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全记录!2020年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本科生)答辩
原创 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 收录于话题#清华大学92个
11月12日下午,2020年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本科生)答辩会在法律图书馆报告厅举行。15位候选人先后分享各自在清华园的成长经历。
以下是特奖候选人的答辩实录,让我们跟随镜头与文字,走进他们的清华故事。
(按答辩先后顺序)
答辩现场视频
蔡烨怡
自动化系
博采并蓄 笃思躬行
介绍人赵千川说,在学习成绩优异、热心社会活动、乐于服务同学之外,蔡烨怡让他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广泛的兴趣。
在2017年进入清华学习前,蔡烨怡便已是两本儿童文学出版物的作者。一次交流会上,一位小读者曾问过她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在写作中寻找灵感?”当时的蔡烨怡分享了“一望无就,一无所知”的感悟。
在自动化系的本科学习之外,蔡烨怡还与医学院、机械系、信息学院的同学组队,进行了“基于脑机接口的半机械蜜蜂飞行控制系统”的SRT项目研究,并承担项目的学生负责人。蔡烨怡和小伙伴们将外部电信号和昆虫脑电信号建立联系,诱导飞行行为。其项目入选全国大学生创业创新计划,并获得了清华大学第37届挑战杯二等奖和最佳新秀奖。
然而,在工程领域进行探索并不是蔡烨怡大学生活的全部。
读书期间,蔡烨怡选择了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第二学士学位,在科学和人文的视角间交叉切换。她利用计算语言学研究古典诗词拗救率,完成了全唐诗所有律诗的平仄律。她还出版了自己的第三本儿童文学作品,在书中讲述了一个女孩如何接纳自己的弟弟进入生活并快乐成长的故事,这本书被晨光出版社列为2018年最值得期待的20种图书之一,并成为一些小学的暑期推荐读物。
在答辩的过程中,蔡烨怡不止一次提到了集体的力量。自动化系学生会、自动化系团委、清华大学本科生课程咨询委员会、校毽球队、校藤球队都曾留下过她拼搏奋斗的身影,在集体中走向更好的自己。
“在清华通识教育、跨学科研究的背景下,我得以成长,在未来,我也将怀揣着最原始的好奇和热爱,继续虚心学习,努力前行。”
谢廷玉
人文学院
以文为杖,行走在理论和现实之间
他的推研成绩专业第一,曾获一二·九奖学金、英华学者奖学金、人文学院院长奖学金等,在牛津大学交换期间,过半课程取得A或者A+。
“思接今古,道贯中西”。谢廷玉曾用八个月时间梳理“塔克-伍德命题”四十余年的争论,以第二作者的身份在中国伦理学会会刊《伦理学研究》发表文章,该文章同时属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他回忆起疫情暴发时在牛津研学的经历,分享了自己在孤独中钻研学术的体会。
面对复杂的现实,谢廷玉保持敏感和热心,积极参与社会工作。在他担任清华大学人文社科71支部团支书期间,该支部获甲级团支部荣誉;作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学生会主席,他设立国际组,响应团学改革调整学生会结构。在他看来,哲学在现实工作中仍能提供价值和方法引导,他在实践中体会知行合一的内涵。
“上穷文本,下达生活”。谢廷玉运用抽象的哲学理论分析多彩的现实。他在“欧陆思想联萌”公众号发表文章分析转发锦鲤的现象,也针对《后浪》展开对谈;他和同学张瀚文合作撰写的《饭圈文化的哲学省思》发表于光明日报客户端,引发了公众广泛而深入的讨论;作为“新京报书评周刊”的实习生,他发表了《晦涩而深刻的满分作文,是怎样误解了哲学》,参与举办本雅明纪念笔谈。
张晨
计算机系
追逐我心 砥砺前行
作为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学生超算团队史上的第一位女生队长,张晨今早六点刚刚结束72小时鏖战,带领团队完成了今年的赛事。超算领域对于我国的科技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张晨对超算的兴趣和热爱,也体现在了方方面面。
