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这些五湖四海的年轻人,为什么选择扎根苏州民族管弦乐团
苏州民族管弦乐团有83位乐手,只有1位来自苏州本土,余下近99%来自外地,包括中国香港、中国台湾,以及日本、新加坡、加拿大、西班牙、马来西亚,平均年龄大约28岁。
成立于2017年12月,这支年岁不足3岁的乐团尚处幼年,演出足迹却已经遍布欧洲9国13城市、日本4城市、韩国4城市,海内外一年的演出量高达100多场。
11月25日,在艺术总监彭家鹏带领、小提琴家吕思清加盟下,苏州民族管弦乐团将再度移师上海,登台东方艺术中心,带来民族管弦乐版的《天方夜谭》《梁祝》《流浪者之歌》,以及中国管弦乐《丝竹的交响》(第二乐章)。
立足江南水乡苏州,眼光却望向海内外,苏州民族管弦乐团为什么能吸引五湖四海的年轻人来扎根?演出前,我们和几位乐手聊了聊。
左起:崔灿、郭为、保田奏子、孙时雨
五湖四海,他们都来了苏州
崔灿来自西安。在乐团,她担任中阮声部首席,先生则担任打击乐声部首席。来苏州前,夫妇俩已经在香港中乐团打拼12年。
之所以选择苏州,崔灿坦言,原因有两则:一来,她从小就在电视上看到艺术总监彭家鹏的指挥身影,从小听着艺术指导朱昌耀的二胡曲长大,两位扛大旗者都是她敬仰的偶像级人物;二来,3岁开始,父母便频繁带她游江南,苏州更是来了无数次,早已情根深重。
身在香港,心里的根还在内地,2017年看到乐团的全球招聘,崔灿跃跃欲试,决定北上,“当时做那个决定,朋友都很吃惊。我们在香港已经很稳定了,孩子也在那边出生,全家搬回来,是下了很大决心的。”
崔灿形容,乐团在管理上采取“末位淘汰制”,乐手们压力大,对自己专业上的要求也更高了;乐团每年还会委约最主流、最一线的作曲家写曲,他们了解中国文化,总能最大化地发挥民乐器的长处;在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内地演出,她也更容易找到音乐上的知音。
崔灿和先生如今定居苏州,孩子也在苏州读小学。回来前,她并不知道乐团会有如今的水平和影响力,心里也打鼓,“无论结果如何,我们都不后悔,今天看来,决定特别正确。”
郭为同样是中阮声部的乐手,南下苏州前,她在沈阳音乐学院当老师。长相清秀,很像江南姑娘的她,实为沈阳人。
郭为同样受到彭家鹏、朱昌耀两块“活招牌”的号召,朱昌耀参与创作、演出的《江南春色》《扬州小调》等二胡曲,更是从小奠定了她对江南的印象。苏州的历史底蕴,以及巨大的发展活力,也是吸引她的地方。
相对于教学,郭为更喜欢舞台。来苏州后,郭为很快便跟着乐团去了欧洲9国13城巡演。音乐会平均上座率约95%,每到一地,都受到了当地观众的尊重和喜欢,有时光谢幕就要谢十几分钟。她至今还记得,瑞士现场来了一位戴红帽、穿红色唐装的老奶奶,拼命鼓掌,这种文化上的认同,给了她自信和鼓舞。
登台的机会多了,郭为面对的挑战也更大,“你会接触很多新作品,是从前听不到的,还会接触很多外来的作曲家、演奏家、歌唱家,专业上会有很大的提高。”
小伙伴们来自五湖四海,80%是“90后”,“学音乐的人比较简单,比较乐观,状态都很积极,很容易玩到一块。”闲时,郭为会和同事约饭、喝咖啡、聊音乐、聊生活,“你可以了解到全国乃至亚洲、欧洲的文化,只在苏州,你的眼界便开阔了。”
朝夕相处的排练和演出下,郭为识音辨人,和大提琴声部首席走到了一起。来苏州快三年,她笑容坚定,“我的选择很明智。”
在乐团,像崔灿、郭为这样的夫妻档有七八对,几乎占了总人数的1/5。孙时雨和保田奏子这对“中日夫妇”,是其中一对。
孙时雨是山西太原人,保田奏子是日本广岛人,在日本洗足学园音乐大学读研时,两人是同班同学,同属打击乐专业。
“2010年上海世博会,我来过苏州一次,白墙黛瓦,一眼望去,好干净,好整齐,跟北方完全不一样。”2017年,正在读研二的孙时雨看到乐团招聘信息,冥冥之中,他很快报了名,“第一次排练,第一声响起,我完全不觉得这是民族乐团,就是交响乐团。”
异地恋一年后,保田奏子追着孙时雨来到苏州,通过重重考验,也考进乐团。在苏州安居乐业,她开始学说中文,学做中餐,和先生在台上并肩作战,别看她个子娇小,却打得一手好鼓,气势逼人。
