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燕国为什么沦为了战国七雄中较弱的国家?

2020-10-03 10:3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反常的特例

燕下都的金羊饰品,镶嵌玛瑙,有浓郁的异域色彩

综观春秋列国的地缘局势,我们可以发现,当时最强的国家,大都位于华夏版图的边缘位置,比如齐,楚,秦,晋都是如此。虽然燕国也具有周边国家的区位优势,但是大而不强,这是为什么呢?别急,这篇文章可以告诉你答案。

燕国铁头盔,燕下都出土

燕国的优势

理论上说,燕国具有和齐楚秦晋一样的周边后发优势:

1.燕国位于中原边缘的北部一隅。这意味着她只有一面面对中土,其空旷的大后方,直达辽东和朝鲜半岛,《管子·地数篇》这样写道:"燕有辽东之煮",意思是燕国有渤海湾的盐业资源;;《战国策·燕策》记载,苏秦说"燕东有朝鲜、辽东,北有林胡楼烦,西有上党九原,南有滹沱易水"。空旷的大后方有进可攻退可守的优势;

燕山山脉与华北平原

2.燕国靠近山戎林胡等少数民族居住区,胡夏混血的天然优势也客观存在。汉初司马迁在论述燕赵区域内各地的风气时说,燕代之地靠近胡人,经常受到侵扰,师旅屡兴,所以人民慷慨、好嫉妒、,喜欢行侠仗义,擅长骑射,惯见武器。在血缘和文化上,这里胡汉杂糅,从春秋时起就已经是其剽悍难制,中间又经过赵武灵王的胡化变革,风气更加浓烈;燕山地区土地狭小,人口众多,人民性情彪悍,拦路抢劫,或者盗掘坟墓的情况屡禁不止。男子相聚在一起悲歌,辞气慷慨。燕赵这种经常受到胡人侵扰的这些地区,男子都有着不好耕作,崇尚武力的习俗。

不仅仅是男子汉,燕地开放的民风让这里的女性都变得不同凡响:这里的女性性格泼辣,很多美女游走于诸侯的后宫之中,遍布天下。《汉书·地理志》中记载,蓟地(也就是燕地)的女子自从燕太子丹开养士之风、不爱后宫美女以来,民间沿袭了这一传统,至汉代依然如故。

从考古发掘看,历史学家已经证明,和晋国,鲁国,齐国等大国一样,燕国的国民结构是:上层统治者是周人殖民者,底层有很多殷商遗民。殷商人后裔在燕国有大比例。

琉璃河山戎遗址遗址

琉璃河燕都遗址出土的殷商遗民首领“翛”的墓地

性风俗开放的商朝文化遗存,对燕赵地区的影响也存在:"犹有沙丘纣淫乱余民"。商纣王曾筑台于此地的沙丘,供其淫乐。所以荒淫好色,崇尚工商的遗风一直影响着当地民风,因此从纣王时代起,燕赵一带就开始形成男子大多不务本业的风气,并一直延续到了汉代;而胡族与华夏族杂居也是造成这一社会现象的原因之一。燕地 长期与少数民族融合,民风彪悍,尚武善战,也具有民族融合的混血优势。东汉时代燕地出产著名的骑兵“幽州突骑”,猛将张飞也是燕地之人,与这里的胡化风俗其实不无关系。

燕地是东汉突击骑兵的主要产区

3.燕地物产丰饶。《战国策·燕策》这样写道:"南有碣石,雁门之饶,北有枣、粟之利,民虽不由田做,枣、栗之实足食于民也";《汉书·地理志下》写道:"上谷至辽东,地广民希,数被胡寇,俗与赵、代相类,有鱼盐枣栗之饶"。燕地和楚地等中原周边地带一样物产丰富,类似俄罗斯的西伯利亚。

燕国的劣势

但是终春秋时代,燕国在春秋中的出场频率还不及郑卫陈宋等国,而且国势一直较弱,无甚作为,其原因何在?笔者还是从地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农业经济的发展受制于自然条件。"南有碣石,雁门之饶,北有枣、粟之利,民虽不由田做,枣、栗之实足食于民也。"苏秦的描述已经说明了问题所在:燕国的耕作农业并不发达。结合燕地的自然地理特征,这一点劣势显而易见。从纬度上看,燕国领土位于北纬40度以北,属于中纬度地区。和中原相比,纬度高的劣势在于热量与光照不足,冬季光照时间过短且靠近冬季风源地,而夏季的降水和中国东部季风区的其他地区一样年际变化大,降水不稳定。

