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信用债市场对外开放迎来“破冰点”:彭博推出中国信用债指数

澎湃新闻记者 蒋梦莹
2020-11-06 18:10
来源:澎湃新闻
金改实验室 >
字号

11月5日,彭博宣布推出彭博巴克莱中国高流动性信用债(Liquid China Credit, LCC)指数,追踪中国银行间信用债市场中以人民币计价的具有较高流动性、可交易的债券。

据澎湃新闻了解,LCC指数的编制基于与彭博巴克莱中国综合指数的相同规则,同时采用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下称交易中心)的债券成交金额和全球三大评级机构的发行人评级确定可被纳入的债券。具体而言,被纳入的债券应满足:过去三个月内至少10%的交易日中发生过交易,且总成交金额超过2.5亿元人民币(含)的条件;全球三大评级机构中至少一家给予发行人的评级达到投资级;非次级债;纳入时距到期日超过1年。

此外,被纳入的债券将保留在指数中直至到期,且发行人权重上限为10%。LCC指数再平衡的频率为每月一次,新增符合条件的债券的频率为每季度一次。

中国信用债市场的“破冰点”

彭博亚太区总裁李冰在当日的媒体发布会中表示,LCC指数推出的意义是非常深远的,也是彭博继续推动中国金融市场开放的代表。下一个阶段不容置疑的就是向信用债市场推进,彭博新指数的发行可以作为一个破冰点,引起全球市场对中国信用债的关注的参与,将信用债市场的开放不断地向前推动。 

彭博亚太区指数主管庄戟介绍,LCC指数是一个独立指数,总共纳入了48家发行主体的125只债券,平均久期不到2年,远远低于国债和政策性银行债券指数中债券的平均5.5年久期;同时平均收益率为3.4%,具有相当的吸引力和可比性。它将帮助投资者更好地了解中国信用债市场的结构和发展,并为人民币债券进一步纳入彭博巴克莱全球综合指数做好铺垫。目前,中国信用债尚不符合被纳入全球综合指数的条件。

庄戟进一步表示,具体的做法就是先从中国综合指数中选取其中的信用债,即去除国债和3家政策性银行债券外的债券,信用债部分约占中国综合指数的40%,其中约20%是地方政府债券,10%是机构债券,10%为公司债券。中国综合指数中的信用债部分包含了323个发行主体,其中有59家为投资级发行主体,其债券市值比重约占22.6%。其中约77%的中国信用债未被评级。再应用两个主要标准,包括国际评级机构的发行主体评级和代表流动性的交易数据,来确定哪些债券符合LCC中国高流动性信用债指数的纳入条件。

易方达基金副总裁、固定收益投资总监胡剑关注到,一些境外的大型资产管理公司,都在建立自己的研究中国信用债的团队。过去有一些是在中国香港和新加坡,现在随着国内市场的不断开放逐步地在向国内市场转移。这些大型资产管理公司目前都在储备专门针对中国市场的研究力量。此外,还有一些并不是专注于资产管理的机构投资者也想要进入到中国市场,他们要做的准备工作可能要更多一些。从这个意义上说,彭博这次推出LCC指数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这次的新指数具有一定的破冰意义,这个行为本身具有很强的历史意义和信号作用,能成为让海外投资人到中国来投资的推动力。

胡剑相信,全球其他的主要指数提供商也会跟随着彭博,开始关注到国内的信用债市场。中国目前的信用债市场仍处于一个发展过程当中。彭博推出LCC指数很大的一个考虑,就是考虑到中国债券市场,尤其是信用债市场的流动性的问题。流动性整体改善以后,相信会有更多的信用债指数推出。未来中国的信用债市场也会迎来相当大一部分市场份额吸引到海外投资人的长线资金。

中国评级市场还需要量的积累

今年10月,标普信用评级(中国)有限公司宣布已在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完成从事证券评级业务的备案,成为首家完成此备案登记的外商独资评级机构。

