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小说《风声》13年后推新版,作家麦家和演员黄晓明都有感悟

澎湃新闻记者 杨宝宝
2020-11-07 11:28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2007年,麦家的谍战小说《风声》出版,引起不俗反响。2009年,这部小说被改编成电影,狂揽2.5亿元票房,成为华语谍战电影的经典之作。

13年后,剧版《风声》即将开播,这部小说也由读客推出了新版。11月6日,麦家和演员黄晓明、编剧史航做客上海光的空间新华书店,分享了他们对《风声》的感悟。

《风声》书影。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品方: 读客文化

麦家:《风声》有大绝望,也有大孤独,大坚韧

《风声》是一部谍战小说也是密室小说,麦家描写了这样一个故事:日伪时期,代号“老鬼”的我党地下工作者X和代号“312”的国民党地下军统人员Y,潜于日伪情报组织内部。某日,我党集结抗日反伪志士开会的消息走漏了风声,“老鬼”知情而报,情报不幸被敌人偶然截获。敌人为找到“老鬼”把所有嫌疑人,包括“老鬼”和“312”一起软禁在裘庄,各个击破。就在这危如累卵之际,完全与世隔绝的老鬼和312却在无数耳目的监视下,以让人完全意想不到的方式传出了情报。

电影《风声》剧照

无论是小说读者还是电影观众,都被剧情中紧张压抑的气氛影响得透不过来气,带着这种心情,全身心地被剧情调动,看到结尾,酣畅淋漓。

尽管此前已有同类型的成功之作《暗算》《解密》,但麦家认为《风声》还是不同的,“《风声》是有大绝望的,也有大孤独,大坚韧,恰如我当年当时的心境。”

写《风声》的那个夏天,麦家的人生陷入全面低谷:单位改制、父亲生病、家庭失和、小孩甚至也在学校打架,“各种洪水猛兽全涌过来。”

麦家只有面对电脑写《风声》的时候,心才能静下来,写作成了他情绪的一个出口。所以那段时间,麦家几乎每天都坐在电脑前,唯一的自由就是看看窗外自己种下的一株三角梅。三角梅开得灿烂,让麦家觉得它似乎是一种暗示,暗示自己不能趴下。

这种创作过程也渗透到小说之中。足不出户的麦家不论在身体还是心灵上都宛如一个囚徒,《风声》也创造了一个压抑密闭的密室环境。如何突破出去,成了令人揪心的谜题。

最初麦家将小说命名为《裘庄》,这是小说中诸人被软禁的场所,“裘”本身也谐音“囚徒”的“囚”,暗示着剧中人物的处境,也映照着麦家的心境。

“人生其实就是一场带着镣铐的旅行,人生是幸福的,但也是充满挑战和考验的。”麦家觉得这种感受与年龄无关,“年轻并不意味着没有人生的沧桑感,没有沧桑的人生其实是不值得一过的。但是如果害怕沧桑,人生就太软弱了。我们应该在沧桑当中往前走。”

因为这种经历,《风声》这部小说,对麦家来说已经不是简单的一部小说,而是融合了他的人生体验、人生态度和感受,“这也是我特别看重这部小说的原因,一定意义上来说,也是它能成功的一个原因。如果它没有人生的内涵,仅仅是一个紧张的悬疑的故事,其实很难深入人心。”

黄晓明:被书吸引首次出演反派角色

麦家对人生低谷的感慨,让黄晓明心有戚戚,“我人生中几部比较满意的作品,也是在低谷时候创作出来的。”

“每个人,尤其是成功的人,事前都经历了很多的低潮期。”但黄晓明相信,不经历低潮,就不是完整的人生,反倒是在低谷时期,只有两个选择,“要不就走向疯狂和灭亡,要不就静下心来,重新审视自己,破茧成蝶。”