燕国炊具

也就是说,燕地和齐楚燕秦以及中原国家的农业耕作条件相比,其最大劣势大概就在于热量与光照。热量与光照不足,对于作物的熟制,成活率都有影响,“枣、粟之利,民虽不由田做”,枣、栗之实足食于民的原因,就在于燕地的农耕产粮量低,故导致以农耕为主的经济落后于其他主要诸侯。

《汉书·地理志》记载"雁门之北,狄不谷食"就是对燕地产粮量小的真实写照。由于纬度位置对于人类活动的影响,燕国的人口,农工商业重心位于国土南部的燕山山脉一带,那里是燕国与齐国,晋国,还有后来的赵国接壤对峙的前线,经济生产活动难免不受到战争影响;其北方的国土是真正的地广人稀的地区,而且燕地北方疆域即今日的东北平原南部虽然土壤肥沃,但由于纬度较高导致地温较低,故地下有很多常年不化的冻土层,不仅不利于开垦耕作而且还阻挡地下水下渗,导致地表水大量积聚于地表;还是由于东北地区纬度高而热量少,导致那里气候上的蒸发量较小,再加上温带季风区夏季较为丰沛的降水,使得纬度高的燕国北部国土位于湿润半湿润地带。结果,冻土与湿润气候导致地表的大量积水,地下冻土+湿润气候=北大荒的沼泽。此外,地下冻土也是导致高纬度地区冬春季节凌汛的原因之一。因为以上种种原因,肥沃的土地终究无法与发达的经济划等号。

燕国的农业条件并不好

最后还要明确的一点是:燕国对东北平原的大规模开发是从战国中期开始的。战国中期,燕昭王经过长期准备,召回在东胡作人质的将军秦开,并令其主持对东胡的战争。这了解东胡政治、军事、地理、民俗等情况的秦开,率领燕军北上"袭破走东胡,东胡却千余里"。燕军占领东胡南部广大地区,东与箕氏朝鲜接壤。昭王却胡拓地,使箕氏朝鲜不安。骄虐的朝鲜王"逾徼,劫燕之东地。"其意为朝鲜跨越双方界线,占领燕属东部某些地区。对此,已强大起来的燕国亦在秦开主持下"攻其西方,取地二千余里,至满番汗为界,朝鲜遂弱。"(盐铁论·伐功)当时进入全盛时代的燕国又继续拓展疆土,将"在汉水东北,地近于燕"的貊国征服。至此燕国将辽西、辽东,直至朝鲜半岛北部广大地区均纳入管辖范围内,成为东北地区最强大的势力。但这一切都发在战国时代,春秋时代的燕国尚无如此实力与气魄,其原因会在对人文地理的分析中谈到。

1.隔绝中原。在地理上,燕国被齐晋两大国阻挡 除了农耕经济不占优势,燕国地理位置较为偏僻,而且燕国进入中原的道路受到了齐晋两大国阻挡,这不利于燕国参与以中原为中心的的经济文化互动;而且主要贸易路线没有经过燕国核心地带,这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燕国的商业发展。地理位置的偏僻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燕国的壮大。

在文化上,因为消息闭塞,所以燕国的历史记载,出现了“召公以下至惠侯”,只有谥号,而没有任何历史事件的记载;燕国43位君王中,有11位谥号相同。到了战国时代,燕国的历史信息才丰富了起来。没有历史事件记载,一面说明这说明燕国没有剧烈的政治与社会变化,也说明燕国的信息闭塞,没有值得记载的事件进入中原史学家的眼睛。

山戎的黄金饰品,他们曾是燕国的大敌

2.地近戎狄。燕国分封为诸侯的目的,就是作为姬周王朝的北方要塞,抵御蛮族入侵,拱卫周王室。但是燕国似乎没有好好履行这一职责。而且在春秋初年,燕国还搞出了一个大新闻:公元前663年,山戎大举入侵燕国,燕国被打得险些亡国,被迫向齐国求救,齐桓公出兵讨伐山戎救援燕国,一直打到孤竹(辽宁西部)才回师。燕庄公一直送齐桓公到了齐国的境内,因为燕庄公往齐国境内多走了50里,于是,齐桓公将齐燕边境南移了50里,增强燕国的实力。可见齐国非常强大而且大度。

