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百城千县万村调研行|河南淅川:南水北调水源地的绿色脱贫路
被桃花园围绕的淅川县金河镇后湾村。 本文图片均为资料图 淅川县委宣传部提供
秋日,被青山环绕的河南省淅川县丹江口水库绿水迢迢。行在淅川大地,田野里,软籽石榴、柑橘硕果累累,村庄里,灰白基调民居若隐若现……
地处豫鄂陕三省交界的淅川县,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和渠首所在地,曾经这里交通闭塞、生态脆弱,为了保障丹江水水质,库区“树不能伐、鱼不能捕、矿不能开、畜不能养”,发展受到限制,2014年底,淅川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多达28678户97110人,贫困发生率13.89%。
“结合山区、库区特点,我们统筹谋划、因地制宜,坚持‘挪穷窝’与‘拔穷根’并举、安居与乐业并重,走出了一条水源地的绿色脱贫路。”10月27日,淅川县委书记卢捍卫对澎湃新闻记者说。
淅川县亚湖软籽石榴种植基地,村民们正在采摘。
“谁想到还能过上这样的生活”
10月26日,淅川县毛堂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铭泽社区内,一幢幢规划有序的楼房鳞次栉比,绿荫下回荡着人们爽朗的说笑声。
坐在宽敞明亮的客厅,从银杏树沟村搬迁下来的罗金凤感慨不已:“以前住的村,山高坡陡、交通不便,土地瘠薄,住的是椽架房,走的是羊肠道,喝的是望天水,谁想到还能过上这样的生活!”
淅川县是河南4个深度贫困县之一,银杏树沟村又是深度贫困村。莽莽群山,阻断了山里人的脚步和眼界,世代贫困如影随形,一年到头在地里刨食却喂不饱一家人的肚子。
这样的深山区贫困村,在淅川县并不是个例。
生态红线不能碰,发展脚步不能停。2016年初,脱贫攻坚战在淅川全面打响,针对“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现状,搬迁,成了脱贫的唯一出路。淅川县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与集镇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旅游等结合,统筹考虑安置点布局,合理安排产业,让深山区贫困群众走出大山。
2017年12月31日,罗金凤一家与全乡106户贫困户一起,搬迁到毛堂乡集镇安置点铭泽社区。“搬过来三年了。丈夫出门打工,除了务工收入还能领到县里的补贴,我在小区旁的扶贫车间,每月挣1500元。老家的山坡地,按每亩300元流转给企业种薄壳核桃,这两天正准备回去套种血参,一年增收近3万元,钱挣了也照顾了正上学的孩子,2018年就脱了贫。”罗金凤扳着指头算账说。
铭泽社区共辐射带动周边像罗金凤一样的200多户贫困户就业致富。
在全县范围内,淅川县已累计投资11.6亿多元,先后建成集中安置点37个,符合易地搬迁的5121户19813贫困群众全部搬出山区,住进社区。同时,对于不符合易地扶贫搬迁条件或不愿搬迁的危房贫困户,淅川县通过移民避险解困、危房改造、“四集中”等政策,因户施策,贫困户的居住环境和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
淅川县马蹬镇大闸蟹养殖基地大闸蟹喜获丰收。
“贫困户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
10月27日,记者走进柴沟新村。小洋楼错落有致,生态园瓜果飘香,老人小孩怡然自得,谁会想到,这个恍若桃花源的村子,曾经是丹江口水库边上排得上号的深山区贫困村。
“背靠大山,面朝水库,村里荒山林地近2万亩,路、电、通讯样样不通,全村158户666人被‘堵’在沟沟岔岔里,刨着几分薄地‘望天收’,没几个人走出过大山。全村666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就有99户431人。”谈起过去,柴沟村党支部书记武华顶感叹,乡亲们守山守水守着穷呀!
穷乡僻壤,咋能“咸鱼翻身”?