从《风声》中,黄晓明感受到了麦家心平气和笔触下的波涛汹涌,对他来说,在低谷时期,也是静下心来,用生活中遭受的挫折、考验和感悟,返回来放到角色之中,让自己的角色越来越有层次。

对黄晓明而言,《风声》是他演员生涯和心理历程的一次重大转折。他第一次留起胡子,在大银幕上演了一个彻底的大反派:日本军官武田。

“当时接到这个剧本的时候无论如何没有想到让我演这个日本军官,后来看了一圈发现我也就适合演这个日本军官。”黄晓明起初是犹豫的,因为这个角色和自己之前定位相差太大,不论是形象还是性格。

但作为麦家的“书粉”,读了剧本黄晓明就被深深吸引了,“其实我也很喜欢武田这个角色,因为作为演员,我并没有觉得他是个反派就不能演,我觉得他是个突破的机会。只是适不适合在这里突破,因为我觉得如果我要突破不好,很有可能就砸在自己手里了。”

最后,决定接下剧本的黄晓明下定决心,一定不能演砸武田。他给自己下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学会讲日语,而且要像真正的日本人那样,不假思索地说。

为此,他让制片方给自己配了一个日语老师,寸步不离地跟着他,每句日语台词他都用中文发音做了标注,塞在口袋里,一有空就拿出来背,“不开玩笑地说,蹲在马桶上都在背,经常一蹲半个小时不出来。”

黄晓明还看了不少日本电影,有意去学习那个年代日本军官的习惯、动作,“剧中武田抽烟的动作,包括拽军服的动作,点头的幅度,包括说话的语气和形态,最后那个烟头一点点放在口袋里的动作,都是我自己设计的。”

到电影开拍,第一场戏导演高群书就笑言黄晓明的日语“比普通话还好”,这给了黄晓明很大的信心。剧中他设计的动作细节,甚至让原著作者麦家都印象深刻,夸他是“实力和偶像派兼具的演员”。

史航:麦家是“书畅销作家”

《风声》影视化后,情节做了一定改动,但同样“创造了一种非常绝望和孤独的场景”。

剧版《风声》预告海报

情景的营造部分来自于麦家创作时压力巨大的心境。在史航看来,麦家的文学,某种程度上可以被称为“压力的文学”,他从自己生活中和所见所闻中感受到的压力中,生长出作品。

“麦家的书有一个特征,它很有力量。这是一种类似喷泉的力量。喷泉为什么涌出地表,是因为强大的压力,让它喷到很高的地方,日夜不息。”史航认为,这是麦家作品最大的魅力所在,当读者被麦家的作品吸引,绝不只是因为他的作品让人紧张心跳,更重要的是我们每个人人生中都会遇到很多压力,就像麦家在写《风声》的2007年经历的那样,“所以我们读着他2007年写的作品的时候,我们能感受到压力,在喷泉喷出地表那一刻,我们共同得到释放。”

自然界中的喷泉,一直在释放压力,却不一定有人路过欣赏。“不论有没有人经过,它都必须在那喷涌,这就是一种使命,或者是一种命运的东西。”史航觉得,对于麦家来说也是这样,他需要一直输出自己心里的东西,写出自己的作品,不论有没有人阅读买单,不论作品是否再版,对于他都只是附带的东西。

“我想说的是,要特别分清楚两种人,一种人叫‘畅销书作家’,一种人叫‘书畅销作家’。‘畅销书作家’写作就是为了能卖得好,每个字都想着别人是不是会不喜欢,他就像一个真正的主播一样,每一刻都管别人叫老铁。而‘书畅销作家’是不得不写,看重作品的出版社也是不得不卖,最后喜欢的读者也不得不读。这个‘不得不’之后,其实造就了作者和读者的知己关系,这种书畅销并不是作者的初衷,或者是他唯一的愿望,但是最后是个美好的结果。”在史航看来,麦家就是一个“书畅销作家”,他为自己而写。

    责任编辑:张喆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