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这是我们所相信的乡村美学”——关于大南坡乡村改造与更新

张唐景观 场域建筑
2020-11-09 07:44
来源:澎湃新闻
艺术评论 >
字号

乡村建设里需不需要景观这个环节?如果需要,乡村需要什么样的景观?在设计中,如何面对“乡土”(vernacular)、“文化”、“风景”等等名词。乡村为什么不可以单纯的环境优美、生活舒适,不只是人人向往而又无法长期居留的海市蜃楼呢?

正如大南坡乡村景观设计师所言:“不修饰、不掩盖。新与旧对比,让时间在空间里沉淀。这是我所相信的乡村美学。”

前不久,由策展人、乡建文化学者左靖担任总策划的“南坡秋兴2020”在河南修武大南坡村举行并引发较大影响。这一活动是基于今年初启动的大南坡计划,这是一个涵盖了美学实践、文化发掘、社会美育、自然教育、地方营造、建筑景观以及展览出版、产品与空间创新等各种活跃动能的联合体。而其中,设计师与建筑师又是如何进行大南坡的景观改造与原大队部旧址建筑群改造?“澎湃新闻艺术评论”(www.thepaper.cn)获授权特刊发相关文章。

地处河南修武县的大南坡村远观  手绘:李国胜

 

建于1970年代的大南坡礼堂       手绘:李国胜

大南坡村隶属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西村乡,距离焦作市区15公里,位于云台山风景名胜区浅山区范围内。云台山风景秀美,每年接待游客数百万人次,且连年增长。虽然地理区位靠近景区,但大南坡村民经济支撑仍然以务农及外出务工为主。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本村因煤矿产业开发曾兴建了一批公共建筑,如今大多数已闲置。

大南坡计划中今年初开始对村大队部闲置的公共建筑群进行更新,同时对乡村景观进行设计与改造。旨在为当地创造一处容纳展览、阅读、教育与店铺活动的新型空间,鼓励多种维度的当代城乡生活与价值流动。随着大南坡艺术中心完成建筑改造,从10月30日起,首展“乡村考现学:修武的山川、作物、工艺和风度”一口气呈现了与当地历史文化相关的诸多艺术展览,展览涵盖了“地方性”所蕴藏的各个有机部分,包括对本土知识的学习与开掘,以及对修武的历史、风物与文化独特性的体察与再现.

张唐景观:大南坡乡村景观改造与更新

乡村建设里需不需要景观这个环节?如果需要,乡村需要什么样的景观?在城市建设框架的思维导图下,加上“乡土”(vernacular)、“文化”、“风景”等等的紧箍咒,设计师在乡建中常常觉得无所适从。乡村为什么不可以单纯的环境优美、生活舒适,不只是人人向往而又无法长期居留的海市蜃楼呢?

因为各种原因,我国乡村发展普遍滞后,城市的一切似乎代表了发达进步,象征着现代文明。小城镇、乡村规划的文本是按照城市规划的范式制定的:路网的密度、道路的宽度、雨污管道的排布、绿化种植.....旅行在乡镇,常常见到空荡荡的双向三车道大马路上,迎面一只大卡车呼啸而来,偶尔横穿一台小三轮车绝尘而去——没有同样的人口密度和车流量,乡镇为什么需要这样宽的马路呢?

大南坡的第一步景观改造,就是改7米的水泥主路为6米的沥青路面(其实5.5米就够了,我不敢进一步挑战)。两边各留半米的碎石路肩(保留原有基础),给偶尔两辆大车相遇错车用。路肩是在土地利用没那么紧张,比如乡村,环境宽松的地方负担得起的。它是舒适、放松的奢侈品——到了乡下,开车不必像上海的内环高架上那么憋屈了。

实施这半米的路肩,是不合规范的。但即使规范不合理,那是规范的错,照着做就不是人的错。当地干部还反映,村子里的老百姓看重的是实用,水泥路平整,结实,防水,简易.....乡村美学大概是功能至上的极致。

这有什么不对呢?农村的树要种能结果的,藤是长瓜豆的,草也要有经济价值的。城市绿化的黄杨冬青显然不符合乡村美学的属性。自然质朴,simplicity,通过强调实用性和功能性的极简,大概是乡建的基本原则。针对大南坡核心区的一期改造,我们提出了现状改善和内容置入两步计划。

大南坡村落的空间格局是在不同时间段生长出来的。祠堂正对一个池塘,左右两侧守着奶奶庙、山神庙,是六十年代以前的建设;到了七十年代,乡里开发煤矿,随之产生的大队部、供销社、大礼堂、学校等公共建筑,新的空间格局层层展开。这种自然生长的空间之间的关系比较简单粗暴,比如大队部的一组院落,围墙直接切到池塘下面,留下5米多高的落差溢水;村子的主要道路从大礼堂前穿过,留下一侧陡坎,然后以“之”字形拐弯,形成三角地成为老村口。现状改善,首先就是将空间关系重整,让场地功能更合理,使用更方便。

