轻的“剧场经理”。

“熊掌咖啡”小店

一桩桩看似不相关的大事小事,无不指向上海这座城市的核心要义——人民城市。

去年11月,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是人集中生活的地方,城市建设必须把让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

再往前一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杨浦滨江,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他说,无论是城市规划还是城市建设,无论是新城区建设还是老城区改造,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人民群众的需求,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为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上海始终将“人民至上”镌刻在城市建设治理的每个细节里,以不懈努力把“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人人都能有序参与治理、人人都能享有品质生活、人人都能切实感受温度、人人都能拥有归属认同”的美好愿景化为现实图景。

虹口滨江步道行人游客络绎不绝

温度:让人民“诗意地栖息”

2月27日,靠泊长达36年之久的中日轮渡“新鉴真”号,完成了在国际客运中心的“最后一泊”,撤离虹口区北外滩。北外滩国客中心800米滨江岸线贯通工程将全面启动。这里的公共空间,将由原来一条隔着玻璃墙的步行通道,变身为具有航运文化内涵的活力水岸。

继黄浦江45公里滨江公共空间贯通后,个别点位不断提升公共空间品质,进一步还江于民。与此同时,苏州河42公里公共空间也在去年年底基本贯通。

上海的“一江一河”,常常被视作“人本”的样板。上海将高品质空间向普通人敞开、为所有人共享,用实实在在的可达到、可亲近、可感知,让“母亲河”三个字实至名归。

苏州河边的虹桥河滨公园

把人本价值作为推动城市发展的核心取向,这是去年6月上海市委全会所强调的。这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上海市委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谱写新时代人民城市新篇章的意见》。

在这次全会上,市委书记李强的一句“让人在城市也能‘诗意地栖居’”,引起了众人的共鸣。诚然,人民不是一个抽象概念,生活在城市里的每一个个体,都应当被尊重、被呵护,让他们在城市中找到栖居之地、奋斗之地、圆梦之地。

今年元旦开工第一天,上海市委、市政府召开“民心工程”现场推进会,宣布大力推进旧区改造、老旧住房加装电梯、停车治理等多项“民心工程”。

一座城市的温度,体现在直击各个群体的“民心”中。 

老人在宽敞明亮的健身房锻炼身体

聚焦“老有所养”——上海今年将新增50家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200个社区老年助餐服务场所,到2022年,全市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将达400家以上,社区老年助餐服务场所总量将突破1600家。

聚焦“幼有善育”——上海持续推进普惠性托育点建设,到2022年,全市街镇普惠性托育点覆盖率不低于85%,托幼一体园所在公民办幼儿园总量中占比不低于50%。

以“人”为尺度,上海持续统筹做好底线民生、基本民生和品质民生:推进网上问诊、预约、结算,方便市民就医;加快老旧住房加装电梯,帮助“悬空”老人下楼;推出早餐工程,让一早出门的上班族能吃上一口热腾腾的早餐;优化农村人居环境,让乡村也能美丽宜居……

一座城市的温度,也体现在对弱势群体的尊重和关怀中。

在南京西路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护理人员在照顾高龄老人用午餐

面对“数字鸿沟”,上海在全国率先立法,为老年人无障碍环境“保驾护航”。上海交通推出“申程出行”App,让老人能一键叫车。上海社区食堂推出助老新设备,刷一下身份证,就能“亮”出健康码。上海率先推出“一网通办”长者专版,让老人更便捷地享受政务服务。

帮助残疾人就业,上海的“熊掌咖啡店”受到追捧成了“网红”。另一家连锁咖啡品牌也在上海开了一家社区店,听障人士有机会在那里找到工作、待业人员可以得到培训。一个“熊掌”的创意,以及市民对残疾人的尊重和平等对待,背后透出的是这座城市的人文关怀。

“城市越来越大,我没有越来越小。”一名高校学者谈起人民城市的温度,不由想起了这句歌词。

2021年1月初,电力人员通宵抢修受寒潮影响折断的电线杆。

精度:数字化提升治理能力

2020年的年尾,一场寒潮来袭,上海城运中心的工作人员彻夜未眠,“一网统管”城市运行体系进入实战练兵。

夜间,一根水管发生爆裂,路面破损,积水淹没超过60米路段。公安、水务、应急、城投、消防以及市、区两级城运中心在“一网统管”框架下迅速投入抢修,85分钟后道路恢复通行。

2400万常住人口的超大城市,除了人本的“温度”,治理的精度不可或缺。习近平总书记曾叮嘱,“城市管理要像绣花一样精细”。去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曾特地点名“两张网”——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将之称为城市治理的“牛鼻子”。

