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匠人匠心 | 李菊芳:妙手捏出微世界
原创 李学立 中国摄影出版社 收录于话题#中国匠人9个
面塑,俗称面花、礼馍、花糕。捏面人,即以面粉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出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深受群众喜爱。相传早在尧舜时代,黄河三年一决口,百年一改道,天灾人祸不断。人们为了祈求风调雨顺,先是捕杀猎物,后用面捏成猪羊,代替活的动物供奉神灵,并在其上刷上各种面色,称之为“花供”,并逐渐形成习俗,逢年过节、婚丧嫁娶以及其他喜庆时日,都要用面捏制一些鸡、鸭、鱼等以示庆祝。随着时间推移,花供逐渐脱离民俗功用,成为一种集观赏和把玩于一体的民间工艺品,是自然崇拜、宗教思想、心理意识、造型语言的综合凝聚物,也成了学者研究历史、民俗、雕塑、美学不可忽视的实物资料。
2009 年,长年在洛阳生活的李金城被评定为国家级代表性面塑传承人,其女儿李菊芳在父亲指点下苦心学艺,也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点。2012 年李金城去世后,李菊芳承继了父业,2017 年她被评定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口述 | 李菊芳
采访、整理 | 李学立
三分指点七分悟、妙手捏出微世界
李菊芳跟父亲李金城学习手艺。我出生在山东菏泽李堂村,1981 年7 月初中毕业后,随母亲来洛阳看望父亲(李金城)。我是家里人老几辈中唯一的女孩子,很受父亲宠爱,只是过去捏面人都太苦了,父亲怕我学捏面人以后受苦。但我决心已下,便开始偷师学艺。跟着父亲学习3 个月后,我基本学会了20 多个人物的捏法,也得到了父亲的认可,我给父亲打下手的速度快了不少。
面塑匠使用的主要工具。配料和面
要学捏面人,和面是第一步,要保证面塑不干裂、不霉变是关键。可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经过几代人的反复摸索,我父亲才真正找到了白面(小麦面)与江米(糯米)面的比例,蜂蜜、甘油、防腐剂的多少以及色彩调和的诀窍,保证了捏出来的面人不霉、不裂、不变形、不褪色,能长久保存,大大拓展了面塑艺术的形式语言和市场价值。白面和江米面基本按4 : 1 的比例,加入相当于白面1/5 量的蜂蜜、1/5 量的甘油和食品防腐剂(山梨酸钾),再加入适量的水,揉成像蒸馒头一样软硬的面块才行。各种原料的比例要掌握好,还要根据季节的不同而调整。白面多了硬,捏的面人容易开裂;江米面多了,太筋道不容易捏制。加蜂蜜和甘油是为了增加面的黏和度、软和度、韧性和保湿度。
人物面塑最关键的是面部表情和动作的构思。蒸面上色
把揉好的面团放置半个小时进行醒面,再放入笼中蒸40 分钟(煮、烫的面团也行,但不如蒸的好用)以上,取出后趁热反复揉搓,直到面中没有疙瘩、有气泡、表皮光亮后,再装入塑料袋中醒面一周以上。面放得越久越细腻。用时把面分成7 份,分别加入白、红、粉、黄、绿、蓝、黑7 种颜色(如果做贡品或要吃的话也可选用蔬菜汁、水果汁,也不再长时间醒面),揉搓均匀后装入塑料袋。可以用这7 种基础色调配出近100 种颜色,如用粉、蓝色可调成紫色,黄、红色可调成橘色等,随心所欲,十分方便。
捏头上杆
刚开始的时候,父亲让我比照他的作品学着捏。他平时不爱说话,我捏得好了,他也很少夸奖。捏不好时,父亲拿过去,三两下就矫正好了,有时也简单地指点一下。原来毛糙的面人,经他一摸,一下子亮丽了许多。好像一个人,原来穿的是背心、短裤、拖鞋,经过他的加工,变成了西装革履,皮鞋锃亮,捏出来的形象一下子有了灵性。不管是捏人物还是捏动物,都有一些固定的手法。记住了手法和制作的过程之后,还需要不断地练习才能提高技艺。但主要是靠自己观察、靠悟性、靠实际操作。悟性与文化程度相关,这东西,说也说不好,教也没法教。捏面人除了要有基本功,还要有灵魂。这是一个创造生命的过程,把情感糅入其中,也就赋予了面人灵魂。