张晨成绩优异,推研学分绩排名全系第一,学分绩平均3.8,其中由计算机系和数学系开设的课程全部为4.0。正是凭借扎实的基础和良好的专业素养,张晨在进行科研创新的过程中也显得游刃有余。在CCPC中国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女生专场上,张晨与队友仅用2/3的规定时间就完成了所有赛题,实现清华大学在该竞赛上的首次夺冠。几年来,张晨和团队在国际大赛上屡次获奖,成绩斐然。除了征战竞赛,张晨以实际需求为工程应用背景,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面向国产众核处理器的高效锁,便是张晨针对“神威·太湖之光”的技术发展进行的科研项目,而研究的结果也转化成论文发表在了顶级国际期刊 IEEE TRANSACTIONS ON COMPUTERS 上。
除了课内的学习与科研,张晨的课余生活同样精彩。体育方面,张晨积极参加各项体育竞赛,跳远、女篮、排球、马拉松……作为校跆拳道队的队员,张晨经常要和体格比自己更强健的男同学对打,但她不畏困难,在首都高校跆拳道锦标赛上摘得个人竞技亚军,并多次参加跆拳道表演。作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标语车队的一员,张晨承担的是推车工作,这是共和国历史第一次女生参与推车。
“我在大学生活中找到了自己喜欢的方向,在专业之外书写出自己的故事。我也做好了准备,去迎接未来的挑战!”面向未来,张晨勇往直前。
吕欣
交叉信息院
以人类智慧探寻计算机能力的边界
在2017届“姚班”校友、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四年级的陈立杰看来,吕欣拥有着“勤奋好学的品质以及扎实的功底”。麻省理工学院访学期间,他独立提出了很多核心想法,也在计算机理论研究中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通过算法竞赛进入清华,他怀抱着对计算机的热情投身于一系列赛事之中。作为参与者,他以扎实的算法基础和创造性的奇思妙想,取得了包括ICPC区域赛冠军、东大陆联盟总决赛金奖等成绩;作为组织者,他参与了IOI(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国国家队选拔系列赛事命题,并参与了CCF-CCSP2017(中国大学生系统与程序设计竞赛)等重要赛事的志愿者工作。他乐于在活动中看到选手们的精彩切磋,也享受解决难题的过程。
竞赛之外,他认真学习理论知识。从大二起,他的成绩稳定保持年级第一,获得综合优秀奖学金、张明为奖学金、国家奖学金等荣誉。在学业探究中,他对于计算机理论基础研究应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大三学年,他前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进行学术访问,学习理论计算机科学研究。在与导师和学长的交流中,他了解到各种新奇的定义概念,凭借在清华打下的扎实的基础知识,他的研究很快取得了突破,解决了一个电路复杂性与开放实验的问题。研究成果发表在理论计算机科学国际旗舰会议IEEE FOCS上,2020年FOCS共接受文章130篇,其中有中国大陆机构参与的仅两篇,这篇文章即为其中之一。目前他正在老师指导下开展后续研究工作。
一路走来,他得到了来自老师、前辈和同学们的帮助,也积极创造机会来反馈集体和他人。2020年4月,作为交叉信息院本科生联席会副主席,他组织了线上校友论坛,邀请来自学界和业界的校友开展座谈会。2020年秋季,他继续举办姚班学生研讨会,邀请高年级同学们向学弟学妹分享各自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进展。在这个活动中,他扮演着组织者、报告者和听众的角色,并且深深地乐在其中。
他说,“在近三年的清华生活后,我褪去了青涩和稚嫩,添加了几分自信和坚定。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坚定了我的学术理想——献身理论研究,以人类的智慧研究计算机能力的边界。”
刘泓
电子系
家国情怀 国际视野
在介绍人汪玉眼中,刘泓不但学业成绩优秀,还有勇于挑战的精神。他在人工智能理论领域不断探索,寻找突破的可能。
学习中,刘泓善于思考、精益求精。他善于寻找课程之间的普遍规律,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在不断努力下,共有91学分取得了A或A+的优异成绩,推研成绩排名电子系第二。
对于科研,刘泓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在他看来,学业与科研是相辅相成的,学业中收获的启示可以成为科研的基石,而科研中的探索发现,也可以促进学业的进步。