一期施工的50米巷道,以及两侧土坯、水泥、砖墙不同材质的墙体,还有电线、空调机、小广告......,是现状改善的另一个方面:除了用老石板、河滩石重新划分路面功能(比如行走和有组织排水),对其他部分就是清理和保留。我们选择本次活动的海报,用不同的尺寸,布置在不同的位置。不修饰、不掩盖。新与旧对比,让时间在空间里沉淀。这是我所相信的乡村美学。

老村口的logo墙提示了到达 (效果图)  ©️张唐建筑

 

老村口的小场地连接了上下两条路 (效果图)  ©️张唐建筑

 

通往工销社的路也可以成为广场的一部分 (效果图)  ©️张唐建筑

 

改造后的奶奶庙 (效果图)
©️张唐建筑

祠堂前的台阶一带是村民常常聚集的地方,三三两两,看热闹或者扯扯闲。旁边有一块空地,有些简单的健身器械。上位规划中设定做个儿童活动的地方。我们艺术工作室商量,乡村的儿童活动做什么好呢?几个乡下长大的同事说,反正要做好的东西,不能说是乡下,就要做得土。

我们的自然工作室也做了研究。原来大南坡的这条沟是人工挖的泄洪沟,不知道什么原因无疾而终,后来退耕还林种了成排的杨树林,也有在边坡陡坎开发的梯田。如果整治乡村的生态环境,需要增加植物多样性,并且把这部分的梯田转换成生态农业。我还是纠结,乡村的儿童活动做什么好呢?

回想小时候对乡下印象,其中之一是菜粉蝶。这种蝴蝶颜色不很鲜艳,身上很多粉,抓在手里扑扑的掉一手。大人们指着白菜里肥肥的菜青虫,说是蝴蝶变的,无论如何不能相信。丑陋和美丽,或者说生命的蜕变,毛毛虫的一生还真是复杂啊。菜青虫,或者说毛毛虫的概念就这样形成了。我们设计了一个不同螺旋弧度的外框架,里面设置不同的互动设施。外框架毛毛虫身上的“丁丁”,可以架一些泡桐枯枝或者玉米秆,成为或青或暗的表皮(看乡亲们的心情)。

还有蝴蝶,蛹。联想一点点展开,大南坡可以成为一个自然教育基地,通过散布在山林、田野的互动的艺术装置,引导人们领略久违的自然;通过对废旧路基、旧的污水管等等材料的艺术再创造,启发人们的环境意识;户外课堂可以成为当地小学教育的一部分,也可以成为假期夏令营的设置;我们的装置作为一个引导,日常中村民们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继续创造......这是设计中内容置入的部分。

卫星图上显示的泄洪沟
©️张唐建筑

 

区域性的生态策略  ©️张唐建筑

 

大南坡的核心区   ©️张唐建筑

 

给孩子们玩的“毛毛虫”装置 (效果图, 在建中)  ©️张唐建筑

 

给劳作的人们休息/挂衣服/互动的蝴蝶装置(效果图)  ©️张唐建筑

 

大南坡logo互动装置(效果图)   ©️张唐建筑
 

第一次在项目没有完成的时候发表。做一个项目,最喜欢看到设计被使用。比如,被怀疑太窄的柏油马路铺好以后,家家户户在半条路上晒了玉米;村角的一块碎石场地(夏季纳凉用的)秋天时整整齐齐的停上了三辆农机车;老奶奶反映大石条凳子坐着太高了能不能降低一点;老大爷担心石板路陡坡部分冬天会不会太滑......在此分享部分建成场景的生活片段。乡村建设不可能一蹴而至,更无法一劳永逸。希望这些设计在乡间生活中不断磨砺,最终成为生活中有光泽的部分。

村民们在新修的柏油路上晒玉米   (实景照片 张国祥摄影)

 

夏天纳凉的石子场地上整齐的排放了农机车 
(实景照片 张国祥摄影)

 

夏天纳凉的老奶奶(实景照片 牛宇轩摄影)

 

新修整的50米巷道用了老石板和就地取材的河滩石  (实景照片 张国祥摄影)

 

海报在旧的墙壁中找到位置 (实景照片 张国祥摄影)

场域建筑:大南坡原大队部旧址建筑群改造

大南坡村隶属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西村乡,距离焦作市区50公里,位于云台山风景名胜区浅山区范围内。云台山风景秀美,每年接待游客数百万人次,且连年增长。虽然地理区位靠近景区,但大南坡村民经济支撑仍然以务农及外出务工为主。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本村因煤矿产业开发曾兴建了一批公共建筑,如今大多数已闲置。场域建筑2020年7月接受委托,对一组保留比较完成的八十年代砖木结构建筑群————原大队部旧址建筑群进行了改造。

