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劫后重生海珠桥!一座铁路人重建的公路桥传奇
原创 广州铁路 广州铁路
70年前的今天(11月7日),由衡阳铁路管理局承建的广州海珠桥修复通车。一座公路桥,为何由铁路部门承建?叶剑英为何亲自为大桥通车剪彩?他又为何设宴慰劳修桥工人?让我们回到新中国成立的那些日子,揭开那段尘封已久的往事。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宣告成立。此时,远在两千公里外的华南中心城市广州,正笼罩在战争的阴霾之中。人民解放军以摧枯拉朽之势,从北向南突破国民党军队重重防线,直逼广州。
10月14日上午,解放军先头部队抵达广州近郊。17时50分,惊慌逃窜的国民党守军按下了海珠桥的引爆装置,一声巨响,海珠桥被炸成两段,沉入涛涛江水之中。
与海珠桥一同罹难的还有400多无辜的生命和江面上百余艘民船,附近数百间房屋被震毁,受灾居民达3000多人。
横跨珠江第一桥
珠江,被誉为广州的母亲河。然而,在那个交通极不发达的年代,一条穿城而过的大江制约和阻碍了这座城市的发展。
上世纪20年代,广州市市长林云陔提议在珠江上建一座桥,以连通珠江南北两岸,变水上交通成陆路交通。经过公开竞标,美国慎昌洋行取得大桥承包权,整座桥投资103.2万两白银。
1929年12月大桥动工兴建,设计为三孔钢桁架桥,主桥长180米,宽18.3米,南北两跨对称布置,中跨为开启式结构,开启和闭合一次约5分钟,以利于大型轮船从桥下通过。
1933年2月15日大桥落成通车,著名粤籍书法家、曾任国民政府主席的胡汉民亲笔题写了“海珠桥”三字,镶刻在中跨钢梁上。
海珠桥的建成,方便了广州南北交通,造福了广大民众,但仅仅过了五年,海珠桥即在战火中遭到劫难。
1938年10月,日本侵略军派飞机轰炸广州城区,海珠桥的桥体开合器被炸坏。日军侵占广州后,将开合器整套设备拆卸运回日本,从此海珠桥失去了开合功能,大型船只不能进入内港,只能停泊在黄埔码头。
海珠桥是广州第一座跨江桥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广州市区连接珠江两岸的唯一桥梁。
主动请缨重修海珠桥
时隔11年,海珠桥再次遭到重创。1949年10月14日,溃逃的国民党军队在解放军进城前将这座桥炸毁,并扬言“共产党休想在两三年内把桥修复”!
广州解放后,主政广东的叶剑英即部署修复海珠桥。1950年3月25日,海珠桥开始重建,由副市长朱光挂帅,组织实施修复工作。
然而,刚解放的广州千疮百孔,百废待兴,修复海珠桥既缺钱又缺技术。此时,衡阳铁路管理局获悉重建海珠桥的消息后,委派广州分局分局长雷铁鸣与广州市政府联系,主动提出承担重建海珠桥的工程。
解放初期,衡阳铁路管理局抢修铁路的任务十分繁重,国民党军队溃败时,炸毁了该局管内89座桥梁,经过4个月的紧张抢修,虽全线恢复通车,但80%是临时性的便桥,当时各桥梁队都在抢修正桥,抽调哪支桥梁队去重建海珠桥的呢?
