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四史”关键词|为什么说新思想是实现民族复兴的行动指南?

澎湃新闻特约撰稿 上官酒瑞 
2020-11-08 11:09
来源:澎湃新闻
中国政库 >
字号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这“四史”,是党员干部的一门必修课。继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首度开设“政治关键词”专栏、新中国成立70周年到来之际二度推出“政治关键词”专栏后,澎湃新闻继续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市政治学会联合开启“四史”关键词。

今天刊发“四史”关键词第77篇,关键词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答时代之问的新思想

当代中国正在经历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华民族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这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同时,当今世界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变革,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从世情看,当今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世界多极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等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快速崛起,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均衡,世界各国人民的命运从来未像今天这样紧紧相连。同时,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保护主义、民粹主义等思潮抬头,贫富分化、地区热点、恐怖主义、网络安全等非传统安全持续蔓延。归结来说,就是世界之大变局百年未有,而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又加速了这个变局。世界怎么了?应该怎么办?这是日益开放发展、融入世界的中国需要回答的问题。

从国情看,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重大成就基础上,我国的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也就是说,我国的发展已经进入了“发展起来以后的”阶段,尤其是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我们具备了过去难以想象的良好发展条件,同时也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这些问题的解决呼唤着新思想。

从党情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进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但是党内还存在很多突出问题,面临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深刻认识党面临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的尖锐性和严峻性,因此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保持战略定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大局与全局相交织,世情、国情、党情相结合,规定了中国特色进入新时代,这个时代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也是需要思想而且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而系统性回答时代之问的新思想,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内涵丰富的理论体系

在新时代,国内外形势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都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大时代课题,这就是必须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并且要根据新的实践对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作出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以利于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正是围绕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逻辑严密、内涵丰富的科学理论体系。它的核心内容为“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前者是关键理论要素,是支撑该思想的四梁八柱;后者则涵盖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诸多方面,是基本方略,这两方面相互贯通、紧密联系。从总体看,新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关系为:

其一,根本主题。这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位一体”发展至“四位一体”,成为整合实践、理论、制度和价值形态在内的立体性主题,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也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

其二,任务目标。紧扣主题,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不仅明确了“是什么”,即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且提出了“怎么样”,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以此为基础分两步走实现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

其三,发展理论。实现任务目标的基础和关键是发展,涉及到发展理论,包括布局、部署、价值、理念、动力等。总目标与“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一一对应。而每个领域又都有相应发展战略部署,如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创新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等。发展又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是根本政治立场,必须贯穿到党治国理政的全过程。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发展动力既来自全面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也源自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形成的内驱力。

其四,战略布局。推动发展、实现任务目标,需要有战略抓手、重点领域和主攻方向,“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应运而生。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与总目标总任务一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另外“三个全面”是战略举措。每个“全面”又都是有目标、有举措、有要求的战略。

其五,环境保障。目标任务的实现和高质量发展,都需要环境条件支撑。这要求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完善国家安全制度体系;这也对军队国防建设、“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等都提出相应要求;特别是,在中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越来越参与全球治理的条件下,还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

其六,战略统领与政治保证。这是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因此要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新思想既强调从严治党对象、要求、举措等,也提出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即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总布局,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等。

总结而言,新思想围绕重大时代课题,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提出总任务总目标,要求协调推进“四个伟大”;为实现目标任务,必须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实现整体性发展,特别是协同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要实现更好发展,要求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等,全方位营造良好环境和条件;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全面从严治党和新时代党的建设总目标,则构成政治保证。

民族复兴的行动指南

在中国这样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实现民族复兴,是极为艰巨的任务,没有固定模式可照搬,必须随实践发展、时代变迁而接力探索。这是共产党作为领导党与执政党,不断推动实践创新、思想革新的根本原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回顾党的奋斗历程可以发现,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历经艰难困苦而不断发展壮大,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党始终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使全党始终保持统一的思想、坚定的意志、协调的行动、强大的战斗力。”这是历史的总结,也是现实的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在新时代、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如何从大国走向强国,真正实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必须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成果,必须有强国理论作为行动指南。历史地看,如果说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党领导人民实现了站起来,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引领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总体上实现了富起来,那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使命就是要指引全党全国人民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而奋斗。

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庄严地写入党章,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第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郑重地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宪法,实现了国家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全社会共同意愿。在新时代的中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坚持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真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是真正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正因此,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从中汲取科学智慧和理论力量,用以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

(作者系中共上海市委党校教授) 

    责任编辑:蒋子文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