“乐团的环境、制度、氛围和国际是接轨的。我们在日本的排练、演出很严谨,来这边也一样,没有什么特别大的落差。”2019年11月,孙时雨夫妇跟着乐团来到广岛巡演,妻子家一口气来了八十多个亲友团,看完演出,他们被乐团圈了粉,还在家庭聚餐时踊跃畅谈现场的感受。
这一年9月,苏州文化新地标——苏州民族管弦乐团音乐厅正式启用。“团厅合一”的运营模式下,乐团拥有了自己的主场与驻地,从五湖四海飞来的乐手们,也有了一个可以落脚的“家”。
苏州民族管弦乐团
顶天立地,坚持两条腿走路
彭家鹏是朱昌耀三顾茅庐,从北京请来苏州的。
那时,他第一个问题就是问乐手待遇,得知年薪18万,加上演出费,超过了20万,“至少在民族管弦乐团里,这个待遇是全国最好的。”彭家鹏坦言,乐手待遇决定了乐团的发展,他们将来很可能把一生的事业放在这个陌生城市,所以待遇上要有吸引力。
乐团成立时,几乎百里挑一。除了吸纳海外人才,大部分乐手来自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等专业音乐院校,本科、硕士、博士俱全。
不只“筑巢引凤”,乐团还坚持“活水养鱼”,采取末位淘汰、能上能下的人才选拔机制,每年设置严格考核:乐手们有了危机感,才会有动力,珍惜这份工作。
彭家鹏
立足苏州,年轻的乐手们是不是都熟悉江南音乐呢?也不尽然。
“刚开始我问他们,《春江花月夜》有几个人演过?只有百分之二三十的人举手。他们刚从学校毕业,特别是北方学校,不一定有条件研究,所以我说,你们来了苏州肯定要突破。”
在江南音乐里浸润四十多年,朱昌耀脑子里藏着一座丰富的曲库,总是亲力亲为教他们。乐团也会组织他们游太湖、游苏州园林,听评弹、听昆曲、听江南丝竹,把身和心都沉进去。
中国民族管弦乐发展至今才六十多年,先天不足是没作品。也因此,乐团花了大量精力委约创作,与赵季平等十多位作曲家签约,并邀请他们来苏州采风、深入生活、汲取灵感。
至今,乐团已委约创作《风雅颂之交响》《干将•莫邪幻想曲》《丝竹的交响》《烟雨枫桥》《四季留园》《姑苏印象》《来自苏州的声音》等11部作品,其中,5部作品入选文旅部“时代交响——中国交响音乐作品创作扶持计划”,并两次斩获头名。
目前,乐团另有《江河湖海颂》《苏风三月》《苏州日记》《琴动山河》等4部委约作品正在创作中。每一部委约作品,几乎都会围绕“中国元素”“江南文化”展开。
“音乐材料、土壤是民族的,但和声、复调、赋格、配器等作曲手法,是专业化、国际化的。就像我们现在跟人家交流,你必须用英语嘛,你必须能搭得上话。”
朱昌耀说,“我们还是很宽松的,你想写什么都可以,但要稍微碰一碰,互相之间不要打架,要稍微跟我们有点关系。写成什么样,基本上由作曲家自己去决定。”
他举例,作曲家刘长远写《丝竹的交响》,便巧用了江苏民歌《姑苏好风光》,以及《渔光曲》,勾勒出太湖船歌、寒山晨钟、园林清幽、评弹灵动的音响画卷。
与此同时,乐团还坚持“顶天立地”,两条腿走路:“顶天”走大型音乐会路线,志在探索民族音乐的管弦化、交响化之路;“立地”走中型音乐会路线,江南丝竹、广东音乐、潮州音乐、绛州鼓乐……民乐里的名曲,应有尽有。
2019年,乐团演出108场,包括8套共48场大型音乐会、6套共60场中型音乐会。
朱昌耀总结,大型音乐会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地演出较多;中型音乐会主要扎根苏州本土,乐手们组成“文艺轻骑兵”,深入乡镇、校园、企业,举办普及性、公益性音乐会,深受群众欢迎,也为打造“明星”独奏家提供了广阔的“摔打”空间。
今年,大型音乐会被乐团带到了北京国际音乐节,这也是23年来,音乐节邀请的首支民乐团。
牵手大提琴家康乔瑄,乐团献演了《丝竹的交响》等原创作品,《威廉退尔》《卡门序曲》《斯拉夫舞曲》《雷电波尔卡》等西方交响名曲,则被改编成民族管弦乐版,让人耳目一新。
这样的设计,和上海这台音乐会如出一辙:牵手小提琴家吕思清,乐团除了献上《丝竹的交响》,还会将《天方夜谭》《梁祝》《流浪者之歌》等名曲移植,改编成民族管弦乐版,俄罗斯作曲家柯萨科夫的《天方夜谭》更是长达40多分钟,有4个乐章,演出难度巨大。
成团以来,彭家鹏始终坚持这样的信念——借鉴西方交响的编制与编配,探索民族音乐的管弦化、交响化之路,他和乐团也始终践行在这条大道上。
演出海报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