2016年初,淅川县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县里出台产业奖补、技术培训、品牌创建等一系列扶持政策,扶持发展‘短、中、长’三线产业,“短线”发展食用菌、中药材等,能快速致富;“中线”种植软籽石榴、杏李、大枣、薄壳核桃等经济林果,3年见效益,长期能增收;“长线”围绕山、水、生态发展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振兴。
村里近2万亩山坡地流转给公司和大户,种上了薄壳核桃、大枣、柑橘、软籽石榴、杏李等有机林果。农户实现“一地生三金”:土地流转的“租金”,反租倒包的“薪金”,果树收益分红的“股金”。
“现在这光景,以前想都不敢想!”10月27日,在柴沟村的一处林果园,贫困户时殿奇正在给果树追肥。时殿奇家三口人,自己患有长期慢性病,妻子有残疾,孩子要上学,沉重的经济负担曾让他头疼不已。如今,他家的4亩坡地流转给当地林果企业,又“返租倒包”100多亩果园,负责日常管护。“平日里,我在林下套种点花生、芝麻、中药材等‘短线’产业,‘长’‘短’互补,收入全归自己。一年下来,收入两三万元不成问题。”
“秋天在村口摆地摊,芦柑卖了2万多。”“我家今年又种了20亩软籽石榴、5亩迷迭香。”“我是村里公益岗位保洁员,丈夫在扶贫车间上班。”……这些年,柴沟村的每一个人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短、中、长”带来的变化。截至去年底,柴沟村已光荣脱贫97户423人,全村仅剩的2户8人已实施兜底保障。
而在淅川,“短中长”三线产业,已成为阻断返贫的“防火墙”:全县林果面积达38.7万亩,林下套种面积达到50%左右,着力打造“淅有山川”区域公共品牌,将特色林果等50多个品牌推向市场,每个贫困户有2个以上的短、中产业项目叠加,户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
淅川县老城镇杏李喜获丰收。
“农家乐乐了农家”
“山青、水甜,生态环境好,是个度假的好地方!”10月27日,淅川县仓房镇磨沟村内的祥程宾馆,生意火爆,40多名游客笑意融融地品尝着地道的丹江鱼宴,饱览着丹江口水库的风光。
烹制丹江鲜鱼,小炒山间野菜,一阵忙活后,店老板江玉琴跟记者聊了起来:“我这鱼,是丹江里的淡水鱼;这菜,是山坡上的野菜。既绿色健康,又经济实惠。有了这项营生,许多人不出家门就能挣到钱,比外出打工强。”如今,她的农家乐月收入已超万元,还带动两个贫困家庭增收脱贫。
今年44岁的江玉琴全家6口人,曾经靠江边肥沃的良田为生,日子还算滋润。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后,她家的土地几乎被淹没殆尽,加上公爹常年有病,一度成为贫困户。在磨沟村,像江玉琴一样的贫困户就有48户101人。
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在县里的扶持下,江玉琴家领到4万多元补贴,建起三层楼房办农家乐,共有16间客房,能同时容纳50人就餐。
农家乐乐了农家。磨沟村的土鸡蛋、芝麻叶、地曲莲等农产品有了销售渠道。不少在外打工的村民也回了家,在村里务工。品尝到发展乡村旅游甜头的磨沟村民,搞旅游的热情被调动起来。如今,全村有60多户开办农家乐,一半人从业旅游。此外,县驻村扶贫工作队还帮助建成了电商服务站,将当地出产的绿色食品、土特产等通过互联网卖到山外。
近年来,淅川县立足区位优势,紧抓丹江5A旅游景区开发机遇,大力实施旅游扶贫,在基础设施配套、金融担保贷款等方面重点帮扶,带动困难群众走上脱贫致富路。截至目前,淅川发展休闲农业合作社、农家乐、生态观光采摘园的贫困户已达500余户,旅游从业人员3万余人。
截至2019年底,淅川全县159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人口减至5537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9%,高质量实现脱贫摘帽连续4年脱贫攻坚综合评估位居河南省前列。“两弘扬一争做”党建扶贫、短中长产业扶贫、德育教育扶贫等特色做法,先后6次获得高层批示,2020年2月,淅川高质量实现脱贫摘帽。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