姚期智先生曾说过:“我国的机器学习研究弱项在于基础理论。”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刘泓。怀着拳拳爱国之心,他沉下心来钻研理论,孜孜不倦地阅读学术著作,立志将基础理论研究作为自己的终身研究方向。
在清华的沃土上,这株学术的新苗拔节生长,并于国际的舞台绽放出光彩。他敢啃硬骨头,提出了对可迁移特征的独到理解,并提出有理论保证的算法,学到可迁移特征,改善迁移学习的效果。随着探索的深入,刘泓在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顶级会议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三篇论文,Google Scholar累计引用86次,并成为清华计算机科学A类学术会议期刊审稿人。
“做兼具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研究者,这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刘泓说,“我要努力做出更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将自己的理论落到实处,为祖国的伟大复兴添砖加瓦。”
陈逸贤
物理系
星河转千帆 万里探风鹏
潜心科研,逐梦星河。初入数理大类,陈逸贤在大一时就确认了天体物理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在未来,我将继续从事天体物理的研究,为拓展人类的知识边界作出自己的贡献”是他结束答辩前立下的未来目标。
在大二时,作为唯一的低年级本科生,陈逸贤勇敢地选择了天文系研究生的专题研讨课程。这门对高年级博士生都充满挑战的课程却被陈逸贤从容地适应下来,做出了水平在全班数一数二的“磁转动不稳定性”调研与综述报告。在确定了行星科学领域方向后,陈逸贤师从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高研院客座教授林潮继续进行探索,被评价为“十余年来在清北指导的最优秀的学生”。
世界舞台,中国风采。除了强大的学习能力,陈逸贤还在课外出征国际公众演讲比赛,赴伦敦与50多个国家的冠军同台演讲,标准的口音不仅让他在比赛中收获了全球六强的荣誉,还让他有能力帮助园子里的同学,为《科技英语视听说》这门课程录制了30余篇课文范读。
在陈逸贤看来,自己的英语能力更应该运用在基础科学的研究中。于是,在大学三年间,他积极进行国际学术交流,在上海参加国际行星系统会议并作报告、在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受邀作论文讲解、在德国海德堡Exoplanet Ⅲ会议作海报展示……7次国际会议参会/展示经历让他在全球各地都留下了自己思考的痕迹。
校艺术团合唱队一队队员、第28届校歌赛复赛选手、策划制作两届学生节班剧……三年来,陈逸贤还在紧张的科研学习之外,跟随集体参加了10余场校级演出。
解海鹏
能动系
勇敢地奔跑
介绍人老师眼中,解海鹏是一个不断创新、信念坚定,始终在“勇敢奔跑”的优秀学生。
解海鹏从两个“一”开始讲述他“奔跑者的故事”——家庭第一代大学生、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扎兰屯一中十余年唯一考入清北的学生。这两个“一”来之不易,他倍加珍惜。
在他看来,勤奋是一种责任。初入清华,解海鹏并没有在第一次期中考试中取得满意的成绩,他不想在学习上落后,凌晨五点在阳台预习微积分,提前一小时赶到教室争取前排座位。他直面入学时基础薄弱的事实,反思时间规划、调整时间安排,逐渐适应了大学的学习,大一上学期的成绩在年级第20名。但他并没有就此停下脚步,他不断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大学三年的成绩稳中有进,最终取得了年级第二的推研成绩。
解海鹏还提到了自己对于“分享”的体会。大二学年担任班级学习委员期间,他借鉴校内小班辅导形式,建立了能动72班专属的考前辅导体系,并担任多门课程主讲,在两位学习委员的努力下,该班不及格人数成功清零。他也曾在新生导引课和优良学风分享会中把自己的学习体会分享给更多的同学,广受好评。
在科研方面,解海鹏曾入选能动系“学术优才”计划,进行“页岩损失气评估方法的数值模拟研究”,目的是为我国页岩储层含气量评估提供更准确的方法。他在原有的基础上建立了更精确的数学模型,大幅提高了实验效率。连续两年在年度综合考核中均获优秀,“一颗勇敢的心,让我勇于进行科研探索”。
进入清华园后,解海鹏一直在思考,一个从小镇家庭走出的第一代大学生,如何在优秀的人群中不迷失自己?如何保持自信并找到自己的节奏?三年后,他给出的答案是“勇敢地奔跑”。“也许我还不够优秀,但我有更优秀的决心和行动力!我,仍在加速奔跑!”