所以,到了公元前539年,燕惠公被政变贵族赶下台后流亡齐国,向齐人寻求帮助,齐人出师到达燕国边境后,燕国方面马上派遣使节表示臣服:"鄙邑知罪,敢不同命。"于是齐人勒令燕国人接纳燕惠公为国君后便回朝。这反映出燕国在相对强大的齐国面前底气不足,连应战的勇气都没有便请降。而此时的齐国国力已经不及齐桓公时强悍,齐国没有就此灭燕国不光是因为春秋时代不轻易灭国的战争传统,还因为齐国忌惮当时的霸主晋国。晋国肯定不会坐视齐国一家独大吞并燕国。再加上当时春秋争霸的主战场在中原大地,齐晋两国不会在燕国身上花费过多的精力,这才导致燕国没有因内乱而赵志外敌入侵亡国。所以,在春秋时代,实力弱小的燕国由于华夏诸侯的帮助击败戎狄、偏僻的地理位置,与大国均势状态才得以幸存。

山戎遗址

威胁燕国的山戎牧民

3.遵循周礼,墨守成规。燕国是西周初期建立的封国,其国君是姬姓王族,较多的保留了周文化,虽然燕国人民"鄙朴,少礼文,好射猎",但是其上层统治着墨守成规,受到旧文化旧制度的束缚较深,缺乏革新的思想与动力,因循祖制导致燕国在激烈变革的时代大潮中渐渐落伍,而且燕国进入中原的道路受到了齐晋两大国阻挡,这不利于燕国参与以中原为中心的的经济文化互动;经济政治军事体制的腐朽在与齐国和戎狄的战斗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山戎的黄金饰物

而到了战国时代,燕国政治制度的落后性体现的淋漓尽致。在列国都在变法图强的时候,燕国居然闹出了“君主禅让”的闹剧,结果导致国家险些灭亡。公元前318年,燕王姬哙为了让国家强大,百姓安乐,想效仿上古圣贤禅让,在子之和苏秦的弟弟苏代操作之下,在这一年,燕王果然将王位让给野心勃勃的将军子之。为了说服燕王姬哙让位,苏代还以齐王不信其臣子为由,讽劝燕王全力相信野心家子之。结果野心家子之上台之后,撕破了以前温情脉脉的嘴脸,在燕国掀起了一阵阵血雨腥风,在燕国大开杀戒,清除异己,弄得人民离心离德。

子之之乱留下的燕下都人头坑

燕国地理位置,在七国之中非常偏僻

三年后,也就是公元前315年,趁着秦国讨伐韩国,牵制了各个诸侯国注意力的时候,燕国将军市被和燕太子发兵反攻子之,燕国陷入到了内乱之中。在孟子等人的造势之下,齐国发动五都之兵和北地之众,北伐动乱中的燕国。但是燕国的士气低到了极点,结果在士卒不设防的情况化,齐军不费吹灰之力,在没有遇到抵抗的情况下,只用了50天,就成功的进入了燕国。至此,齐国就同时获得了两个大国的国力。但是齐国占领燕国之后,对燕国的宗庙社稷大为不敬,将燕国的国之重器带回本国,还虐待燕国百姓。子之和燕王姬哙最终都死在了乱军之中。由禅让闹出的惨剧,只能证明一点:复古的逆潮,只能引发更大的灾难。历史只会按照自己的规律向前发展。

燕国政治文化的另一落后性,其实还体现在政治思路上:其中的代表就是著名的“荆轲刺秦王”:按照燕太子的计划,荆轲一行人的原计划其实荒谬而悲壮。燕国是召公后裔,文化长期比较保守,战国时代没有经历过系统性的全面变法,再加上与中原联系不便,所以他们相应的保持着春秋时代的陈旧思维;已经到了战国时代的尾声,他们想效仿春秋时代的武士曹沫劫持齐桓公的做法,用毒匕首劫持秦王嬴政,迫使秦国与六国签订盟约,退还吞并的六国;如果不成再行刺,并借此引发秦国公子和将军们的矛盾。而且荆轲至死都乐观地想劫持秦王,与之签订合约。悲壮的故事背后,其实是燕国文化思路落后的体现。

