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黄昏细雨: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原创 诗书画 东方卫视诗书画
入秋后的雨,伴随着西风洒在林间、屋头,清澈空灵,落下无尽的诗意。
自古以来,中国的文人们似乎都对“秋雨”有着特别的感情,它是李商隐笔下“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的多情,是杜甫笔下“雨中百草秋烂死,阶下决明颜色鲜”的凄清。
秋雨遇上落日熔金的黄昏,又是一番别样的滋味,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宋代词人李清照在黄昏细雨里的脉脉情思。
声声慢
(宋)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
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阕《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后的作品。词的上片,词人写出了自己凄凉的心境。开篇十四个字的叠词连用,使情感层层深入。
“寻寻觅觅”,是李清照若有所失的茫然和不安,她面对未来孤苦的生活,似乎是在急于找到些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寂寥,却一无所获,现实带给她的只有烦恼。
“冷冷清清”,是晚年她孤苦无依的凄凉,最终也没有找到摆脱愁苦的办法。
“凄凄惨惨戚戚”,把她内心的悲凉表达得淋漓尽致,如泣如诉,余味无穷。
紧接着词人说,此时的天气急剧变幻,冷暖不定,心绪也随之难以平静。
本想借酒消愁,抵挡急风的侵袭,来逃避现实的不堪,获取短暂的宁静。
可是当面对瑟瑟秋风时,“三杯两盏淡酒”又抵挡得住什么呢?抬头看到南飞的大雁掠过,也觉得像是旧日景象,增添了几分思乡的惆怅。
词的下片,从眼前的景色着笔。词人看到园中的菊花开始凋零,落瓣纷纷,这样萧瑟的景象,自然是没有人来欣赏的。她对花自怜,联想到自己此时孤苦飘零的境遇,不由得悲从中来。
孤独使时间变得漫长,词人对着阴沉的天,开始思索自己怎么熬到天黑。只好百无聊赖地听窗外雨打梧桐,到了黄昏时分,雨还淅淅沥沥地下着。这样的情景,一个“愁”字怎么概括得了呢?
晚年的李清照,在赵明诚留下的回忆和金石字画里,追思“买得一枝春欲放”的新婚燕尔,回忆“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两情缱绻,最终万千情思都付于日暮黄昏、梧桐细雨的景色里。
同样是秋日黄昏的景色,年轻时的李清照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心境。“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字字句句都是对丈夫的嗔怪。
画家陈洪绶有一幅《眷秋图》,描绘了一位赏秋的女子,举手投足间透露着优雅从容,像极了年轻时的李清照。
▲《眷秋图》明末清初 陈洪绶纸本设色 137cm×51cm
《东方画谱·明代人物篇眷秋图 斗草图》
画面背景的湖石嶙峋,近景的梧桐树高耸,梧桐叶老,杂草萎黄,再配上菊花和红叶,点明了秋景这一主题。
画中的人物,集中在画卷的左下方,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中间梳着高髻、衣着雍容华贵的女子了。画家对她的形象刻画最为生动,从手中的菊花到华美的衣饰,无不细致入微。她左手拈着一枝菊花,时不时嗅闻把玩,准备往庭院走去,或许是急于将秋日的景色定格在纸卷上。庭院中的石案上,早就已经准备好了纸墨,只等女主人提笔作画,吟诗题句了。女子的身后,有一位仕女举着障扇,扇面上以石青为底色,描绘出一枝怒放的寒梅,十分显眼。她身前的仕女,手中则捧着食盘,盘中有瓷瓶、莲藕和折枝果蔬等。陈洪绶笔下的人物造型各异,脸庞丰润,神态祥和生动,衣纹线条细劲圆润,呈现出一种古朴雅致的美感。透过画作,我们仿佛能看到在遍地黄花、梧桐叶落的季节里,李清照把酒黄昏,吟诵着“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是她情感、生活历程的真实记录,也是时代变迁的佐证。
当秋雨细密地洒落在梧桐叶上,也在憔悴文人的心底荡起涟漪,承载了人们百转千回的心事。
原标题:《黄昏细雨: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