李西尧
化工系
我在热爱的化工不断成长
李西尧从高中起就对化工充满了兴趣,始终保持好奇心,对许多现象、问题都带着刨根究底的探究精神。因为“真的喜欢”,李西尧在大学选择专业时,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化工系。而那些高中时代的“日常困惑”和问题,也在大学课堂上经过个人的探索和思考找到了答案。
科研方面,李西尧联系生活,找到问题;广泛学习,直面挑战。围绕前景巨大的锂硫电池,李西尧发现引入有机官能团和硒元素可大大提高锂硫电池中的反应“猛烈程度”;并从“小笼包哪层先熟”得到启示,进而设计出了尺寸几乎不变,能量密度和续航时间显著提高的先进锂硫电池。这些研究都具有极强的实际应用价值,这也让李西尧感受到化工的魅力、坚定了化工之路,更感受到了成就感与使命感。
对于专业内容的介绍,李西尧也擅长使用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类比、解释复杂晦涩的专业知识,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把“危险”的化工变得“平易近人”。这种从言语中流露出的轻松和快乐,正是他对化工热爱的缩影;实践志愿全面发展,积极投身社工和班级工作,并入选“未来学者”计划,李西尧的化工岁月在兴趣、积累和求索中变得充实而又精彩。
李文琪
土木系
枫林可染千林赤,经霜犹且照丹心
奋进是李文琪对自己的要求。她专业知识扎实,课程表现优异,大二大三专业排名第一,获得清华大学学业优秀奖。她探索服务奉献,牢记党员身份所带来的责任与担当。在社会工作中,成长的是经验能力,不变的是服务初心。
她说,红色是她人生的底色。枫叶的红代表着希望与坚守,她期许自己不管遇到多少挫折,都能保持初心,以坚韧的心态面对困境,超越自我,追求卓越。
她关注行业发展和民生问题。疫情期间,伦理问题成为影响城市安全的突出因素和城市应急组织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她从疫情中的伦理冲突与群体价值选择出发,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大量研究分析。最终她以第二作者身份完成了论文,并发表在Engineering期刊上。同时她也坚定了都市伦理研究的未来方向,深度学习、科研创新,推动伦理规范体系的完善和城市应急管理的进步。
回首三年,从提升自身素质,为梦想积蓄力量;到践行社会工作,服务同学与集体;再到矢志科研探索,为行业发展、国家需要作出贡献——她始终将自身发展与行业和国家发展需要紧紧相连。未来她将继续前行、奋进、奉献、开拓,不畏艰险,不忘初心。
“我希望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以微薄的涓滴汇入建设祖国,惠及民生的大流,真真正正为社会、为人民做一点事。”李文琪说。
毛烁源
车辆学院
一路奔跑 永久奋斗
“在我眼中,毛烁源是一位奋发向前、昂首挺胸的长跑者。”介绍人说。
跑,是毛烁源清华三年的关键词。
初入清华,毛烁源体质欠佳。受到“无体育,不清华”的激励,他立志改变,每隔一天跑一次十千米。在不断的奔跑中,毛烁源的体魄逐渐增强,不仅纠缠自己许久的鼻炎痊愈了,还在马杯乙组获得了四冠两亚的好成绩。
在学业的赛道上,毛烁源也不断地奔跑着。他还记得来到清华的第一次期中考试,自己只排名后50%,这给了他巨大的打击。然而,暂时的挫折并没有将毛烁源击垮,他从长跑的经历中汲取经验——没有人能永远冲刺,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最佳配速。经过持之以恒的努力,他从“跟跑者”成为了“领跑者”,21门课程取得A及以上等级,推研成绩位于车辆学院第一。