经过慎重考虑,管理局5月12日给正在曲江的第五桥梁队卓队长发出电报:“广州海珠便桥交你队担任,由穗分局负责向广州市府议价承包,希前往洽解为妥。”
接报后,第五桥梁队迅速赶到广州。为了充实力量,管理局组建了第三桥梁队,任命卓观培为队长,队员从粤汉铁路、广九铁路抢修工地抽调。5月下旬,卓观培带领抢修工人,在海珠桥南头用树皮搭起了简陋工棚。不久,第一桥梁队也奉命调往海珠桥工地。
苦干实干加巧干
此前,苏联援华专家吉贺诺夫曾受邀来到广州,提出先建一座便桥,等条件成熟再修复海珠正桥,便桥预算经费120亿元。
卓观培听后大为惊讶,认为这太不合算。于是,他与两位技术人员商量,提出不建便桥,依靠自己的力量直接修复海珠桥。市政府获悉后,很快通过了他们的方案。
5月25日,抢修海珠桥的施工全面展开。桥梁队技术人员和测量工整日泡在江水中,对每一根构件和接头进行丈量,终于绘制出了完整的钢梁结构图,为海珠桥的修复打下了基础。
清除倒在水中被炸毁的钢梁,是修复海珠桥工程重要的一环。关键时刻,铁道兵团三支队赶来支援,每天与激流搏斗,终使水下切割工作得以完成。
由于海珠桥靠近出海口,潮涨潮落,水流湍急,给打捞工作带来很大困难。倾倒在珠江里的南北孔钢梁重约480吨,加上约100吨重的混凝土桥面,在没有大型起重机械的情况下,要把几百吨重的庞然大物弄出水面,难度可想而知。
桥梁队决定先将桥面20厘米厚的混凝土铲除,以减轻钢梁的重量。铲除桥面的混凝土很费劲,工程师周承简和技术员吴庙其提出,用穿心锤撞击钢梁,把水泥块撞松后再凿。这个办法效果很好,桥面混凝土被顺利清除。随后,桥梁队使用多个100吨千斤顶,以蚂蚁啃骨头的精神,不分昼夜一点一点地向上顶,硬是把两截几百吨重的钢梁顶出了水面。
海珠桥原有三孔钢梁几乎都被炸毁,钢梁制造需用钢材440吨,虽然铁路部门调拨了一部分,但是缺口仍然很大。
新中国成立之初,帝国主义对大陆实行封锁禁运。桥梁队技术员梁志章自告奋勇,化装成商人来到香港,他发现一栋七层高的钢结构大楼正在拆除,即以私人名义将钢材买下,再通过关系运回了广州。
钢材一运到,海珠桥的修复进入了高潮。钢梁制造和修理工作十分繁重,对钢材的裁切和钻孔,基本靠手工操作。从事钢梁加工的500多工人汇聚在海珠桥北头广场,手钻、电钻、风钻同时使用,甚至还用人工冲孔。
工地上开展了热烈的生产竞赛活动,各生产小组建立了立功薄,十天一评功,一月一总结,工人的劳动热情空前高涨,每天都在创造新的记录。
施工现场人声鼎沸,场面壮观。高峰时,整个工地劳动力达到1100人。靠着这样的“人海战术”,繁重的钢梁制造和修理工作在两个多月得以完成。
10月下旬,海珠桥修复工程进入最后阶段——安装钢梁。此时距离通车仅剩下10天时间,如果沿用过去的施工方法,费工费时。此时,桥梁队想出一个巧妙的办法,用4艘驳轮装着拼好的钢梁驶到江心,在中孔桥梁处调好位置,待珠江潮水退去,钢梁便稳稳地落到桥墩上。
11月5日,全新的南北钢梁也先后架起来了。经过6个月的艰苦奋战,海珠桥凤凰涅槃,重现在广州市民的眼前。
“这是工人阶级的伟大胜利”
1950年11月7日13时30分,海珠桥修复通车典礼隆重举行。衡阳铁路管理局第一、第三桥梁队工人与广州市各界代表2000余人参加了开通典礼。
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席叶剑英在通车典礼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首先感谢修桥的工人,说“这是工人阶级的伟大胜利”。苏联专家吉贺诺夫受邀参加了典礼,他在讲话中,以真挚的热情祝颂海珠桥的重建,赞扬中国人民力量的伟大。
在热烈的掌声中,叶剑英向桥梁队队长卓观培颁奖,并在仪式上题写了“劳动的奇迹”五个大字。
广州市委、市政府赠送给桥梁队的锦旗上书:“广州市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你们重建海珠桥的功劳”。为了记住这段历史,海珠桥上镶嵌了一块铁牌,上书“广州市人民政府讬衡阳铁路管理局广州分局重建”。
当晚,叶剑英在广东迎宾馆举行庆功宴,慰劳修桥工人,卓观培安排与叶剑英同坐一席。
70年过去了,如今珠江上已陆续建起了10余座大桥,有的气势和造型远远超过了海珠桥。但是,作为广州历史最悠久的一座桥,海珠桥已深深铭刻在广州市民的心中,成为这座城市灵魂的一部分,见证了这座城市的沧桑巨变。
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有限公司融媒体中心出品
文图:徐勤 资料图片
原标题:《劫后重生海珠桥!一座铁路人重建的公路桥传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