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四史”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何能写入多份联合国文件?

澎湃新闻特约撰稿 上官酒瑞 
2020-11-09 09:15
来源:澎湃新闻
中国政库 >
字号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这“四史”,是党员干部的一门必修课。继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首度开设“政治关键词”专栏、新中国成立70周年到来之际二度推出“政治关键词”专栏后,澎湃新闻继续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市政治学会联合开启“四史”关键词。

今天刊发“四史”关键词第78篇,关键词是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因何提出?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于同一个世界。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也是到目前为止唯一的家园。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郑重向世界传递了对人类文明走向的中国判断:“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不可抗拒,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深刻重塑,国际格局加速演变,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人类交往的世界比过去任何时期都更深入、更广泛,各国相互联系和彼此依存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频繁、更紧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已成为时代潮流。一体化的世界就在那儿,谁拒绝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也会拒绝他。

但同时也要看到,全球发展的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不断抬头,战乱恐袭、饥荒疾病此起彼现,传统安全与非常传统安全问题复杂交织。比如,近年来,难民儿童的身影频频出现在各大国际新闻版面,引发广泛震惊和反思。联合国难民署统计,2018年全球难民人数达到2590万,比2017年增加50万,他们因为冲突、战争或迫害而被迫逃离自己的国家。这说明人类百年来和平发展的愿望尚未实现。诸如此类的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越来越成为摆在全人类面前的严峻挑战。

两相对比,人类所处的时代如同狄更斯《双城记》中所描述的: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一方面是大发展、大融合,另一方面是大分裂、大赤字。这样的矛盾,让人类又一次站到了十字路口,是开放还是封闭,是合作还是对抗,是互利共赢还是零和博弈?如何回答这些问题,关乎各国利益,关乎人类前途命运。

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2017年1月18日,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中,习近平给出了鲜明的答案:“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是各国人民的期待,也是我们这一代政治家应有的担当。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

早在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就明确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2013年3月,习近平在访问坦桑尼亚时谈到:“中非从来都是命运共同体,共同的历史遭遇,共同的发展任务,共同的战略利益把我们紧紧联系在一起。”此后,习近平在很多场合都阐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这是他在深刻把握历史与现实关系、洞察中国和世界发展潮流的基础上,着眼人类发展和世界前途,深入思考“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而提出的重要思想。

如何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

约翰·多恩写过一首诗《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自全。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片,整体的一部分。”就人类生活的这个地球、这个世界来说,又何曾不是这样。“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世界各国的正确选择,只能是顺应时代潮流,齐心协力应对挑战,开展全球性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顾名思义,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能够紧紧联系在一起,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作为一个全新的发展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有着自身独特的内涵,其核心就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指出的:“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大道至简,实干为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反映了人类社会共同价值追求,符合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国际社会要从伙伴关系、安全格局、经济发展、文明交流、生态建设等方面作出努力。

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历史教训一再告诫:国家和,则世界安;国家斗,则世界乱。维护和平是每个国家都应当肩负起的责任。各国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大国要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管控矛盾分歧,努力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关系,平等对待小国,不搞唯我独尊、强买强卖的霸道。任何国家都不能随意发动战争,不能破坏国际法治,不能打开潘多拉的盒子,要共同维护比金子还珍贵的和平时光。

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世上没有绝对安全的世外桃源,一国的安全不能建立在别国的动荡之上,别国面临的威胁也可能成为本国的挑战。单则易折,众则难摧。邻居出了问题,不能光想着扎好自家篱笆,而应该去帮一把。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各类安全威胁,反对任何形式的恐怖主义。

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发展是第一要务,适用于各国。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大势,促成了贸易大繁荣、投资大便利、人员大流动、技术大发展。各国应同舟共济,而不是以邻为壑,应坚持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理念,推进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既要做大蛋糕,更要分好蛋糕,正视并解决发展失衡、治理困境、数字鸿沟等问题,创造全人类共同发展的良好条件,统统推动世界各国发展繁荣,让发展成果惠及世界各国,让人人享有富足安康。

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多种宗教。不同历史和国情,不同民族和习俗,孕育了不同文明,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绝无高低优劣之分。文明之间要对话,不要排斥,要交流,不要取代。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不同文明之间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

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人与自然共生共存,伤害自然最终将伤及人类。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类未来,建设美丽家园是人类共同梦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用破坏性方式搞发展。要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解决好工业文明带来的矛盾,以人鱼自然和谐相互为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要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要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构筑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写入联合国文件

在2017年1月18日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讲话中,习近平发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时代最强音,并提出:“宇宙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共有一个家园。”在现场聆听习近平演讲的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曾说:“中国已成为多边主义的重要支柱,而我们践行多边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

当年的2月10日,该理念写入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非洲发展新伙伴关系的社会层面决议”;3月17日,写入联合国安理会关于阿富汗问题的第2344号决议;3月23日,写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关于“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和“粮食权”两个决议;11月2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又写入联大“防止外空军备竞赛进一步切实措施”和“不首先在外空放置武器”两份安全决议……

在短短的时间内,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被载入联合国多份不同层面决议和文件中,并正在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产生日益广泛而深远的国际影响,成为解决人类共同面临难题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这说明了一个道理:该理念站在全人类整体利益的高度审视国与国关系,它超越了国家、宗教、文明差异,是从人类的整体、长远利益出发,寻找到的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最大公约数。

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中国不仅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比如,共建“一带一路”就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截至2019年9月,136个国家和30个国际组织同中方签署了“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中国同沿线国家贸易总额超过6万亿美元、投资超过1000亿美元。在非洲国家马拉维北部的一个村子里,近一个世纪以来,村民们一直是头顶水桶到一公里外的水源地打水。中国工人的到来,为村子修建起崭新的水井。在地下水涌出井口的那一刻,村民们激动地说,“我们再也不用光着脚走山路取水了”。中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积极倡导者、推动者、建设者,也将一如既往地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携手建设更美好的世界。

(作者系中共上海市委党校教授)

    责任编辑:钟煜豪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