从小,毛烁源就有一个“造车梦”。为实现自己的梦想,他选择了清华大学车辆学院,并在本科期间加入了相关科创项目。在科创的赛道上,毛烁源一直在奋力奔跑。他参与的项目获得了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特等奖,并为团队贡献了三项专利授权证书。
从学会奔跑,到勇担重任,再到领跑集体,毛烁源在清华的土地上跑出了自己的风采。“跑步不仅让我收获了体魄的成长,更重要的是,它让我收获了清华的生活态度,”毛烁源说,“继续跑,我可以超过从前的自己。我要做永远奔跑的追梦人。”
许晨阳
环境学院
努力做有多元视野的环境人
许晨阳从小对水有着浓厚兴趣,希望为绿水青山作出贡献。
三年学分绩排名专业第一、全国环境友好科技竞赛一等奖、获评清华大学优秀学生干部……这些成绩的背后,许晨阳最初的科研之路并不像我们想象得那么一帆风顺。整个寒假留校实验却零产出、连续实验熬到凌晨4点,许晨阳不是没有遇到过挫折。不过,志趣坚定的他并没有放弃,周末、晚上、假期都曾在实验室忙碌。功夫不负有心人,聚焦污水新兴污染物研发的许晨阳最终以第一作者的身份获得了第38届清华大学挑战杯一等奖。
传递知识,帮助他人;承担责任,面向未来。作为第四届模拟气候变化大会会议主席的他,曾招募11个国家的70名代表讨论沟通全球气候治理;赴山西平遥梁家堡调研的他运用学科知识,参与8台慢滤池的搭建,保障了当地居民饮水安全;作为环境学院健美队男生骨干的他,连续三年参与马杯比赛并获乙组冠军。
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下,今年,许晨阳毅然将研究方向转向了更加前沿却又迫切的污水中病原微生物的灭活控制技术研发,提出了新型电消毒膜的新课题,并基于该项目成功入选了2020年度的“未来学者”科研支持计划。
“未来,我还将在环境保护的事业中继续探索,为成为具备多元视野的环境科技工作者而继续努力。”
王佳恒
工物系
手写的初心
“我是来自工物系的王佳恒,也是来自电子系的王佳恒。” 王佳恒是一名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研究院定向生。军训时,他在笔记本上写下了第一张大学四年的规划表:参加C语言大赛、队式程序设计大赛、新生马杯;参与量子(系统)信息中心、高等研究院、大学生数、物竞赛;交换MIT;发表论文、尝试课题研究……在当时,这一张规划表并不被老师和辅导员看好,他也差一点就要放弃。
开学后,王佳恒面临了第一次考试不理想、科研困难、长跑基础弱、难以平衡学业与社工等问题,现实的挫折是一份沉重的打击,而观看《马兰花开》成了他迎难而上、追逐梦想的转折点。他从邓稼先身上明白了面对困难应有的态度,以及肩负的使命担当。自此,他努力探索学习方法,课内外积极与老师交流,同时,他发展了自己的笔记方法,针对不同类型的课程设计不同的笔记方式,最终他的学业成绩得以提高。
学业上的成长为科研夯实了基础。在老师的指导下,王佳恒开展了量子声学这一前沿方向的探索;他曾在英国伦敦大学皇家霍洛维学院研修,学习Transmon电荷量子比特、微波腔的制备、Qutip应用于模型的仿真计算、低温系统的使用和电子设备的操作;他对于量子声波与超导电路的耦合的研究入选国际会议Quanntum 2020,他在这场会议上完成了自己的第一个口头报告。
运动也是王佳恒的习惯,他三年六门体育课都取得A-以上的成绩,完成了5km、10km和21km半校园马拉松,同时也是校C类武术代表队、班级篮球和足球队的队员。