人物形象不同,衣服也不一样。这是个精细活儿,需要十分投入。人物面塑最关键的是对面部表情和动作的构思,要将静止的人物捏出动感。由于面塑体积小,易风干,手中的刀要准确,手法要麻利快捷。无论浓郁的眉眼、夸张的口型,还是千变万化的姿态,都要力求色彩绚丽、神形兼备。常用的工具有开脸刀、开眼刀(用透明有机玻璃磨成的类似刀片的工具)、剪刀、细篦子等。常用的手法有捏、搓、揉、掀、点、切、刻、划等。人物面塑要先捏出头部,然后插在一根竹杆上(古代的武将多穿战袍、盔甲,女仕多穿裙子、披风,在面塑上衣装多与身体捏为一体),竹杆的长度要比整个面人的高度长12—15 厘米,还要紧紧地缠上一层报纸,便于后期手握或插在工作台上操作,也便于最后抽出竹杆。
李菊芳捏制的新郎、新娘。穿衣戴帽
面塑同雕塑正好相反,面塑是做加法,雕塑是做减法。面塑修改起来方便,多了拿下,少了补上;雕塑如果多削掉了一些,就没法加了。所以头部捏好后,要根据适当的比例,先捏出身驱,再一层层从里到外贴上内衣、外衣、披风等。人物形象不同,衣服也不一样。如王昭君远嫁西北大漠,就得穿上镶有貂皮毛领的外套,戴上风帽。而生活在南方的西施,穿上裙子,系一条纱巾就行了。
配装道具
捏古代人物,除了研究原著,还要注意收集各种资源,当所有信息都经过大脑过滤一遍后,才正式动手捏面人。人物捏好后配装道具也很关键,不能张冠李戴,不能出差错。如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的古代四大美女,西施要挽纱篮,昭君要抱琵琶,貂蝉要握香烛,贵妃要拿酒杯;再比如捏关公夜读《春秋》,关公居中要捧书,关平站右要奉印,周仓立左要拿着青龙偃月刀。道具不仅不能出错,还要捏得十分逼真才行。
2017 年10 月18 日,拍摄于河南省洛阳市涧西区李菊芳工作室,图为她捏制的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修饰干燥
面塑全部捏好后,用手握着小竹杆的下端再左右前后仔细端详,对不完美的地方进行修饰。然后插在工作台上,放在通风阴凉处自然干燥。干透变硬后,把小竹杆从下面抽出来,再用相同颜色的面团把竹杆孔堵好,一件面塑才算做好了。
屈指算来,我捏面人已有37 个年头了。近年来,随着我国非遗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社会和大众非遗保护意识不断加强,我也把主要精力放在了面塑艺术的普及和推广上。我一直认为,面塑在培养孩子能力方面是有特殊意义的,把头脑中的想象转化为具体的形象,或者是把平面形象转化为立体形象,特别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对学习其他学科很有帮助。我有两点想法:一是让面塑作品有更多的艺术含量,把它上升为艺术品,不能仅仅停留在小孩子玩具的层面上。二是让面塑走进学校,在传承方面做到一定的规模。面人光是捏出来卖给小孩子,这只是一种商品交易,只有在学校里,通过兴趣小组活动,我讲我教,孩子跟着捏,这才是学习和传承。
2017 年9 月,我被河南省文化厅评定为“面塑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我想,面塑艺术也是中国文化自信的一部分,我们这代人有责任把这一历史悠久的民间手工艺传承下去,还要让面塑艺术随着“一带一路”走向世界,决不能因为时代的变迁而让它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
李菊芳和儿子石真在2017 年洛阳首届非遗博览会上展示面塑技艺。原标题:《匠人匠心 | 李菊芳:妙手捏出微世界》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