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国家的“国”字,繁体为啥是“國”,是怎么演化的呢?

2020-11-06 09:1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人与国的关系,有族群或文化血脉意义的,也有地理意义的,也有法理或政治意义的。汉字的“国”是怎么演化过来的呢?

10月22日出版的《文摘报》,在学林版摘登了《趣解汉字“国”》一文,带大家一解“国”字背后的有趣含义。

原载:《新民晚报》

日期:10.12

作者:沙水清

趣解汉字“国”

先来看与“国”同音的“郭”。

从字源上探究,“郭”原本就是指守卫城邑或城区的岗楼,后来借指城墙外围的那一片区域。

毛主席诗词:“背负青天朝下看,都是人间城郭。”

其中的“城郭”大体上指的就是人口集聚的生活区域,也就是人们世代居住的家园。

再来看“国”自身。

最初的字形显示为“或”,即从戈从郭(省略为“囗加一”,表示有围墙的城邑。注意,囗读作“围”,并非口),会意为以戈(武器、武力)守卫城郭、城邑。

“或,邦也。从囗从戈,以守一。一,地也。”

可见,“或”就是“国”的本字。

“国”的声符也正是因为“郭”的音义嵌入而产生的。

“囗”的加入,强化了国境线的概念。

随着城邦或诸侯地盘的扩大,逐步形成了更广阔的疆域概念,字形也相应地出现进一步演化。

“郭”已不再是一片城邑,而可能是由多个城邑构成并有明确边界的区域,也就是封建时代的封地或领地。

由此,“或”的区域内涵加上“土”字,构成了“域”;而作为邦国意义的“或”,另外加上围“囗”,表示有边界疆域的“國”。

秦以后,一个个小“国”被统一,从“或”走向了“國”,这个围字形的“囗”,无疑是大一统国家的象征。

至于简化后的“国”,恰恰说明国家已经摆脱单一的武力统治,要实行“王道之治”。

“王”加上“、”这个治理的指事符号,是不是表明了治理能力的与时俱进呢?

“国”的字形演变,其实也反映了国家概念的多重内涵和不断完善。

就中国而言,从远古的小国寡民到当今的泱泱大国,尤其是从积贫积弱、四分五裂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到建立新中国,其间经历了多少可歌可泣的历史风云和艰辛奋斗!

来源 / 阅读公社、文摘报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