王佳恒没有忘记那张手写的规划表,三年后,他已经完成了其中的80%。他即将攻读清华大学和中物院联合培养博士(量子信息与微纳器件方向),他说,愿把最美好的青春献给书桌和实验室,为实现通用量子计算,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
宫栋宇
社科学院
社会情怀 科学精神
作为一名文科生,宫栋宇的研究与人们对传统文科类课题的印象差别很大,甚至可以说很“理科”。大一的心理学入门课上,宫栋宇第一次接触到了“脑”的相关知识并产生了兴趣,开始了对“脑与认知”的研究之旅。为了研究人脑对干扰的捕获,宫栋宇进行心理物理学实验,经历过多次失败后,受到Jan Theeuwes论文的启发,宫栋宇提出了定量操纵干扰物的显著性以研究其对注意捕获的影响的新方法,该研究入选了“星火计划”。
也正是借助“星火计划”的平台,宫栋宇得以和Jan Theeuwes教授取得联系,并在今年年初于荷兰阿姆斯特丹进行为期两个月的研修。期间,宫栋宇独立完成了四项心理物理学实验,得到了重要的研究进展,并以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的身份将研究成果发表在了SCI期刊 Attention, Perception, & Psychophysics上。
扎实的学科交叉基础、优异的学分绩、参与三次国际会议、入选“未来学者”计划、荣获挑战杯一等奖……宫栋宇不满足于只做好自己的事,更希望为其他的同学提供良好的科创资源,于是他投身社工,担任社科学院科协主席,在职期间牵头举办了首届“经心社际”新生知识竞赛,主持推动社科学院学推专项的立项,并筹划成立了社科学院学术创新人才培养计划。这些“从零到一”的突破帮助完善了社科学院科协的职能,营造了良好的科研氛围,也体现了宫栋宇的责任与担当。
“未来,我希望成为一名认知神经科学家,以理解人类认知功能的神经基础为突破口,为中国“脑计划”的实施做出自己的贡献。”
刘素嘉
水利系
自强不息 坚韧成长
从大一年级19名到推研年级第一,从社团普通一员到兴趣团队队长,从科研初次尝试到坚定自身方向,自强不息的精神一直激励着刘素嘉的成长之路。
刘素嘉的科研经历并不是一帆风顺。最初,她关注到水位变动带土坡十分容易滑坡,对安全造成了巨大挑战,因此她期望对抗滑桩能否有效地加固土坡进行研究。但反复试验后,她发现结果与预期有着很大的差别,这让她一度陷入“我是否适合做科研”的思考之中。
不过她并没有放弃,经过深入思考分析与多次验证试验,她终于寻找到了问题所在。在将抗滑桩插入砂土持力层后,猜想终于得到了验证,这也证明了传统抗滑桩存在着一定缺陷。基于这些研究,她提出了新型L型抗滑桩的设想,并重点考虑其在实际工程中的运用。这一项目成功入选了清华大学“未来学者”项目。
目前,她已经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1篇SCI期刊论文、1篇EI论文,获得清华大学“挑战杯”二等奖、清华大学优秀SRT一等奖、清华大学优秀科技之星水利创新大赛一等奖。在自身科研之外,她努力发挥引领作用,担任清华大学“未来灾害调控”兴趣团队队长,以团队制度带动科研积极性。
“秉持着自强不息的精神,我在挫折中坚韧成长。尽管道路崎岖坎坷,但每一次跌倒后我都不会放弃,而是更加勇敢地迎接新的挑战。”刘素嘉说。
王雷捷
新雅书院
做文理通识的践行者
“他是一位通专融合、有温度的计算机科学研究者。”介绍人曹莉如是描述王雷捷。
王雷捷与清华的故事,要从三年前的那个夏天讲起。他站在“领军计划”面试的教室中,笃定地说“我要做文理通识的研究者”,而这句话,一伴就伴他到了现在。
