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戏剧发生在凉山│在大凉山,孵化戏剧,也放飞年轻人的梦想

澎湃新闻记者 潘妤
2020-11-13 09:55
来源:澎湃新闻
文艺范 >
字号

在大凉山国际戏剧节,到处都可以遇到年轻的戏剧人。

90后导演谢可和他的80后创作伙伴杨春梓已经第二次来到大凉山国际戏剧节,去年这个时候,他们跟随国家话剧院的《兰陵王》剧组,第一次来到这个中国西部新生的戏剧节,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惊喜。一年之后,他们带着自己剧团的新作《羿》再次出现在了2020中国西昌·大凉山国际戏剧节的舞台上。《羿》是一部身体戏剧,用全新的戏剧形式重新定义“后羿射日”的故事。演出有着充满冲击力的身体表达,奇幻的视觉和装置,让这个关于中国故事的作品显得当代并实验。

观众和创作者演后交流

在听涛小镇美术馆一个不算大的空间里,挤满了观众,《羿》因为首演引发的口碑,在第二天吸引了更多人来观剧。演后谈持续了整整一个小时,激动的观众里有第一次接触肢体剧的,还有一位中年大叔带着当地口音说:“感谢戏剧节,让我们这种在大凉山生活40多年的人离艺术这么近,希望你们再来”,这让剧组感动得差点掉眼泪。

《苏尼惹的另三个梦》剧照

在距离这个演出几公里外的同一时间,火把广场的某个黑匣子剧场里,彝族歌手莫西子诗那些动人的歌谣作为一部剧的主题音乐始终响起。《苏尼惹的另三个梦》是一部彝族创作者讲述彝族故事的作品。导演诺布钍呷是当地著名的演员,拍摄过不少影视作品,他和莫西子诗有一次聊天时说起,家乡终于有了自己的国际戏剧节,但不能只有引进的作品,本土的作品反倒缺席。两人一拍即合,于是,酝酿一个为家乡创作、讲述彝族人故事的戏剧计划,就此生发。

为露天的谷剧场度身创作的孵化作品《春暖花开》

《羿》和《苏尼惹的另三个梦》都是因大凉山国际戏剧节而开启的创作,也都是戏剧节今年的孵化作品。就在这两部剧演出的同时,另一部孵化作品《春暖花开》的导演王婷也赶到了戏剧节。在听涛小镇的谷剧场,她和即将参与这部剧的不同领域艺术家从天南海北汇合,其中有音乐家、唱作人、诗人、舞者等,大家一起开始摸索场地,现场创作。

这是一部为泸山脚下这个露天剧场度身打造的作品,同样也将是一部充满实验性的作品。在这个圆形的露天剧场,所有的观众到时都将在中心点观看演出,而演员则在外围成一个圆圈。谷剧场将变成一个“时钟”的概念,时间在流逝,演出在慢慢推进,观众也最终将成为演出的一个部分。

孵化属于自己的原创戏剧作品,是大凉山国际戏剧节从去年开始就有的重要设想和内容支点。而今年,三个孵化作品的落地,让戏剧节的演出拥有了更多可能,也让更多戏剧人,看到了实现创作、放飞梦想的机会和平台。

大凉山国际戏剧节海报

《羿》:在大凉山做一个不一样的中国故事作品

《羿》的导演谢可是国家话剧院的新锐导演,去年,他在剧院创作的《豆汁儿》收获了不小反响。而这一次,在大凉山演出的《羿》却是一个独立创作,也是他和杨春梓在内的小伙伴一起成立的“言身寸剧团”的第一部作品。

导演谢可和编剧杨春梓(女)

谢可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但却就读于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在毕业回到北京之后,他和杨春梓合作创作,两个北京人在一起做了好几部京味儿话剧。去年,在希腊演出时,他们在这个世界戏剧的起源地,正式成立了自己的剧团。

《羿》剧照

《羿》的构思早在去年夏天就开始酝酿,在参加完当年大凉山戏剧节之后,谢可觉得《羿》这出剧目的气质和大凉山戏剧节很接近。在找到戏剧节谈了创作想法后,这部作品也获得了制作经费投入,成为今年戏剧节的孵化作品之一。