荆轲刺秦王,是两个时代思路的碰撞

因为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就以不守合约闻名列国,秦昭襄王曾经劫持过楚怀王,所以蔺相如坚决拒绝秦王用城池换和氏璧的做法:“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秦王嬴政旨在统一天下,而不是满足春秋霸主式的压制外国;而且燕国打着进贡的名义行刺,本身也是不讲信用,秦国签订合约之后,完全可以宣布条约作废。这种寄国运于一次刺杀,毕其功于一役的赌博行为,本身就是实力不济,自信不足的体现。

奋发图强的燕昭王

而反过来看燕国的强大,则是大胆变革的结果。

至于后来燕昭王的强国,其实一方面是吸取了三晋地区的军政人才:乐毅和剧辛,在政治上,他向着变法后的三晋和齐国靠拢。他杜绝之前以周礼为依托,重视血缘关系的政治体制,整顿吏治,改革内政,与百姓同甘共苦。这种改革,极大地提升了燕国的行政效率。

燕国长城地图

而燕昭王的军事改革,则极大地受惠于秦开的东北远征。作为华夏族开辟东北第一人,燕国将军秦开忍辱负重,在东胡人中生活了数年,彻底摸清了敌人的喜好和习俗,并为燕国军队未来远征辽东做好了准备,最后,掌握了敌人习俗的燕国军队一举击溃了东胡,燕国的疆土一度越过鸭绿江,蔓延至今天的朝鲜境内。这种学习敌人,最终击败强敌的做法,类似于赵武灵王,是先秦版本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在政治保守,以华夏正统自居的燕国,非常难能可贵。公元前300年的燕破东胡之战,也为后来燕国南下灭齐做好了武力准备和军事训练。

燕国的大军南下灭齐

其实文明交流是双向的,燕国身在燕山之野,华夷世界的边缘,不受异域文化的影响是不可能的。从河北易县燕下都的出土文物来看,很多文物有着鲜明的北方草原风格;有的人头高鼻凹目,取材于印欧人种的面部特征;而兽纹的金饰带,则有着鲜明的北方草原斯基泰风格。这说明燕国和赵国一样,受到了北方草原文化的影响,在征服外族臣民的同时,也吸收了他们的物质文化。游牧民族的骑兵和战士,肯定也参与到了燕国称霸的战役之中。

燕下都的兽首门环

燕国文物:高鼻凹目的金人像

这段历史说明,强大国家的历史来自于向前看,而不是向后看,不停地开历史倒车,这样做是注定没有好结果的。

秦开塑像

外交短视

乐毅伐齐其实是为秦国扫除障碍

燕国位于东北,秦国位于华夏版图的西陲,所以秦国对燕国的威胁很不明显。燕国长期受到齐国和赵国封堵,同样作为开国老臣的封地,燕国对于齐国的强大十分嫉妒,所以燕王任用苏秦发动合纵的目的,就是为了报复齐国和赵国的欺侮。乐毅借助有利局势,进行五国伐齐,虽然一时间十分辉煌,但是这只是秦国统一天下的一个大战略:秦国是十分乐于看到山东六国互相厮杀,让他们拼个你死我活,两败俱伤的。而燕国远在东北,长期不受到秦国入侵的威胁,所以燕国的主要愤怒都是对赵国和齐国的。但是燕国的灭齐,还有长平之战后燕国五次伐赵,都是削弱了自己抗秦的屏障,最后其实是加速了自己的灭国进程而已。燕国外交的短视可见一斑。

荆轲在刺客列传中留下了光彩而无奈的一笔

而等到王翦灭亡了赵国,敌人兵临燕国南部边境了,燕国才反应过来如何对付秦国的入侵。燕国的太子老师鞠武认为,燕国应当以自己为合纵中心,以三晋为前锋,以齐楚为左翼,以匈奴为右翼一起抗秦,这样才能保全自己。但是太子丹希望毕其功于一役,觉得组织联盟过于耗时费力,这才有了孤注一掷的荆轲刺秦王的悲剧。但是说到底,这种冒险策略,其实是长期战略短视的结果,并不十分可取。

综上所述,燕国虽然拥有向齐楚秦晋等中原周边国家的一些有利条件,但由于其上层统治者和中原国家一样食古不化,导致国家腐朽衰落,再加上戎狄的威胁最后导致燕国在整个春秋时代都默默无闻,无所作为。

原标题:《燕国为什么沦为了战国七雄中较弱的国家?》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