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看!带着烟囱的汉代“节能灶”

2022-02-28 19:1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现在,几乎家家都用天然气节能灶。而回望几十年前,在个别农户家里还会出现一塘多眼的土灶。曾几何时,这种土灶被普遍使用,几千年来,始终在中国人的厨房里占据着主导地位。

从字面看,“灶”就是“火”与“土”的结合,是人类祖先在认识大自然、改造大自然过程中的一项伟大发明。

自古以来,我市农业发达,人们生活相对富裕,大量陶灶器的出土证明了这一点。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沁阳市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陶灶器。

沁阳市博物馆收藏的汉代陶灶。庞红琳 摄

这件陶灶器长34.5厘米、宽23厘米、高22.5厘米,用灰陶烧造而成,整体呈长方形。灶台前有半圆形火门,火门上有梯形挡火墙。灶台后部有壶形高筒烟囱。灶面上有两大一小三个圆形火口,陶釜、陶盆、陶勺等炊煮用具一应俱全。灶身素面无纹饰。

沁阳博物馆工作人员庞红琳介绍,陶灶模型除了素面,还有的灶面上有装饰图案。鸡、鸭、鱼、猪头、羊头等食品,刀、碗、勺子、筷、耳杯等厨房用具,都是灶面的装饰题材。多样的食品,多种的炊具从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古人的饮食种类,炊煮方式等。

从这件陶灶器上,我们不仅能想象到汉时人们做饭的场景,而且能够窥见到2000多年前人类的“生态经”。封闭的火塘控制了火焰的走向,集聚火力,提高燃料利用率。古人还懂得合理配置火力,靠近火门的火口,用来做菜。稍远一点的,放置釜甑,用来蒸煮食物。旁边还设计了一个小火口,置放小水盆,利用火的余温烧水,洗涮也很方便。这种多眼灶,在同一时间内,一炉多用,集做饭、炊煮、烧水为一体,既节约能源,节省时间,还提高了做饭效率。

火灶的发展也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旧石器时代的人类使用篝火烤熟食物。进入农耕文明之后,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村庄,人类住上了简易的房子,房内掘有圆形或瓢形的火塘,用来烹饪食物和取暖的篝火从室外搬到了室内。长期的火与土的碰撞,人类发明了陶器,圜底的陶釜出现后,烹饪的方寸天地由凹入地下转到了地上,与釜相适应的灶垒成了。

从篝火到火塘,再到火灶,由开放式到半封闭式,再到封闭式。灶可以有效控制火势的蔓延,集中火力,减少热量散发,提高了做饭效率。人类的智慧总是在实践中不断迸发。

秦汉时期火灶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大,制作样式也多种多样。战国时期的秦人往往把生活用品陶灶随葬在墓中,两汉时期陶灶更是墓葬中的重要明器,南北各地皆有出土,且呈现不同的地域风格。

焦作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玮萱 报道

总监制:李建阳

原标题:《看!带着烟囱的汉代“节能灶”》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