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他的一小步,是人类的一大步
原创 叶克飞 欧洲价值 收录于话题#书评30个
登月绝非易事,第一次登月更是纯粹的冒险与探索。即使美国是那个时代航天技术最强大的国家,但也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即使阿姆斯特朗等人登上太空舱之前,NASA仍在抢修故障。
撰文〡叶克飞
《登月第一人电影海报》《登月第一人》是尼尔·阿姆斯特朗授权的传记,还有一部同名改编电影。
1969年7月20日,阿波罗11号在月球登陆,阿姆斯特朗从“鹰”号登月舱走出,小心翼翼地将左脚踏上月球表面。这一场景创造了世界收视纪录,有6亿人观看了现场直播。阿姆斯特朗迈出的“一小步”,也是人类的“一大步”,登月第一人就此成为传奇。
在这本书中,航天史学家詹姆斯·汉森根据众多独家一手私密资料,记录了阿姆斯特朗复杂而传奇的一生。他从阿姆斯特朗的家族史开始,直至童年、初恋、婚姻生活、丧女之痛、飞行生涯、登月全过程以及成名后的私生活。书中的阿姆斯特朗并非只是登月第一人和飞行员阿姆斯特朗,也是一位丈夫和一位父亲。
詹姆斯·汉森是美国宇航局前历史学家,科学与技术史专家,奥本大学荣誉历史学教授,曾两次被提名普利策奖历史类著作奖。
翻译这种专业史史家的作品,难度其实非常之大。尤其是在这本书中,作者采用了大量科技专业内容,翻译难度极大。有网友曾经提出书中有不少翻译错误,但对于译者来说,跨专业翻译确实不易。
与其苛求翻译的无瑕疵,倒不如享受阅读并感激文明时代。人类自古以来就对月亮倾注无数想象,嫦娥奔月之类的传说,本质上也是人类的登月梦想。而在上世纪60年代,登月不仅仅是梦想,也象征着人类科技的最高水平。抛开冷战之争,仅从纯粹的科技角度来看,登月无疑是人类历史上的光辉一刻。
那么,为什么是阿姆斯特朗?詹姆斯·汉森盛赞阿姆斯特朗拥有“敬业、乐于奉献、独立、渴求知识、自信、吃苦耐劳、果断、诚实、创新、忠诚、乐观、自尊、尊重他人、正直、自立、谨慎、明断”等品质,但这并不足以成为充分条件。
书名:《登月第一人》作者:詹姆斯·汉森
译者:陈巧蓉
出版社:浦睿文化/湖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5月
定价:78元
《登月第一人》的记录,讲述的是一个人在大时代里的人生际遇。
阿姆斯特朗从小聪慧,一直是学霸,8岁已经跳级四年级,同时沉默寡言,有着与年龄不符的冷静和自制。在中学时代,他从未考过低分。
15岁那年,阿姆斯特朗已经开始攒钱报读飞行课。17岁时,他已经有过两次州际自驾飞行经历,第一次是租用一架艾龙卡的飞机飞往辛辛那提的伦肯机场,全程往返约350千米,这是他参加海军奖学金资格考试的航程;第二次是他飞行约480千米至印第安纳州的西拉法叶去预报名普渡大学的课程。换言之,他考取飞行执照甚至比领驾照更早。
18岁时,阿姆斯特朗听说了美国海军航空学院4年奖学金项目,该奖学金项目被称为“霍洛威计划”,要求学生完成七年学业:在美国海军认可的任意一所学校学习两年,再服三年兵役,之后继续完成后两年大学学业。阿姆斯特朗选择了这一项目,并加入海军,加入第51战斗机中队,即大名鼎鼎的VF-51猎鹰中队,有过数次死里逃生的经历。多年后,他也曾感怀自己的幸运。因为,一旦他未能在某次事故中逃脱,登上月球的就会是他人,人类历史也会因此改变。而在汉森看来,阿姆斯特朗的海军飞行员经历,是成为登月第一人的必要一步,除了飞行经验,还有意志和胆量的磨练。
1962年,阿姆斯特朗参与了NASA接受新宇航员的申请。尽管报名时间超过了最后期限,但因为遴选小组对他的熟悉和了解,还有他在爱德华兹训练营的出色表现,得到了普遍认可。遴选小组有专家甚至直言,阿姆斯特朗一定会成为最优秀的宇航员。
《登月第一人》电影剧照对于阿姆斯特朗成为最终的“登月第一人”,传奇故事背后也不免质疑与争议。人们最常提起的问题就是:当时太空舱里有两位宇航员,NASA为何选择阿姆斯特朗第一个走出,而非巴兹·奥尔德林?
