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台山来信|把祖辈的碉楼打造成银信博物馆

李柏达
2020-11-12 17:27
来源:澎湃新闻
城市漫步 >
字号

广东台山市位于珠三角西南处,毗邻港澳。百峰山下,有一条古老的村庄,名叫儒笏村。村前建有一间小书馆,门口刻有“儒才八斗,笏哲三公”对联,似在向人们诉说着该村丰富的侨乡故事。

村之东面,巍然屹立着一座中西合璧、古色古香的百年碉楼——三益碉楼,她“养在深闺人未知”,近年来经过我的精心修复,蜕变成为“三益银信博物馆”,成为台邑的一座标志性建筑。

三益银信博物馆珍藏着大量五邑华侨银信,中央电视台“寻找丁龙”纪录片编导曾多次来这里寻找线索,终于找到考证《丁龙古信封》学术鉴定的依据,并在台山找到“丁龙”(原名马进隆、万昌)的下落。然而,此前数十年,三益碉楼破残不堪,近乎凋零。何故?故事从一封家书讲起。

2020年9月22日,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在三益碉楼拍摄《寻找丁龙》。 本文图片均为 李柏达 供图

一封家书,一段魂牵梦绕的往事

小时候,我常听母亲说起她在娘家居碉楼、住洋房,与贼匪斗争的故事,外婆的碉楼令我神驰。随着年龄的增长,童年时的回忆不断浮现在眼前。三年前,在家里查找资料,发现父母亲生前的一封信,书信内容如下:

亲爱的嫂嫂:

昨得泉哥由美旋乡,你托带来美银廿元及素贞侄女的巧克力糖乙(一)盒,均已收到,谢谢!阔别半个世纪,还得嫂嫂和素贞侄女的怀念,幸甚。现托泉哥带些猪仔薯干给你,请收下。我们合家现居住台城,各人身体健康,一切都好,勿念。住的家与朋侄家相近。他日后有机会请到我家来相叙。

恭祝您身体健康!

姑:秀琼敬上

1998年11月15日

三年前发现的一封书信

父母亲结婚时合照(1950年)

这是1998年11月15日母亲给她大嫂的一封信,是父亲的笔迹。还记得那天,我下班回家,母亲异常兴奋地捧出一盒进口巧克力和20美元递给我,说这是她外家嫂嫂和侄女托堂兄浩泉哥从美国带来的礼物,是洋货,要全家人一起才分享。七岁天真的小儿宇东从我手中抢去那盒巧克力,取了一粒吱吱喳喳地唱起儿歌来。母亲喃喃自语说,“快50年了,终于找到她们了”,眼眶里流下了热泪,是喜,是悲,是欣慰,还是释怀?我猜不透母亲的内心世界。

时光一晃近二十年,父母亲已先后离我而去,那封信依然存放在父亲生前自制的书信盒子里。欣赏着父亲苍遒端庄的钢笔书法,眼前浮现母亲慈祥的音容。母亲生前常讲住碉楼斗贼匪的故事,笔者虽然没住过碉楼,但那些故事依然令人向往。加上近年来收集的华侨银信越来越多,也想给银信找一个归宿的地方,在多种意念的驱使下,催生了寻找碉楼之旅。

三顾儒笏觅碉楼

2017年秋,我首次踏进母亲的娘家儒笏村,在村东面的都宁里村前,只见两座古色古香的碉楼一前一后建在一起,外面建有一米多高的围墙。由于年久失修,部分墙体倾斜或倒塌,院内杂草丛生,碉楼门口用一扇破烂的现代铁皮门紧锁,四周门窗全部不翼而飞。我绕村前转了一圈,却见不到一人,只好怏然离去。

修复前的三益碉楼(2018年9月)

2018年初春,我再次走进儒笏村,绕过村前的水泥路,穿过一段茂密的林荫泥沙路,两幢气势雄伟的碉楼矗立我们的眼前,碉楼四周茂林成荫,修竹环抱,空气清新,顿觉心旷神怡。

