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都来认识下这位好莱坞最牛编剧
原创 子戈 第十放映室
最近有部电影,长时间占据“豆瓣口碑榜”第一名。
它就是:《芝加哥七君子审判》。
导演、编剧,艾伦·索金。你可能不熟。
但提起他编剧的作品,你一定看过。
美剧《白宫风云》《新闻编辑室》……
电影《社交网络》《点球成金》《好人寥寥》《史蒂夫·乔布斯》……
很多人说,他是当今好莱坞最牛的编剧。更有甚者说他革新了剧本的创作模式,开创了全新风格。
那么索金到底牛在哪?
他的剧本有什么独到之处?
来,聊聊。
01
剧本到底该写什么?
故事?情节?场景?对话?
都有。
而艾伦·索金会这样回答:写人。
是的,剧本是关于人的阐述。
如果你看过艾伦·索金编剧的电影,你一定深有体会。无论怎样的形式,怎样的故事,他永远会把“刻画人”放在第一位。
就拿最知名的《社交网络》来说。
影片看似讲述的是Facebook的创业史,讲述脸书从无到有的全过程。
但实际上,它是一幅肖像画。
上面画着扎克伯格的脸。
艾伦·索金有个天赋,看人极准。他总能抓住人物最鲜明的特质,寥寥几笔,勾勒出来。
那么在索金笔下,扎克伯格是谁?
天才?极客?创业者?
不。
是一个有着严重社交障碍的宅男。
他不善与人沟通,只会和电脑对话。
他情商低,看不懂别人的表情,却能自如地使用emoji。
而吊诡的是,正是这个在现实中社交无能的年轻人,却做出了全球最流行的社交网站。
可见,“社交障碍”是时代病。
它的毒性正沿着无处不在的网络,流进每个人的血液里。
索金怎样写乔布斯?同样犀利。
大多数人会这样描写,他是个偏执狂,是个魔鬼,是个罕见的天才。
但索金摆摆手,你们都错了。
乔布斯——正如他自己开发的产品一样——是一套精密的封闭系统,与外界格格不入。
没人能真正走进他的内心。
正如影片《史蒂夫·乔布斯》的开始。发布会在即,演示电脑出了故障,却无法拆箱修复。
原因竟是:乔布斯不想让用户拆开电脑,于是设计只有用特殊工具才能打开。
多么巧妙的隐喻。
其实乔布斯就是这样一台难以打开的电脑。
而那个“特殊工具”,就是他的女儿。
影片最终,正是女儿打开他坚硬的外壳,袒露他柔软的内心。
还有索金的导演处女作《茉莉牌局》。他在接受采访时曾说:这部电影无关扑克,无关赌博,只关于茉莉。
在索金的描画下,我们见识到这位强悍的女性。
自童年开始,她一直活在父权的阴影下。后来,她步步谋划混入上流社会,开起私人赌场,供有钱男人消遣。
她声称,这一切是为钱。
然而父亲一语道破真相:“你这么做,是因为你可以控制有权力的男人,你痴迷于此。”
是的,茉莉所做的一切,通通是对于父权所象征的男性权力的嘲弄和反击。
这就是艾伦·索金的绝活。无论写谁,他都能把这个人看清,吃准,说透。
是否准确?
不一定。
谁又能保证,所说绝对正确。
艾伦·索金只凭直觉,写他所想。
但有趣的是,你总觉得,他说的像那么回事。
02
看人准,只是前提。
难的还在后面。
如何结构整个故事?
具体说,人的一生很长,电影很短,怎样取舍?
索金自有妙招。
这套方法,两句话即可概括:化繁为简,粗中有细。
我们先说前者。
化繁为简。听起来没什么稀奇。
难道每部电影不都是这样吗?
可不是。
很多电影的问题就在于拎不清轻重缓急,导致结构臃肿,叙事拖沓,最后把精彩的人和事拍成了流水账。
怎么治?