怀着对文理通识的热爱,王雷捷进入了新雅书院,并选择了计算机作为自己的专业方向。他曾作为英华学者赴牛津访学,访学期间,在计算机课程之外,他还修习了共计44学分的哲学课程,均获得A-及以上评定。
作为浙江新高考不分文理的第一届高考生,到新雅书院高考招收的第二届本科生,王雷捷一直走在探索自己所爱的旅途中。而作为新雅书院中的计算机学生,他也一直在思考,通识教育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怀着这样的思考,王雷捷扎身于算法与伦理学的融合领域,探究冰冷算法后鲜活个体的喜怒哀乐。在卡耐基梅隆大学,他深入人工智能公平研究,在具体的案例中理解公平,最终获得“闯世界”计划A级评定,并受导师邀请,于大四继续研究。“正是受益于文理通识的教育,我能够跳脱出算法本身,去认识算法背后热血的人。”王雷捷说。
观中国和世界、探索教育发展规律,这是王雷捷一直以来的目标。在印度新德里探索高等教育、在山西商南支教、在牛津三次调研通识教育……王雷捷行走的脚步,从未停止。
“探索我们所热爱的旅途从来艰辛,可只要有敢做梦的‘狂妄’,清华大舞台上便有着无限可能。”王雷捷说。
过勇讲话
校党委副书记过勇对15位同学表示祝贺。他表示,15位同学都是清华“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特色的集中体现,为清华能够拥有这样优秀的同学感到由衷的骄傲。他向同学们分享了三点体会:第一,要关注特等奖学金候选人的学术志趣和成长经历,不要过多关注取得的成绩。对于同学们来说,登上特等奖学金的答辩舞台只是人生的一小步,追求卓越的脚步不会停歇,希望能从同学们身上看到对学术的热爱、坚持和努力。第二,要看重特等奖学金的评选导向,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学校建立了完整的荣誉奖励体系,实行多元化评价标准,以鼓励同学们彰显个性,成长为更好的自己。第三,要严格审查特等奖学金申报材料,严格监督评审过程,做到实事求是。学校不断完善评奖过程,程序更加透明,监督更加有力,让优秀的同学为全校同学、甚至为全社会的青年发挥好榜样示范作用。
本次答辩,现场评委投票选出10位候选人,送校务会议审议。
名单如下(按答辩顺序排列):
评委投票选出10位候选人
序号
院系
姓名
1
自动化系
蔡烨怡
2
人文学院
谢廷玉
3
计算机系
张晨
4
电子系
刘泓
5
物理系
陈逸贤
6
能动系
解海鹏
7
工 物 系
王佳恒
8
社科学院
宫栋宇
9
水利系
刘素嘉
10
新雅书院
王雷捷
背景链接
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于1989年设立,是学校授予在校学生的最高荣誉。今年是特等奖学金评选办法修订后实施的第二年,在以往评选的基础上,学校一方面强调以德为先,引导和培育优良的学风,另一方面也严格评审的流程,充分发挥公示环节的监督作用,希望特等奖学金的获得者,能够充分地体现清华人肩负使命、追求卓越的勇气和担当。
往期报道
直播带货、走入田地……清华人这样致敬青春!
清华长庚,是“输血”,更是“造血”
和云娟:青春之花绽放在扶贫一线
点击查看��
文 | 李沫潼 郭斯文 华静宜 陈思彤
张宁宁 李晨晖 赵姝婧
封面图 | 伊丽
摄影 | 李派 乔玥涵
视频 | 方锶
排版 | 李沫潼 郭斯文
原标题:《全记录!2020年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本科生)答辩》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