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白春礼谈中科院扶贫:注重科技“造血”、绿色发展、志智双扶

澎湃新闻记者 贺梨萍
2020-11-13 12:12
来源:澎湃新闻
科学湃 >
字号

发布会现场。  国新网 图

11月13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等介绍中国科学院科技扶贫成效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出席发布会的还有中科院副秘书长严庆,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局负责人、院扶贫办主任孙命。

白春礼结合案例具体介绍了中科院扶贫工作的成效。

第一,中国科学院特别注重科技“造血”,助力贫困地区的产业升级。白春礼表示,一般贫困地区的资源禀赋都比较差,底子比较薄,在这些比较差的地区要发展高端产业并不现实,只能走特色产业的路子。

比如在贵州水城,中国科学院帮助当地形成了适合当地资源特点的猕猴桃生产的标准化体系。六盘水市猕猴桃种植面积由2012年的不到2万亩发展到2019年17.8万亩,其中水城县占10多万亩。

白春礼介绍,在全国范围内,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开发出了特色的猕猴桃品种,是一种专利品种,已累计推广40多万亩,技术辐射面积接近200万亩,先后带动了近20万农民脱贫致富。“所以猕猴桃被当地群众称为‘脱贫的金果果’,非常受欢迎。”

第二,中科院坚持绿色发展,统筹推进生态恢复与产业融合。白春礼表示,生态的环境退化和经济的贫困通常是互为因果,相伴相生。所以,要拔掉生态退化区的“穷根”,需要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与生态治理相结合,坚持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发展之路。

他举例,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石漠化非常严重,世居于此的毛南族都是以种植玉米、红薯等作物为生,传统的耕作模式导致更多岩石裸露在地表上,耕地越来越少。“为了切断恶性循环的链条,从1996年开始,我们科学院的科研人员在环江县城北肯福屯,设立了‘异地扶贫’的试验示范区。以4600亩土山为依托,发展了适应当地特点的水果、畜禽、蔬菜等生态产业,示范区内人均年纯收入从1996年不足300元,提高到2019年的1.8万余元,超过了全县和周边地区的平均水平。”

这一生态扶贫新理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誉为“肯福模式”,这也为西南生态脆弱区的精准扶贫提供了技术支撑,也树立了样板。

第三,立足长远,坚持志智双扶,激发贫困人口致富的内生动力。白春礼提到,扶贫只能救一时之急,让贫困人口树立致富光荣的志向才是化解贫困的长远之策和根本之道。“让一户脱贫很容易,比如给他买一只羊,一下就可以脱贫了,可是羊死了呢?是不是又返贫了?类似这样的情况,不仅仅是‘输血’,关键是‘造血’”。

白春礼介绍,中国科学院着眼未来,部署教育扶贫和心理扶贫工作,目前在内蒙古的库伦旗和贵州水城帮助共建了4所小学和幼儿园,提升教育水平。中国科学院在内蒙古库伦旗开展各类心理帮扶活动,覆盖了1500多个家庭以及当地的教师,一线扶贫干部等人群。中国科大也发挥教育特色,在中国科大负责的六枝特区开展教育培训,教育扶贫和科普方面都作出品牌。

第四,按照第三方评估,坚持客观公正。白春礼表示,中科院国家精准扶贫工作成效第三方评估研究团队在深入开展实地调查与试验示范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精准扶贫评估决策的相关理论、指标体系和技术方法,服务支撑了国家和中西部一共22个省区精准扶贫的成效考核和决策咨询。“从2016年以来,我们这个团队已经连续5年高质量完成了国家精准扶贫工作成效第三方评估重大任务,为实现脱贫攻坚作出了积极贡献。”

白春礼最后表示,中国科学院将继续统筹全院的优势资源和科研力量,瞄准重点,聚焦难点,为乡村振兴作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应有的贡献。

    责任编辑:李跃群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