看索金。
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史蒂夫·乔布斯》。想想,给乔布斯作传多难。
他一生跌宕沉浮,几经成败,如此丰富,怎样说尽?
索金的决定令人意外。
他只选了三场发布会串联整部电影。
分别是:1984年麦金托什电脑发布会、1988年NEXT黑立方体发布会,以及1998年iMac发布会。
而且仅仅讲述了三场发布会前的候场时间,看乔布斯与身边的人如何相处。
在通常编剧眼里,这些全是过场戏,没有拍的必要。但索金却觉得它们格外重要。
为什么?
因为它们有着同一个名字:改变世界的前一秒。
可以想象,这一秒蕴含着多大的势能。
索金紧紧抓住这一秒,构建起整部影片的张力。
还有,别忘了,这是三场发布会。有三款新产品即将问世,就像三个孩子。
乔布斯把仅有的温柔都给了他们,而把严厉留给了世界。
而影片的情感落点是什么?
是乔布斯和女儿的和解。
他一直不认女儿,直到影片最后,他们才彼此接纳。
由此我们明白了索金的用心。
他实际要讲述的,是被遗失的第一个孩子是如何回到乔布斯身边的。
而整部电影,就是这场迟到的发布会。
这就是索金剧本的强大之处。弱水三千,只取一瓢。
但只这一瓢,就足以饮尽世间之味。
他的所有作品,几乎都是这样“撷取”而来的。
《社交网络》写扎克伯格。
索金抛来创业故事的通常模板,转而以两起诉讼案为切入点,让观众带着质疑的视角走进人物,并最终得出自己的答案。
哪怕新作《芝加哥七君子审判》,是以事件为主。索金依旧照方抓药。
这场发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的审判,持续了150多天。
漫长又琐碎。
索金只选了最关键的几天,就把运动的始末、人物的冲突、审判的荒谬通通描画清楚。
至于选择标准,一如既往。能否凝练地呈现一个人或一件事的本质。
索金做到了。
靠的是一身“化繁为简”的本领。
03
化繁为简,需要抓大放小。
如此一来,剧本会不会过于粗糙呢?
这就要提到索金的另一个本事:粗中有细。
打个比方。
如果说写作剧本像一次雕刻的话,那么光会取舍还不行,还得仰仗细心的雕琢。
所谓粗中有细,就是“雕琢”的功夫。
怎么雕琢剧本?索金的办法是:制造微妙的情节关联。
啥意思?
我随便举几个例子。
《史蒂夫·乔布斯》里有个细节,乔布斯身边有两个叫安迪的员工,他每次找“安迪”,大家都会问他:“你要找哪一个?”
这是贯穿全片的一个笑点。
但它仅是笑点吗?
不对。
它同时也在刻画人物。
你可以想象,对乔布斯这么一个追求完美的控制狂来说,两个安迪的存在,多让他抓狂。那就像一个魔咒一样,每每把他逼疯。
但他又无可奈何。
这里面就诞生了真实的戏剧性。
如果你看过《绝命毒师》,一定记得有一集,老白抓苍蝇。
就这么个情节,几乎拍了整集。
它实际在塑造一种情境,拍出人物内心失控的状态。
对乔布斯来说,两个安迪就像那只赶不走的苍蝇。
而另一方面,由这个情节出发,我们也更加理解了乔布斯。我们甚至理解了他的选择。
为什么iPhone的主屏幕上只有一个按钮?
明白了吧。
因为两个长得一样的按钮,是会让人发疯的。
索金的剧本总是能抓住这样精妙的情节,博观众会心一笑。
还有什么?太多了。
《社交网络》里,有一句重复出现了两次的对白:You would do that for me?
你竟然会为了我这么做?