大南坡建筑群鸟瞰效果图  设计:场域建筑

 

大南坡建筑群布局效果图  设计:场域建筑

原大队部建筑群由地形高差不同的三组院落组成。居中的院落为主院,旁边的下沉院与主院之间有一层高差,高台院约比主院地坪高约一米。经过改造规划,主院作为访客进入建筑群的主入口,涵盖了大南坡艺术中心、茶室、方所乡村文化空间等;高台院则包括了社区营造中心和办公空间;下沉院主要以碧山工销社焦作店、家宴餐厅及戏台等空间组成。除茶室及家宴餐厅为部分新建外,其余均为旧建筑修缮改造。

茶室效果图  设计:场域建筑

 

方所乡村文化大南坡效果图  设计:场域建筑

 

方所乡村文化加建部分+餐厅剖透视  设计:场域建筑

 

庭院戏台效果图  设计:场域建筑

改造完成后的建筑群,将具备吸引外来访客的多个空间。如展示本地风物的大南坡艺术中心、销售本地土特产及艺术商品的碧山工销社、供外来访客就餐的家宴餐厅等等;与此同时,特别针对本村居民,提供了服务村民的社区营造空间、供当地“怀梆戏”艺术团成员和爱好者准备的排练室及戏台,和欢迎所有人的阅读、学习及交往空间——方所乡村文化。希望以此空间生产为契机,带动大南坡乡村文化的发展,形成本地村民与外来访客共同使用、生机勃勃的公共建筑群。

 

 

碧山工销社焦作店实景图  摄影:朱锐

 

 

 

方所乡村文化大南坡开业现场  摄影:朱锐
 

在本次改造前,大队部建筑群已荒废破败。要保留、修缮并尽量维持原有建筑形象、保持建筑群体院落布局不变,不仅对设计上如何安置新的使用功能构成挑战,还需要克服建设成本增加,面对常常听到的“比拆了新建还要更贵、更花时间是为了什么?”的质疑。希望这次各方共识和努力达成的设计成果,可以有说服力地证明,并非只有一种单一的城市审美趣味。不同时期和地域的建筑都有可能是美的。适当的保留老建筑,而不是简单粗暴的整拆整建,从资源利用到延续乡村建筑的文化都用重要的意义。

事实上,原有大队部典型的“七八十年代政府单位式样”布局,改造前那些充满距离感、空阔的建筑门前“类广场”空间、大门、围墙和对称的轴线空间,仅做些微小调整,比如拆除院墙,将广场向街道敞开,便可以转变为亲民的、对所有人开放、自由步入的公共场所。以此空间骨架为基础,景观设计利用原有的树木和建筑的出入口关系,调整公共空间和户外家具细节,加强和完善了从广场到建筑之间的过渡空间。

大南坡艺术中心  摄影:朱锐

这种过渡空间的强化,对于整体空间里不同功能的分布、交通动线的组织起了承接与转换的作用。比如从街道和广场上,人流最容易被导入的是方所乡村文化空间。改造完成的方所乡村文化处于中心位置,并自然成为几个建筑之间的交通联系枢纽,原先与主院仅有一部户外楼梯作为垂直交通的下沉院,通过新建的餐厅平台及连廊,有效串联了书店咖啡厅、工销社、餐厅及艺术展厅,增加了整体建筑群的可达性。

 

 

 

方所乡村文化大南坡实景图  摄影:方所乡村文化

另一处新建的空间是位于艺术中心前后两排展厅联系通道的茶室。作为空间提示,建造完成的茶室成为隐藏在后排不可见的第二展厅新的“可见的入口”。

 

 

茶室实景图  摄影:场域建筑

茶室不仅仅是展览的过渡与休憩区域,同时也作为展示功能的伸延,其室内外空间,均可作为各种临时展览场地。

 

茶室实景图  摄影:场域建筑

茶室建筑将场地划分为数个不同的户外庭院空间。居中的一处留给了场地内现存的两棵挺拔的杨树,一大一小两个茶室之间的垂直天井将其围合。在水平方向上,则形成一条通长的视觉通廊,将远处的山景框入建筑之中。

 

 

 

茶室实景图  摄影:朱锐

目前,项目的一期相继完成,并陆续投入使用中,二期建设也将于近期启动。

链接:大南坡计划 以河南修武县大南坡村为站点,是一个涵盖了美学实践、自然教育、社会美育、地方营造、建筑景观与展览实践、产品与空间创新等各种活跃动能的联合体。自2016年修武县委县政府探索“县域美学”的发展方式以来,在不断聚合当地历史、文化、旅游与风物资源的情境下,大南坡计划应运而生。计划希望通过广泛邀请来自区域内外的教育、设计与思想力量,参与到乡村的社会与文化现实中,激活本村和周边村落的文化与公共生活,回应当下生活与在地发展的需求。)

    责任编辑:李梅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