治理的精度有赖于“智慧”,“两张网”正是“智慧”的体现。较好的城市基础设施、大数据资源、专业化人才队伍,让上海这座城市具备智能化、精细化治理的基础,通过推进智慧城市、“城市大脑”和大数据中心建设,上海逐步形成集约高效、精细精准的现代治理能力。

2020年4月17日,市民在浦东新区行政服务中心服务台咨询各项事宜,380多个办理事项可“一网通办”。

“一网通办”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指向,如今接入事项3071项,日均办事17.3万件,全程网办率约50%,实名用户超过4400万。“一网统管”创造性推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城市运行基本体征指标体系,目前已建成城市运行管理和应急联动处置系统,整合接入公共安全、绿化市容、住建、交通、应急、民防、生态环境、卫生健康、气象、水电气网等领域专题应用,初步实现了“一屏观天下、一网管全城”。

去年11月18日,在2020全球智慧城市大会上,上海一举摘得“世界智慧城市大奖”桂冠。正如全球智慧城市大会组委会所言,上海的智慧城市建设综合方略,通过其独特的人民城市建设理念、基础和格局,创造了一座智慧且温暖的城市。

探索并未止步,上海开始全力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以期“构筑城市未来发展战略新优势”,不仅指引产业发展,也指明城市治理的方向。

今年2月,南京东路上一幢百年大楼有了一个1∶1的“活”的“数字孪生”。一栋楼作为最小的城市管理单元进行试点,“数字孪生”系统每时每刻在对大楼进行“体检”,风险隐患能在第一时间被捕捉到。这是“城市智能体”在上海落地的首个创新场景,未来,上海将打造100个城市智能体创新场景,发展100个城市数字化转型伙伴。

城市是一个有机生命体,这一理念在上海城市治理中越来越成为共识。重新审视城市风险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上海在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了“共建安全韧性城市”的目标。“韧性城市”的提出,意味着上海在城市风险治理和安全体系建设上将迎来深刻变革。专家认为,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在城市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将精细化由操作形式转变为治理效能。

城市轨交超大客流下的风险预警、客流疏导、应急抢修能力,地下空间管网、老旧电梯、建筑物结构和附属设施的全面评估、排摸、整治和改造……未来上海将依靠数字化治理,有序实现城市运行体征的实时感知、城市风险变化趋势的自动分析、一键式预警、一键式调度,全面提升城市风险的感知力、管控力和处置力。

 

2021年2月4日,上海市民林女士在修缮中的中共一大会址前为小学三年级的儿子拍照。

气度:彰显城市精神和品格

最近,正在修缮中的中共一大会址,卸去脚手架的清水墙露出质朴庄重的面貌。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大工程之一,中共一大纪念馆项目建设目前已进入冲刺阶段。

这里是党的诞生地,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始发地。将“人民”二字根植于血脉之中,给予这座城市不断开拓进取的底气。

这也是一座领风气之先的城市。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工作时,就精心提炼了“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上海城市精神,2018年出席首届进博会开幕式时又高度概括并向全球热情推介“开放、创新、包容”的上海城市品格。

这22个字,是“人民城市”最鲜明的气质、最重要的软实力,也是生活在这里的人民共同的精神价值和共同追求。

人民城市,就是这样一座有着不懈精神追求的城市。

使命在肩、不辱门楣,这座城市的建设者、治理者有这样的自觉:增强战略思维、战略把握、战略运作的能力本领,彰显充满激情、富于创造、勇于担当的特质,带头做负重前行的人、披星戴月的人、鞠躬尽瘁的人。

从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到社区疫情防控,一件件纷繁复杂、难度巨大的“小事”,考验的是基层社会治理能力,以及每个市民的文明素养。每一项“全民行动”宣告成功的背后,是上海市民作为“城市主人”的自觉付出。

为了“人人都能有序参与治理”,上海的社区不断创新治理路径。

杨浦区正式形成了社区政工师、社区规划师、社区健康师,社区党建顾问、法治顾问、社会治理顾问的“三师三顾问”协同治理机制,汇聚了学校、企事业单位、社区等各路专家志愿者,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朋友圈”。

在长宁区虹桥街道,成立了全过程民主实践基地。加装电梯、社区为老服务包等项目,都以听证会、建议征集会等形式在这里展开讨论,一种“有事好商量”“众人事众人商”的社情民意沟通氛围正在形成。

就在刚刚过去的2020年,上海成立了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征集渠道在既有平台基础上不断拓宽,并借助“两张网”将触角延伸到社区村居,同时征集制度也更加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大力推动从“被动征” 向“主动征”转变,让人民群众的智慧变成城市治理的效能。

治理好、建设好、发展好上海这座超大城市,没有局外人、没有旁观者。这座城市的2400万市民,正奋楫扬帆、乘风破浪,用实干开创“人民城市”新局面。

(原题为《践行嘱托,打造“人民城市”的上海样本》)

    责任编辑:刘恋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