“西昌是一个非常戏剧性的城市,有很丰富的故事色彩,这个城市的气质和北京、乌镇都不太一样,有很多自己的特色。所以我们为大凉山戏剧节创作了这样一出剧目。”谢可说。

全剧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传统故事,《淮南子》《山海经》中都有关于后羿的记载,在查阅了各种资料时,主创团队发现大凉山彝族对于“太阳神”的记载也和后羿有关,后来鲁迅等人的作品也是对此进行了解构。而作为一个崇火的民族,“羿”和彝族、大凉山之间,似乎也有着某种气质上的关联。

不过,对于这个人尽皆知的神话人物,创作者们的关注点在于,“后羿射日”这个大众认知度最高的画面背后,是人性的欲望和抉择。作为编剧的杨春梓说:“一个人做出了一个选择,那他在做出选择的一刹那,他的内心有怎样的挣扎,这样的挣扎又体现了怎样的人性的抉择。这是我们更想讲述的。”

经历了将近一年多的创作,这个之前专注于“京味儿”的创作团队最终选择了身体戏剧的形式。“通过形体和演员的表演,这种视觉传达可能会更有冲击力,也会更好玩”。谢可说。“做身体戏剧一方面想尝试新的东西,另一方面也是想在语言沟通方式之外,给我们的作品更多创作空间和想象空间。”

《羿》剧照

虽然身体戏剧是“从头做起”,但演员大部分都是合作过的默契伙伴,也有一些新招募的。杨春梓说,“我们一直在完善演员的训练方式,刚开始招募时我们说这是‘一场关于欲望的旅行’,并没有告诉演员具体的文本。只是从做游戏开始,让舞蹈的专业演员参与其中,使得演员在舞台上能够感知到对方,做出不同的身体变化。

《羿》用肢体语汇与视觉艺术结合来呈现中国传统故事的另一种可能性,最后获得了观众的认可。作品现在已经有了一些演出邀约,也打算明年能去爱丁堡艺术节这样的世界舞台演出。

作为预算有限的孵化剧目,这部舞台作品却有超出预期的能量。纯粹的创作有时候需要的是热枕和激情。在谢可看来,做戏的初衷,本来就是想和喜欢戏的人聚在一起,交流、创作,共同做不同的尝试;另一方面也是完成他的创作理想:“我一直想做各种不一样的中国故事,给世界各国人来看。年轻创作者要实现想法有时并不容易,但大凉山这样的戏剧节提供了非常好的发展平台。”

《苏尼惹的另三个梦》:做彝族自己的本土戏剧

《苏尼惹的另三个梦》是一个更彻底的“大凉山出品”,两个彝族的艺术工作者,一次为家乡而进行的创作。

莫西子诗可能是当下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彝族歌手,他是这部作品的艺术总监,和导演诺布钍呷的聊天,使得两人一起有了这部作品的创作灵感,也定下了故事的基调。

《苏尼惹的另三个梦》剧照

在彝族的文化中,“苏尼”是彝族一种特有的民间神职,和毕摩(彝语音译,指彝族里的祭师)相似,承担着某种“巫师”的职责。而这部剧的主角“苏尼惹”,借用了名字,讲述了一个人当有一天发现自己可以在人和神之间传递信息,成了神与人之间的媒介时,所发生的一切。

舞台上的6位演员展现的是一个当代的故事。但作品围绕着彝族的婚礼、习俗铺开,展现了主人公在凉山特有的彩礼文化、人与人之间的身份等问题中,如何选择自己内心最纯真的那一面,是选择妥协?还是为了自己的理想去拼搏,去选择自己爱的人?

导演诺布钍呷(后排右二)和他的创作团队

创作起初的设想是一个默剧,但最后还是用了比较现实主义的表现方式。诺布钍呷说,“当时我和莫西子诗聊起这个作品时,有一个共同的想法就是,我们要表达彝族人的淳朴和干净,即使在复杂喧嚣的城市里,还是会有一些内心很安静的人。现在社会脚步太快了,很多东西都跟不上了。我们想表达的是慢下来,追寻自己的内心,探索自己最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在凉山,诺布钍呷是颇有知名度的演员。而《苏尼惹的另三个梦》算得上是他的导演处女作。对于从台前转身幕后,他露出帅气的笑容说,“我以前做演员,现在做幕后比较多,包括导过一些小戏。我希望我们彝族能记住我们的文化。如果我不做彝族本土戏剧,可能就没有人做了。像苏尼惹一样,我也有自己的苦恼,包括有时不得不妥协,但无论如何,本土的彝族戏剧,还是要有人去做。”

    责任编辑:张喆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