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对话&展览 | 王林谈生态艺术:以万物为尺度
原创 李家丽 雅昌艺术网 收录于话题#艺术103#人物13#艺术家19
20世纪80年代,生态批评者、后现代主义者、女性主义者和多元文化主义者都一致认为,艺术品无法完全脱离其原初环境的文化内涵,艺术作品的发生场域开始渗入社会性议题,而生态则成为了当代艺术最直接前卫的议题。
2020重庆生态艺术季主题展现场中国生态艺术发展将近四十年,其话语和实践呈现出与西方生态艺术不同的特质。艺术家们或是通过借用古典山水的观念、主题或图示,或是思考人类与非人类存在的关系,或是反思全球化带来的生态退化和环境污染。
在这种背景下,2020年重庆生态艺术季如何为生态艺术提供新视角?
11月9日至12月9日,2020年重庆生态艺术季举办,此次生态艺术季包括1个主题展、6个平行展及3个特别行动计划和1个涉及生态艺术及生态农业的学术论坛。
2020重庆生态艺术季主题展现场
为此,雅昌艺术网&艺术头条独家对话重庆生态艺术季总策展人王林,聊一聊“生态艺术”和“2020重庆生态艺术季”。
Q:雅昌艺术网&艺术头条
A:王林
从“以人为尺度”到“以万物为尺度”
Q:2020年重庆生态艺术季的旨归为何?
A:生态艺术的重点是强调生态保护,共享生态艺术,是要实现“以人为尺度”到“以万物为尺度”的转变。保护环境和生态,让人类延续下去,这是所有地球人都拥有的权利,也是最基本的诉求。
庞茂琨,存在的样式No.4,铂晶、电线、电子芯片,40.7x45.8x69.5cm,2019焦兴涛,《绿箭》,21×23×22CM,玻璃钢漆,2005就当下而言,人类面临着生态危机,最主要的是要改变意识和思想。这次生态艺术季中的作品大多是用废弃物创作,我们希望以艺术家个人创造力呼唤人们重新去感知事物,就像古代中国人“敬惜字纸”一样敬畏天物,积极主动参与环保行动。此外,也希望大众以问题意识面对消费与伦理脱节的现状,融生态学智慧和系统化思维于学校教育之中,尽力培养教育者与受教育卸欲尚俭、善待万物的生态意识。
所以,重庆生态艺术季的口号是“尊重垃圾 尊重废弃物 拒绝浪费”。
李向明,修复乎,210X210cm,废木板、钢筋、亚麻布、胶,2020廖磊、何万敏、王红彬作品
Q:您提到,在当下,面临生态危机,最主要的是改变人们的意识和思想。此次生态艺术季通过哪些行动实现全民参与,进而改变意识?
A:首先是在全市范围内,我们整合了四川美术学院及其他院校的项目资源和民间力量,6个平行展及3个特别行动计划,将生态艺术与不同社区链接起来。在川美校内,四川美院宣传部把生态艺术话语推广到高校师生及大众之中,在线上线下做生态艺术话语的陈列、展示和评选活动,推动学生自觉参与环保、生态意识的改变与提升。
冉启泉,《黑·C-180308》,纸质综合材料,300cm×195cm×4,2018年申晓南,《呼吸》,装置作品,尺寸可变,2020年
Q:民间力量包括哪些?
A:民间机构包括中国教育创新年会,该年会人数众多,致力于教育创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他们每年年会都会做一个当代艺术展,这次即是生态艺术季的主题展。还有重庆同门、十方、归真等民营非赢利艺术中心参与。还包括生态农业的实践者,他们当中有些人学历也许不高,但他们的生态意识很超前。我们会请大家一起来讨论生态农业、生态艺术的实验案例和生态理念。
唐勇,《0,18立方米的土地》,树、铁丝、工业纤维、X光片、黑线,120cmx120cmx210cm,2015年王璜生,《白梦1》,摄影,90x75cm,2020年Q:民间力量参与研讨属于学院论坛环节。除此之外,生态艺术季还包括主题展、平行展、特别行动计划。您是如何构思此架构的?