第一次,是女友说给扎克伯格的,反讽他的大男子主义,也成了两人分手的导火索。
随后不久,扎克伯格又把这句话原封不动地说给了双胞胎兄弟。
尽管没明说,但背后意思很清楚。
扎克伯格根本看不上这对双胞胎,把他们甩掉,只是早晚的事。
一句对白,两场“分手”,非常有趣。
还有全片最关键的一个词:asshole(混蛋)。影片开始,女友分手前大骂扎克伯格:“女孩子不喜欢你,不是因为你是个书呆子,而是因为,你是一个混蛋。”
而影片结尾再次扣回这句话,女律师对扎克伯格说:“你不是个混蛋,马克,你只是太努力想成为一个混蛋而已。”
前后对仗,映衬出扎克伯格其人:他努力装酷,让自己不同,但实际上,他还是那个会盯着前女友的脸书主页不停刷新的大男孩。
再说个《芝加哥七君子审判》的例子。这部电影人物众多,但重点是两个人:汤姆和艾比。
前者是乖乖仔,相信秩序;后者是嬉皮士,主张革命。
两人水火不容。
但影片最后,在“反战”的共识下,两人达成了一定程度的和解。
并且,他们之间完成了一次“灵魂互换”。
曾经深信法庭正义的汤姆,在最后陈词时,决心放弃为自己辩护,念出越战阵亡者的名单,以反抗法官的傲慢;而向来藐视法庭的艾比,却成为辩方最后一个关键证人,并在检察官追问“你是否藐视政府”时,说出了那句震撼人心的陈词:“与政府对我的藐视相比,我的藐视根本不值一提。”
互换背后,是心在握手。
至此,我们可以来总结一下索金的剧作特点。第一,他看人准。
第二,他拎得清。
第三,他勾连巧。
三者共同构成一部电影的内核、骨架和血肉。
这是索金厉害的地方。
04
当然,提起索金,还有一点不得不说。
就是所谓的“索金式对白”。
在当今好莱坞乃至世界,说索金是对白创作第一人,没人敢否认。
而且不是强在笔头上,是强在思维上。
通常编剧在创作一段对白时,会考虑这么几件事。场景、内容、作用。
但索金在此之上,还想着另一件事。
发音。
对,在索金看来,一场对白的听觉效果和它要表达的意思是同等重要的。
这就决定了索金的对白不仅有料,而且动听。
那么怎样动听呢?很简单,索金说:“对白应该像音乐一样。”
有节奏、旋律、高低、快慢之别。
我们直接看个片段。
来自影片《史蒂夫·乔布斯》。
⤵️点击观看视频:
体会到音乐性了吗?
简直都要唱出来了。
无处不在的押韵, 反复强调的音节,如副歌一样的循环……
也难怪这里只配了一段类似“鼓点”的电子乐,因为对白本身的音乐性已经足够听了。
比如这段:
- It's not gonna say hello.
- It absolutely is gonna say hello.
- It's nobody's fault. It's a system error.
- You built the voice demo.
- The voice demo is flaky. I've been telling you.
每一句的最后一个词hello、error、demo、you,彼此押韵。
再看这段:
- It worked last night.
- It worked the night before that.
- It worked three hours ago.
- It's not working now.
几句话,连续以It worked起始,构成音节的重复与递进。
还有这个:
- Fix it.
- I can’t.
- Who's the person who can?
- I'm the person who can, and I can’t.
以can这个有力的开口音为核心,形成极富节奏感的对话。
等等。
无需更多举例。
索金连珠炮式的对白,哪怕是最日常的段落,也能让人听得肾上腺素飙升。
如何做到?
不难。
每写完一段对白,他都会亲自表演,逐词调整。
可以说:索金的剧本真正做到了形式与内容的极致融合。
电影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电影人们不断突破着技术上的局限,将电影带领到从前不敢想象的层面。
但也有些人,始终在钻研更传统的技艺。
比如:如何讲好一个故事。
毫无疑问,艾伦·索金是这个时代最会讲故事的人。
如果你还不认识他,那么从今天开始,请记住他的名字。
- END -
原标题:《都来认识下这位好莱坞最牛编剧》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