谁都知道,登月第一人注定留名于历史,成为真正传奇,而另一位宇航员只会被人们遗忘。
而且,奥尔德林一直被视作登月第一人的“首发人选”。他自己也曾说:“在简短的航天史中,都是飞行指令长在飞船中指挥,他的搭档负责出舱走动。所以,我原以为我会先登月”。而且,当时媒体也发表了“奥尔德林将成为第一个登月者”的文章。
但后来,奥尔德林意外得知阿姆斯特朗被确定为登月第一人,对此十分不解,并为此向身边的人大发牢骚。有人回忆:“奥尔德林快为谁将成为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而疯狂了。有一天,他像一只愤怒的鹳鸟一样扑扇着翅膀来到我在载人航天中心的办公室,拿着各种图表和统计数据,争辩着他认为显而易见的事情——作为一个登月舱驾驶员,他才应该是阿波罗11号上第一个从舷梯上下来的人,而不是尼尔·阿姆斯特朗。我和尼尔共用一间办公室,巴兹来办公室时,尼尔正在训练。我觉得巴兹的论点既无礼又可笑。自从他知道阿波罗11号将进行首次登月尝试后,他就一直想借此留名青史,但每次都遭到其他宇航员愤怒的目光和低声的辱骂。我真搞不懂,尼尔怎么能忍受这么长时间的胡言乱语后才告诉巴兹别再出丑了。”
相比之下,阿姆斯特朗的埋头苦干,更容易让人产生好感。有人认为,“阿姆斯特朗是独一无二的,他沉着冷静、寡言且绝对自信。他不会自大,并且从未产生那种自大的想法——‘啊!我要成为第一个登月的人!’——尼尔从来不会这么想。尼尔最多也只可能说,他想成为第一个月球上的试飞员或第一个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奥尔德林迫切想要得到这份荣誉,他的心思人尽皆知。而尼尔却什么都没有说。他并不想把自己推到聚光灯下,这不是他的做事风格。因此,这样一个沉默寡言、言辞温和且英勇无畏的尼尔是我们唯一的选择。”
登月绝非易事,第一次登月更是纯粹的冒险与探索。即使美国是那个时代航天技术最强大的国家,但也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即使阿姆斯特朗等人登上太空舱之前,NASA仍在抢修故障。
《登月第一人》电影剧照一旦任务失败,等待阿姆斯特朗等人的只有死亡。他们并不知道,总统办公室已经提前为他们拟好了悼词,一旦任务失败就在新闻发布会上使用。
当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先后踏上月球,取得标本并拍摄照片,回到登月舱准备重新起飞时,发现不小心折断了一个连接引擎的断路器开关,如果无法修复,登月舱将无法点火。在紧急时刻,奥尔德林用一支圆珠笔进行连接,化解了危机。
在整个登月过程中,类似的故障与失误频频出现,应变能力与命运,是仅有的两大武器。
也有人认为,人类登月是一场惊天骗局,美国并没有真正登上月球,所有照片甚至直播都是在地球上“演”出来的。但这样的质疑,无非是阴谋论。质疑者提出了无数个问题,比如为什么照片里看不到满天繁星,为什么插在月球表面的美国国旗能够飘扬等等。
阿姆斯特朗在书中解答了这些问题,所谓的照片不真实,只是电视技术和画面质量叠加的不真实。
抛开这些大时代的种种碰撞,书中令人关切的还有阿姆斯特朗的私生活。登月成功后的三十多年里,阿姆斯特朗大多数时间保持沉默,拒绝接受采访,极少公开露面。而在汉森的采访之前,阿姆斯特朗拒绝了无数传记请求。
值得一提的是,阿姆斯特朗与汉森起草了一份协议,阿姆斯特朗本人表示不会在传记中赚取任何收入,所有收入都会捐给母校,用于太空计划档案馆的运作经费。
阿姆斯特朗之所以在三十多年时间里一再拒绝传记的出版请求,也不爱露面,是因为他始终无法接受登月带来的名人效应。回到地球后,无论朋友还是同事,看待他的方式都出现了变化。很多人或者会陶醉于这样的仰视或尊敬,甚至变得张狂。很多人也会利用这样的名气,依靠出书、有偿采访和演讲赚取丰厚收入,但阿姆斯特朗却始终不能理解这种变化,也没有用名气换取什么。
回到地球后,阿姆斯特朗在NASA供职了一年多,随后返回家乡,担任大学教授。1979年,他买了一座农场,过上了农场主生活。他曾说过:“我不希望成为一个活生生的纪念品,那些日子已经过去很久了。”
他的家庭生活也呈现失败的一面,女儿卡伦两岁时因脑癌夭折,几个儿子的成长过程,他也极少能够陪伴,与第一任妻子共同生活38年后终告分手。之所以离婚,多少与阿姆斯特朗不善于表达的性格有关。
阿姆斯特朗的第二次婚姻,对方是卡罗尔。卡罗尔让他的人生大为改变,在那之前,当人们建议阿姆斯特朗出门旅行时,他总是说“连月球我都去过了,地球还有什么地方吸引我呢”,而在去世前几年,阿姆斯特朗与卡罗尔一起游历世界,直至南极洲。
2012年8月25日,阿姆斯特朗去世,享年82岁。
不管他是否愿意,一生都被登月两个字所概括。历史11年,耗资255亿美元的阿波罗计划,让人类航天史取得了划时代的成就。
有些人习惯阴谋论,也习惯动机论,在他们看来,登月无非是冷战竞赛之一,却忽视了人类的梦想,也忽视了每一次划时代成就背后的科学意义。没错,登月确实劳民伤财,美国民众从未停止对登月计划的抗议,美苏太空竞赛的野心也让一切变味,但这一切都不能抹杀梦想。
正是在登月计划中,众多太空技术逐渐转为民用,甚至深刻改变了人类生活,比如微波炉、冻干食品技术、无线真空吸尘器和功能用防火服等民用设备和技术,都是在登月计划中诞生。
或者说,人类的所有进步,都基于梦想。
图片均来自网络
原标题:《他的一小步,是人类的一大步》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