庄戟表示,近年来投资级的人民币信用债规模一直在稳步增长。通过中国综合指数中的投资级信用债部分来看,其规模在过去两年里增长了大约30%。全球投资者对进入中国信用债市场的兴趣日益浓厚,自去年4月以来,境外投资者所持有的中国信用债规模增加了约50%。但投资者想要投资中国信用债还面临很多挑战,包括全球评级机构对境内发行人的覆盖程度还比较低,信用债的流动性问题等(大部分流动性不如国债或政策性银行债好)。

庄戟介绍,为了帮助全球投资者更好地了解和评估中国的信用债市场,彭博推出了中国高流动性信用债(LCC)指数,也是全球同类型指数中的第一个。指数编制中采用了CFETS的官方交易数据和国际评级机构的评级,由具有较高流动性且发行主体评级达到全球三大评级机构中至少一家给予的投资级的人民币计价的信用债组成。

就评级机构而言,庄戟表示,在中国,本土评级机构给出的评级相对偏高。超过70%的发行人被评为AA级或以上,而来自全球投资者的一致反馈都认为,需要采用国际主要评级机构的标准。考虑到这一点,彭博编制LCC指数时采用了国际评级机构标准,只有达到BAA3或者更好的投资级的发行主体的债券才可以被纳入进来。为了使指数可以交易和复制,流动性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虑。最后选择使用CFETS官方的成交金额数据作为依据衡量流动性,是彭博第一次使用债券成交数据作为过滤债券的条件之一。

李冰分析称,过去12个月里中国市场也在不断发展,包括国际评级机构开始在中国本地开展评级工作,得到了境内外机构的普遍关注,不过还需要量的积累。

“2家、3家、5家乃至10家国际评级机构进入的中国境内市场,并不能体现出市场自身的评级机制,所以量的积累还需要时间。”李冰称。

胡剑亦直言,在中国市场上无论是信用风险的管理,还是债券收益率的定价,对外部评级机构的依赖还是非常的不足的。中国从2018年开始放开国际评级公司进入。现在要完全覆盖中国的整个信用市场的发行者,还需要一定的时间。胡剑预计,待国际评级公司逐步覆盖中国信用债市场的发行人评级,至少还需要5年左右的时间。

完善中国信用债市场基础设施至少还需3年

胡剑指出,中国债券市场还缺乏整体的统一性,以及信息披露的一致性,使得投资者在选择市场过程当中也面临一定的困难。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当前债券市场上从发行人到投资者之间的良性的沟通与互动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这个可能是信用债市场的一个相对较大的缺失。从目前来看,绝大部分的信用债的发行人与投资者之间,乃至债券的债委会之间的交流都是比较少的。 

在胡剑看来,国内债券市场的信用债,在基础设施完善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海外的投资人想要比较明确地了解到中国的债券市场和发行人,但又不像在股票市场那样可以通过调研与业绩发布会等方式了解到。基于这些基础设施还不是那么完善,国际投资者的需求也还没有明显体现出来。 

胡剑重申,中国信用债市场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且不管是中国要向国际对标,还是海外的投资人要逐步理解中国市场,未来都是一个相向而行的过程,可能需要比较长的时间,不会像利率债市场这么进入起来这么顺畅。

不过胡剑也表示目前有很多积极的趋势,整个政策的变化是非常快、非常巨大的。首先,债券市场开始统一监管,信息披露等方面逐步要求要统一。一些跨市场的、以前比较分裂的市场,在向同一个市场融合的行为也在逐步破冰,比如跨市场的交易,包括未来有可能出现的这种跨市场的ETF等等,这些都是在中国债券市场历史上很难解决的问题,在最近这段时间都看到了一些破局的信号;其次,在加快对外开放的背景下,实际上倒逼了债券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了债市改革的步伐。 

所以综合以上多个因素,胡剑预计,信用债市场的基础设施发展到较为完善还需要三年以上的时间,即能达到与国际接轨的层级清晰的市场架构至少还需要三年以上。 

    责任编辑:郑景昕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