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这华语片怎么就输给5.8票房冠军
原创 毒Sir Sir电影
他的手,写满了字。
密密麻麻。
他的眼睛,从不跟人对视。左右闪躲。
有时,他还会旁若无人地叫喊。引来旁人侧目。
正常人都能看出来,是个怪人。但Sir想在你躲开之前,多问一句。
他为什么怪?
光
Guang
院线正在上映,可你几乎看不到它的排片,实时票房几乎每天都在10名之外。上映6天票房只有可怜的300万(豆瓣5.8的《地狱男爵:血皇后崛起》都快3000万了)。
没办法。
它注定是一部被市场埋没的电影。
出自一个被忽略的地方:华语片,却是马来西亚拍的。
讲述一群被忽略的“怪人”:自闭症。
但这恰恰是它最大的优点。
背离喧嚣。
给自己一个安安静静讲好故事的机会。
电影虽痛,但暖;
悲,但真。
“光”既是戏名,也是主角的名字。27岁的文光(庄仲维 饰),像是个7岁的大男孩。
一开场,是一段“牙牙学语”——
我的名字叫文光,
我很友善、平易近人、乐于助人
......
弟弟(张顺源 饰)念一句,他跟着念一句。这段略显小学生式的介绍没完,还有后半句——
有时候我看起来会有点奇怪
可是希望你谅解,我有自闭症
这是弟弟给哥哥想出来的面试介绍。
潜台词很明显——
文光,需要别人来告诉自己“我是谁”。
是他不知道自己是谁?
不。
他需要迅速让外界知道,自己在“正常人”眼里的定位。
本想着丑话说在前,对方愿意体谅。
不过,体谅的人不多......
去花店面试,被问道:“你喜欢花吗?”
文光一时被问懵,弟弟没有教,说了句:“我不喜欢花哦。”
到咖啡馆面试,流畅地说出了准备的答案。本以为能成。
对方用一句“我们再让你知道”婉拒了他。
这话再次问懵了文光,“为什么不可以现在让我知道?”
就是这么实诚。可实诚为什么有错?他不懂。
他只知道努力地把自己的事做好。
物品的摆放错落有致,衣柜里颜色从深到浅的衬衣。
全都有章法可言。
然而,没人愿意去留意这些小细节。只是觉得文光很怪,拒绝聘用。
可文光比起谁都需要工作。
不仅是为了给弟弟分担,他还要买自己喜欢的东西。
买什么?玻璃杯......
普通人听碰杯只是一声“叮”响,可是文光却能还原出钢琴黑白键弹奏的乐曲,甚至还能精确听出1976赫兹的基音。
他对声音有着超乎凡人的感知。为了寻找发出不同音调的玻璃杯,他做着最简单和底层的洗碗工,把赚来的钱买他的“宝贝”。
不够钱买时怎么办?去捡,甚至偷。
只要能给他找到音调一致的玻璃杯,哪怕是身处臭气熏天的垃圾堆中,他都能乐得像个孩子。
与其说文光的闪光点是绝对音感。不如说他对自己所爱有种异于常人的执着。
不过执着归执着,偷窃犯法还是得算账。
警察找上门后,你猜弟弟怎么着?
又是打、又是骂。
气都没能消停,索性将文光收藏许久的玻璃杯全都扔掉.......玻璃杯碎了,文光的梦也碎了。母亲去世都没有哭的他,这一次,眼泪止不住滑落。
最终。
他离开了弟弟,也离开了这个家。
有人评价《光》是马来西亚版的《雨人》。题材相似,都是关于自闭症。
故事相似,都是关于兄弟情。
甚至主角相似,文光与雷蒙(达斯汀·霍夫曼 饰),一个有着绝对音感,一个有着惊人记忆力,虽然与现实格格不入,但都天赋异禀。
甚至,两者评论中提到最多的一个词都是:好哭。
但在Sir眼里,两部片并不一样。
尽管都是冲突强烈的电影,但显然《雨人》比《光》更老练。
前者把冲突包裹得非常精巧,层层递进。
从个体对亲情与金钱的矛盾,辐射到社会对世俗与理想的分裂。
后者则格局小多了。
讲兄弟俩面对的困局。
一切都是轻轻地。
前一天文光洗碗肥皂入眼,第二天就多了一副护目镜眼镜;
成人的自行车,却安装了两个辅助轮(自闭症可能会出现身体不协调);没有明说,藏得很密。细心一想,除了弟弟,谁愿意为哥哥做这种事呢?
