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陈琦:政策推动创新创业,中国式“创新者窘境”如何破局?

2020-11-10 19:2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前段时间和一位创业者聊天,他在澳洲做了一款外卖团购的软件,可以理解为国内的美团。令人吃惊的是,他们不到2个月时间就能实现了盈利,现如今随着市场的扩大,财务数据越来越好,正准备拓展新西兰、菲律宾、中国等市场。

我在想,如果项目创立在中国必死无疑,国内市场竞争激烈,BAT以其流量和资本优势操纵着互联网竞争格局,想要生存必须依赖大资本的烧钱补贴快速抢占市场份额,想要稳扎稳打、自主造血地求生存十分困难。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国内出现的“创新者窘境”,创业者在大资本环境下变得浮躁,独角兽企业多少有点资本催熟的味道。

《经济学人》杂志在一篇中美科技的比较文章中,认为中国由国家政策扶持这一自上而下的优势带动创新创业,美国历来的对策是遵循硅谷模式,让创业家雇佣资本,吸引国际人才的流入,更加开放包容,通过自下而上的办法。不同国情、不同时期下都找到了让自己强大的道路,那就是创新创业。

拥有14亿庞大消费市场,“自上而下”政策推动的创新创业,正在创造中国奇迹。据波士顿咨询公布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中国的独角兽企业比美国成长得更快,中国平均时间是4年,而美国平均时间是7年。美国《财富》杂志发布的2020年全球500强排行榜中,中国上榜企业已经超过美国。

“自上而下”是由国家意志层面推动,通过下达政策文件让相关政府部门给予各个方面的支持,进而吸引社会资本、人才的注入和协作,保障创业者的创新创业活动顺利进行。这种模式的特点是“短、平、快”,可以在较短的时间里集中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办大事,缩小创新创业周期,发挥孵化、加速行业发展的作用。

政策层面:从2015年,双创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予以推动开始,从国务院到各个部委,从中央到地方,各项推动双创的政策就开始不断出台。据不完全统计,从2013年5月以来,中央层面已经出台促进创业创新的文件就有近50份,而发布双创政策则有几千条。当前“双创”已经进入了理性发展、自我完善、优胜劣汰的新阶段。

资本层面:受益于双创浪潮,我国创投行业近年来快速发展,成为落实创新驱动战略和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资本力量。截至2019年6月底,我国创投基金规模达1.01万亿元,从数量看已成名副其实的“创投大国”。从中美监管统计口径上看,中国创投基金绝对规模已经超过美国,居于全球第一。

市场层面:我国拥有14亿人口,这背后是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是培养创新创业的最佳生存土壤,也是培养独角兽企业的必要条件。产业升级、用户痛点、红利释放、企业服务、模式创新......一个又一个的万亿市场被不断创造和激发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每个细分市场和赛道都会涌入成千上万的竞争者,因此在中国这个市场注定面临优胜劣汰的残酷考验。

“政策+资本+市场”加速商业试错,能在很短的时间内验证某一个赛道创新创业的可行性,逐渐形成自主原创的商业模型和硬核科技,成为保持中国创新领先的关键一步。

2013年O2O;2014年智能硬件、消费升级;2015年P2P、视频直播;2016年VR/AR、消费金融;2017年共享经济、新零售;2018年区块链、数字货币;2019年短视频、直播,一个又一个的创业风口出现,现如今只有极少数创业公司已经成长为巨头,大部分都惨淡收场,数千亿投资在风口下化为泡影。尽管如此,国内创新创业的迭代速度是十分惊人的,基本上2—3年就完成一个赛道周期。

我们可以发现,前几年国内的创新创业更多是“模式创新”,没有太大的准入门槛,凭借着“互联网+”创新各行各业,让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在接下来很长一个时期将重仓“科技创新”,比如人工智能、5G、芯片、量子科技、新能源、生物医药等等。一方面,如何利用疫情这场危机赢得时间差,为今后十年的经济发展奠定基础,这是大国博弈必须看待的问题。另一方面,如何寻找互联网巨头操纵不到的领域弯道超车,避免直接竞争,这是每一个创业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