漫步村前泥沙路,走过“都宁家塾”小书室,望见一位老年妇女在菜地里耕种,于是投石问路。在她的指引下,我们找到了外婆祖屋的保管人,并得知当年秋季将有位表哥从美国回乡,到时可以相约见面。二寻碉楼,为打开沉睡的碉楼往事带来了曙光。

夏去秋来,2018年9月下旬,儒笏村黎认买表哥从美国归故里,相约相聚,在村里设宴款待兄弟及亲朋戚友。我将计划开办碉楼博物馆的设想告知表哥。开办银信博物馆是我的梦想,能找到祖辈的碉楼,我非常兴奋。计划将碉楼修复,恢复碉楼的风貌,还原当年碉楼生活的历史场景,并以碉楼为展馆,展示丰富多彩的银信文化。他欣然将碉楼的锁钥交给我。在表哥的穿针引线下,旅居美国的各位亲人先后建立联系,尘封百年的碉楼也逐渐揭开神秘的面纱。

三益碉楼华丽转身

修复后的三益碉楼(2019年夏)

关于碉楼的历史,笔者通过采集多位老人的口述资料和碉楼原始建筑资料考证而来。儒笏村都宁里是黎氏家族聚居村,家家户户有人在外洋,被视为富裕的侨村。该村靠近百峰山,被称为台山的“山尾”村庄。民国初年,台山贼匪横行,都宁里成为山贼劫掳的主要目标,常遭贼匪洗劫。于是外公黎广饶及堂兄弟合议在村前建一间碉楼,保护族人的安全。1921年,碉楼竣工,耗资3万大洋银,外公父辈三房人各出资1万大洋,取名为“三益碉楼”。“三益”一词来源于《论语》,“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意思是:三种人能成为有益的朋友,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诚信的人交朋友,与知识广博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

碉楼坐西向东,楼高5层,为青砖加红毛坭结构,外墙设有铁窗和狭长的枪眼。然而,当我第一次走进碉楼时,面对倒塌的围墙、杂草从生的大院、35扇不翼而飞的钢板窗门、掉失扶手的楼梯、开裂的屋顶长满了高过人的小榕树以及全楼堆积如山的废残杂物,颇觉沮丧。

为了修复碉楼,我夫妻二人亲自动手,开始了漫长的碉楼修复之路。从清理杂物、到水电安装、门窗和楼梯扶手的维修,再到木工竹器、展柜、展品制作和布展,都是自己设计及制作。我将五层的碉楼分为“碉楼生活、银信世家、荣归故里、三益寄庐、侨乡农耕、华侨文献、侨眷生活、碉楼建材、工匠精神、抗疫赞歌”十个展区,完整复现了当年外公外婆这个典型华侨家庭的生活史迹。经过两年来的辛勤耕耘,三益碉楼华丽转身,成为五邑侨乡独一无二的碉楼银信博物馆。

三益银信博物馆全景(2020年7月)

三益碉楼鸟瞰图

三益银信博物馆展品

三益银信博物馆内景

万里寻亲赴金山 

外公黎广饶像

外婆与大舅父母合家照(1953年)

经过精心修复,三益碉楼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然而,碉楼的创建者是何样貌?他们还有什么故事?我却一无所知。因此,我很想到美国去看看,寻找外公在他乡的故事。

己亥(2019年)秋日,趁全美李氏恳亲大会在美国旧金山召开之际,我开始了美国寻亲之旅。

2019年9月1日,我到美国参加“全美李氏第23届恳亲代表大会”,笔者代表台山代表团向大会赠送锦旗。

9月8日上午,在黎认买表哥的专车接送下,我们来到了纽约法拉盛区大舅母的住家。大舅母一家住在一幢3层的独栋楼宇,前面建有小花园,环境优美。表姐、表哥们笑脸迎亲,进入屋内,只见大舅母坐在轮椅上用慈祥的目光望着我,我激动地握着大舅母软绵绵的双手向她问好。她又仔细地端详我几番,说我的容貌很像我父亲,然后讲起一些往事。半个小时过去了,在卓杰表哥的带路下,我们一行三部小车一起前往长岛扫墓。