A:四川美院是搞艺术的,本身有个怎样去营造艺术生态的问题。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推动生态艺术。这是四川美院的一个新的学科增长点。
主题展的题目是“再生”,再生之谓,是要重新焕发普通人和日常事物包括废弃物的天性与活力。
六个平行展各有方向:川美造型艺术学院和实验艺术学院是“以废弃物为理由”,强调“废物”物质性存在本身的价值;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是以“物”为尺度,改变过度精英化的意识形态和人类中心主义;川美教育学院从“生态美育”出发,去思考生态艺术与自然教育、素质教育的关系;而川美老校区及公共艺术学院则是介入社区范围,推动人人生态、人人公共、让艺术介入社会,也让社会介入艺术。
杨千,向黄公望致敬no6,杂志纸屑于亚麻布,120x160cm,2012年应天齐,《消失的故事之二》,116x116x150cm,亚克力箱、电视机、签名古砖
值得一提的是,以中国美协实验艺术艺委会名义举办的专题论坛,将围绕生态艺术,在学术层面上讨论历史和现状,生态艺术、生态农业和社会介入的关系。这会是川美建立生态艺术学科、推进学术研究的重头戏。
生态艺术的学术化
Q:为什么会如此注重生态艺术季的学术性呢?
A:作为实验艺术的下属学科,生态艺术应该进行系统研究。这种学科性建设具有知识更新和体系重建的必要性。因为学院关心的不光是实践过程、现象状态,还要去深入的学术、学科研究,进行理论总结,这才能成就知识的创新发展。
曾令香,《共同体神话·永恒的解构与建构》
张杰,《破碎的风景》之三,200X150cm,2012年
Q:除了学术研讨会外,重庆生态艺术季还有川美生态艺术专题学术研究计划。该计划将围绕哪些方面展开?
A:首先是在圆桌会议中提出议题,包括生态哲学、生态艺术的概念、历史、范畴与实践领域,还有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议题确定以后,我们会有论坛,邀请三方代表参与,一是生态艺术的民间参与者,二是生态农业的实践案例;三是川美师生梳理在生态艺术方面的所作所为。通过研讨及专题讲座、学院专刊和正式出版场刊的方式,形成论坛研究与讨论的学术成果。
靳立鹏,《消失的河流》草图,影像装置,2020年常咒,《国宝快跑》,装置作品,2002年
生态艺术是行动的 过程的 持续的
Q:目前,国内外有很多生态艺术季、艺术节,重庆生态艺术季有什么亮点?
A:除了我刚刚提到的“创废为艺”,整合川美项目资源和民间力量之外,重庆艺术季还有一个亮点是:它是行动的、过程的、持续的。
生态艺术并不只是一个环保问题,它涉及到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生态社会学和生态艺术学,重新思考如何在当代文化语境的天人关系。这不是一次性的活动,做做艺术作品的问题,也不是只是口号与说法,它是行动的过程,是实践的行动,实践的本身。
孙海力,《天下卮言》,装置作品,6.5x2x1.9m,2020年段胜峰,《智能可重构探月载 人移动系统》细节展示图
此外,重庆生态艺术季应该成为不断介入社区、社群、社会的行动,调动与提升大众的生态意识,使更多的参与进来,持续实践,成为生态化的生活事实。同时也是解除艺术的过度精英化,将生态艺术纳入到普通与日常的生活领域。
对生态化生存而言,正如博伊斯所说的:“人人都是艺术家”。
使民间生态艺术实践进入历史
Q:您如何看待当代生态艺术实践?
A:从源头讲,中国当代生态实践是从民间开始,但他们尚在美术史视野之外,因为资本和市场遮蔽了生态艺术发生的在地性、在场性和在野的民间属性。
何工,《声音考古学-声波屏蔽材料研究》,装置,牛粪,射灯,钢材,200x200x500cm,2020年
缪晓春,《重头再来》,3D影像,2008-2010
当今的生态艺术有两股力量:学院的和民间的。不可否认,学院力量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当代生态艺术发展,我说的学院力量,是指在学院工作的当代艺术家,他们的实践有局限,受到各方面的牵制。民间力量有原发性,但散落在各地各处,未受到充分的重视。我们是要整合这些案例,把他们集结起来,进入艺术史书写,以真实的历史过程,使之成为不能被遮蔽、不会被忽略的历史。
- END -
原标题:《对话 &展览 | 王林谈生态艺术:以万物为尺度》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