哪怕哥哥闯祸,当他被人羞辱时,他还是第一时间为哥哥辩护——
我哥只是自闭,不是白痴
甚至舍弃自己的女友,因为对他来说,为了照顾哥哥,早已殚精竭虑。他付出着,同时也在牺牲着,绝望着。
见到文光偷东西后离家出走,他终于忍不住了——
你以为我想要这样的哥哥吗?
因为他,我这一辈子注定失败
像是气话,但也是控诉。一个人要绝望到什么程度,才能渴望哥哥一开始就死去?
他教哥哥面试(告诉哥哥是谁),只不过是想哥哥能正常一点,如此而已。
可是,到底怎么才算正常?谁有权定义正常?弟弟为文光做了这么多,却从来没有问过一个问题——
文光真正想要什么?
每次面试失败,第一反应,都认为是文光没按自己说的去做。
后来,他连问都没有问,玻璃杯是做什么用,就给扔掉。
看似亲密的一家人,原来彼此是那么陌生。
文光的离开(隔开一段距离),才让弟弟想要了解自己的哥哥。
△ 两人不同色调的房间布景,暗示两人截然不同的性格当见到脏兮兮的哥哥终于回家后。
“去哪了”“去干了什么”,这些本该问的问题,已经不再重要。
只是缓缓坐下,点起一根烟,仿佛内心在说:“回来就好”。
本想跟哥哥说点什么。
当见到哥哥在弹奏一架用玻璃杯、铜管、自行车拼出来的钢琴时。
△ 这种“玻璃和声器”,是由37个大小、音调不一的玻璃器皿打横组合而成的乐器弟弟终于知道,哥哥只是为了弹奏出当年没能给妈妈表演的曲子。
文光,那憨傻的微笑背后,自始至终都记着母亲。
文光,原来比大部分人都懂爱。面对这么一个努力爱着家人的人。
我们有什么资格说他“不正常”呢?
坦白说,Sir不认为《光》在技巧上有多出色。它落入了大多数自闭症电影的俗套:
天才拯救一切。
要知道,世界上大约只有10%的自闭症患者能在某领域中表现超人的天赋。
《光》的结局很感人,并且任由这些感人盖过了电影前半部分所有的焦灼。
文光发现了自己的天赋。
顺利当上调音师,生活变得顺利,兄弟俩又重归于好,甚至还憧憬着美好未来。
自闭症患者的天赋当然需要被看到,被引导。但90%的现实故事,并没有结局,只能永远停留在无限的绝望中反复挣扎。
《光》却把“天赋”处理得过于草率。
但导演用一种东西,掩盖了技巧上的稚嫩。
——真挚。
电影结束,一行文字淡入:
致我的哥哥。
然后,一则花絮露出:
一切感动的秘密在这一刻迎刃而解。创作者再强的共情营造,都不如取材自“真人真事”来得情真意切。
故事原来取材自导演亲哥哥。
他笑得奇怪,说话断断续续。
却真的能对着摄像机,说出机器工作的原理、各种零件。
真的能在钢琴面前忘情地演奏。
所以当导演一有机会拍电影,脑海中冒出的是哥哥——
当初想当导演嘛
那时候我什么都没有
我就想拍一个短片 就写了几个点子
就觉得说“光”这个点子 是最接近我的内心
“最接近我的内心”,哥哥的故事,也是最切己的故事。其实早在2011年,《光》的雏形已经诞生。
同一个故事,同一位主演,时长14分钟。
△ 2011年版《光》,主演也是庄仲维显然,这14分钟无法道尽导演积压多年的内心话。
扩充成电影,导演整整筹备了4年。
正因如此,电影才处处焕发着纪录片般真实细腻的触感。
像是,弟弟房门上贴的字条。
看似说胡话,却让人心酸。
△ 房门的字句就像他给自己的备注,一句褪色的话:“没人了解我”像是,哥哥种种无声的崩溃。
却又在气到疯掉时听到弟弟说胡话,忍不住在背后偷笑。
这些细节让人动容在于——
镜头当下并没有把角色当成一个“异类”,它只是对一个身边人的白描。
比起怜悯,自闭症患者更需要被当人看待。
导演在采访中说:“短片也好,长片也好,能够让大家更了解自闭症患者。”Sir也不想再举什么自闭症的数据和现状。
那些都被说得太多了。
Sir只希望,大家有机会的话去电影院看看它。
哪怕它有缺点,哪怕你找到的影院可能偏一点,时间可能早一点。
这都是你可以选择忽略它的理由。
但。
也只有把自己也置于不被照亮的黑暗中。
我们才能感知到那些微弱的“光”,微小的善。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编辑助理:海边的卡夫卡
还不过瘾?试试它们
原标题:《这华语良心怎么就输给5.8票房冠军》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