2019年9月8日,笔者与美国的亲人一起拜祭外公黎广饶之墓。

小车经过长岛火车站,绕过几个绿茵山坡,在一个华人坟场边停下来。这里整齐地林立着一排排华侨先人的墓碑。我粗略一看,大多数是来自四邑的先侨,其中以台山人最多。

在墓园碑林丛中,我们很快找到了外公的墓碑,上面刻着“广东省台山县五十乡都宁里黎广尧(饶)(LOOK WONG)翁之墓”。这就是三益碉楼创建者的归宿。

素贞表姐告诉我,外公1895年在台山出生,民国初年,外公购买了“黄绿”的出世仔纸(出生证明)远渡重洋来美国谋生,进入美境后,改名“LOOK WONG”,在纽约西埠96 ST PARK AVE开办一间洗衣店(又名衣裳馆)。他勤劳俭朴,热情好客,深受顾客的欢迎,生意火旺。1921年,他将积攒下来的银钱带回家乡,与堂兄弟合资兴建三益碉楼,保护黎家族人安全。碉楼成为母亲成长的安全家园,我们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应该铭记外公之恩德。我奉上香宝蜡烛和一簇鲜花,对外公之墓鞠躬三拜,祈祷外公在天际遨游。

随后,我们又拜祭了黎广煖(KWONG NOUN)二公之墓,他也是碉楼的创建者。此后,我们又乘车过了几个小山头,在一片绿茵如毯的青草坡地前停车。草地上,零星地点缀着一簇簇鲜花,乍看像一个郊野公园。素贞表姐告诉我们,这是一座西式墓园,卧式墓碑,可隐藏式的插花祭台,芳草醉美,绿树成荫,既是先人栖息的宁静仙境,也是人们抛开都市藩篱的郊野休闲之好地方。

外公1961年在美国去世,后来外婆、大舅父在香港去世。为了让他们“团聚”,2018年,表姐表哥们费了一番心机,想办法将外婆、大舅父之墓从香港迁往美国,从此,几位先人在纽约长岛墓园“团聚”。我们在外婆、大舅父之墓前三拜,祝福他们在天际仙游。

外婆、大舅父母在香港合照(1957年)

在回市区的路上,表姐拿出一批外公、外婆、大舅父及各位亲人的旧照片,讲起外婆当年斗贼匪的故事:

有一年,儒笏村都宁里前农田种植了一片葱郁的甘蔗地,年少无邪的大舅父在村前塘基游玩。当他走近田边时,一名潜伏在蔗田的山贼突然冲上村来要将他掳走,大舅父急忙大呼“救命”。说时迟,那时快,外婆闻讯即跑过来抢回大舅父,一手抱着他拼命往家里跑,一进门,外婆顺手猛拉趟栊(过去的一种防盗门)“嘭——”的一声关闭,山贼见状在门外“咿咿呀呀”的要拆门。外婆跑上二楼,拿起一支洋枪对山贼旁边射击,贼人闻弹声,落荒而逃。

在那个贼匪横行的社会,外婆就这样练就了一手防贼保家的好本领。她既是一位贤妻良母,又是一位好枪手,还是一位标准的金山婆[金山伯指来到美国(旧金山)打工的华人,金山婆指金山伯留在家乡的妻子]。她默默地、含辛茹苦地把我母亲抚养成人,却长期饱受夫妻分离之苦,直到去世后数十年才能在纽约“团聚”,这是一位金山婆的宿命。正是:

金山求财痛别离,鸳鸯枕上泪淋漓。话别富足旋故里,谁知孤雁无归期。生则难同床共枕,死亦难合棺共坟。抛妻弃子出洋路,台山老侨半相同。

我接过表姐的旧照片,小心翼翼地收藏好带回家乡,将它挂在碉楼上,让后人记住这些碉楼缔造者的功绩。

碉楼小景

2020年7月11日,“暨南大学黄卓才教授团队侨文化研究基地”在三益碉楼银信博物馆挂牌。广州暨南大学中文系退休教授黄卓才黄卓才(左3)等为侨文化研究基地揭牌。

(作者李柏达系台山三益碉楼银信博物馆创办人,著有《古巴华侨银信——李云宏宗族家书》等。)

    责任编辑:沈健文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