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心手相传的文化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傣族慢轮制陶

2021-11-04 21:3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来到西双版纳,细心的朋友会发现,除了体验原生态的雨林风光和民族风情,还有机会在傣族村寨内、景区中、酒店的各种角落里甚至各种特色小店中看到各式各样的傣族陶器,有茶具、花瓶、香盘等,集装饰及实用功能为一体,让人爱不释手。

傣族传统制陶是中国原始制陶的代表之一,饱含着傣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着精美的造型、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工艺水平。如今,在西双版纳的一些村寨中,仍保留着较为完整的传统制陶技艺。

傣族制陶技艺最突出的特色为慢轮手工制作,为了不让傣族慢轮制陶这项文化、历史内涵厚重的传统手工技艺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经西双版纳州人民政府申报,2006年5月,“傣族慢轮制陶技艺”入选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技艺类名录。通过良好的保护和传承,傣陶从以前的“藏在深闺无人知”,到现在成为西双版纳知名的旅游产品。如今,西双版纳有“傣族慢轮制陶技艺”国家级传承人1名、省级传承人3名、州级传承人7名、县级传承人6名。

制陶在傣语中称为“板磨”,俗称“土锅”。傣族制陶所需要用到的工具有转轮、木拍、竹刮、石球等,主要技艺流程包括舂土、筛土、拌沙、和泥、制坯、打坯、干燥、烧陶等环节,所生产的陶器按其用途可分为生活用具、建筑装饰等。

泥土要成为陶器最重要的一步就是烧窑,傣族慢轮制陶的传统烧制为平地堆烧,即在一块平地上码放玉米核或木柴,将陶器置于其上,再用稻草盖住陶器,最后用泥敷在稻草上,形成一个薄泥壳的窑体,仅留几个小孔作为点火口和出烟孔,烧制的最高温度大概在800度左右。

近年来,有制陶人发现,传统方法烧制出来的陶器虽然透气性强,但是陶器在长久摆放后遇到高温会产生破裂,并且耐用性方面也有所欠缺。为了增加陶器的实用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傣族慢轮制陶技艺传承人依温,对傣陶制作工艺进行了创新和改变,她尝试着用高温烧制陶器,在一番实验后,改良后的傣陶颜色更加浓厚、深沉,陶器也变得更加结实,即使拿两个陶杯相互撞击也不会轻易地碎裂,并且发出的声音也更加清脆。改良后陶器造型也多种多样,大象杯、烛台,挂件等造型多样的陶器获得了人们的喜爱。

因为热爱所以坚持,因为责任所以继续传承。这些年依温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对傣陶进行着创新,发挥自己的力量,将傣陶展现在更多人面前。依温说:“因为热爱,我在无数次想放弃的念头中一直坚持着制作傣陶,现在我也想用自己的方式,严格地要求我的徒弟们,让制作傣陶的技艺不被人遗忘,让这种传统的技艺被世人所了解,所喜爱。”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李光耀 李舒琪 文/图

部分文由西双版纳州文化馆提供

责编 龚怡丹

审核 李元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