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决战一百天决胜十三五 | 没有高学历,但不能没有高追求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2020年是大考之年、大战之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也是“十四五”谋篇布局关键之年。
中核华兴打造五支特色劳模创新工作室,充分发挥劳动模范在创新驱动、转型升级中的示范引领和骨干带头作用,潜心核电施工技术创新性研究,醉心于“从0到1”的突破,将天马行空的思路与现场生产施工的推广应用相结合,掀起了“决战一百天 决胜十三五”奋斗新高潮。
千磨万击还坚劲,创新焊接不怕实验难
童加森劳模创新工作室
从中国到巴基斯坦,从恰希玛到卡拉奇,核电“走出去”是一段漫长而艰苦的征程。2017年7月,卡拉奇核电施工现场骄阳似火,忙碌已久的童加森一转身,刚好看到技术队长宋其昌朝他走来,便一口气把几天来一直思考的想法说了出来。
“宋队,‘华龙一号’不锈钢水池焊接工程量这么大,得想办法应用效率更高的自动焊工艺呐。”宋其昌一听,情绪立刻激动起来:“这个想法好,马上成立攻关小组!就由你来牵头。”老童兴奋了:“这个没问题,就是不吃饭,也得把这个焊接参数找出来。”
但是不锈钢埋弧自动焊工艺调试并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调试工作一开始就遇到了难题——焊缝无法成型。一连几天没有一丝进展,其他工友看到他那一块块成型不良的试板,不断地摇头,配合调试的焊工也像泄了气的皮球。但倔强的老童很坚定:“现在刚开始,遇到困难是正常的,只要找对方法,一定能够找出满意的参数。”
童加森劳模创新工作室团队在研究
他大胆放弃了原有经验,经过二百多组实验,终于找到了一组较为合适的焊接参数。经过了一段工艺试验后,已基本掌握了不锈钢埋弧自动焊的工艺参数,但是他们又遇到了新的“拦路虎”。在射线检测时,偶尔会出现未熔合缺陷,秉持“创新工艺不怕试验难”的决心,老童再次投入试验,终于在反复的试验中找到了问题所在。不但成功解决导电咀与焊丝不匹配的问题,重新加工导电咀后再没出现过未熔合现象。
“我虽然没有高学历,但不能没有高追求。”老童说话音量不大但语气很坚定:“我和我的团队再难也不怕!”
童加森劳模创新工作室团队合影
“勇直言+敢纳谏”,想法变现事半功倍
莫小兵劳模创新工作室
传统的埋件固定,除了埋件自身的铆钉和墙体固定,还要通过焊接一根钢筋连接埋件和墙体钢筋以达到支撑效果。大家虽然觉得这种方法有点点麻烦,好像又有点点浪费人力物力,但因为几十年都是这样操作的,形成了固有思维模式。
2019年春天的长表岛,焊工吴本军在高处进行埋件固定——把锚筋焊到钢筋上,原先的方法是在原受力的基础上施加了相反作用的力以达到中和,但是这个着力点设置在了墙体的另一端,他看着手里的电焊工具和钢筋,开始思考,那是不是可以把力直接作用在表面这层呢,既不需要太长的钢筋,也不需要穿过密布的钢筋网,还不需要和垫块进行焊接,就像相框一样,支在表面就好。
经过质量和安全等多方面的评估,通过反复试验验证吴本军这一方法可行。采用这一方法施工的模板质量更有保障,更有效降低了成本,减少了埋件施工时间。
莫小兵创新工作室在现场
锚定目标不放松,测量水平再提升
单意志劳模创新工作室
在某核电工程现场,特点是模块化施工工序,尤其是核岛内部,无中心塔吊,也无中心测量塔架。现场无测量控制点可用,特别是在CV第二环、CA20等模块吊装后,内部结构成了独立空间,底板上到处凿毛,无法做上控制点,定位成了难题。
“不能因为问题难解决就不解决,难题不解决就永远是难题。”单意志和团队在施工现场往复奔走,寻找可用的测量控制点,找到的测量控制点不仅要能用,同时还要保证定位效率和精度。
他不厌其烦地与技术人员沟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他发现CV环、CA20模块都较高,将点位做于高点,在CV环上设计三个移动棱镜支架,不仅可以随CV环吊装重复使用,而且保证点位在高处的有利通视条件,同时在CV环内部壁板、及CA20上墙板做墙壁控制点。定位时,架设仪器采用后方交会法,不仅能够解决定位的难题,同时也能提高定位的效率,有力保障施工生产定位需求。
最终,工作室确定了通过CV模块上设立中间过渡点,保持与外部次级网点的联系,形成内外点位统一的解决方案,并在实际过程中不断总结,形成了技术操作规程。这样的技术采用后,扫描获取点位6223个,为施工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单意志创新工作室在现场试验
生活处处皆学问,举一反三钻创新
张明皋劳模创新工作室
张明皋在核电是出了名的“细节控”。“呯”一声,他推开办公室的门,手上拿了一个礼品盒:“都来看看!昨晚收拾东西,意外发现的。”几个同事立马围过去研究,只见盒子顶盖是半开合式的,盒子的侧面临近盖顶一侧能打开,其余三面都是闭合的。他笑着看向大家:“现场工人的铁制工具箱可以改进啦!”
原来,每次打开工具箱都必须掀开整个顶盖,既笨重又容易磨损。通过礼品盒的启发,团队对工具箱设计进行了优化,缩小顶部开口,在工具拿取方便的同时,实用又牢固。
张明皋劳模创新工作室在研讨
“哦,我知道了!”正盯着屏幕发呆的小严,突然用力站起来,边往门口走边大声喊道“我知道了!”只见她摇晃着门扇,用右手手指推下大大的镜片,仔细观察着门扇的合页。原来,作为创新工作室的骨干,她最近正在研究“折叠式悬挂架”这一课题,虽然电脑上已经基本画出了折叠式挂架的三维模型,但对悬挂架折叠部位的连接方式一直琢磨不透,在刚刚,她从门扇的合页处汲取灵感,找到了突破的方向。
张明皋劳模创新工作室团队合影
专注技术创新,打破思维桎梏
王建国劳模创新工作室
在某核电工程,SC结构现场安装背面不可达、焊接工程量大,程小华带领工作室骨干着手研究单面焊双面成形自动焊装备及工艺相关工作。在确定自动焊装备研发方向时,他提出要给焊机找一双“慧眼”,让焊工丰富的焊接经验变成焊机固化的程序,让自动焊机变成智能型的高技能焊接“人才”。
通过校企合作的模式,克服重重艰难险阻,用3年的时间成功研发出国内第一套适用于SC双层结构的激光智能跟踪自动焊设备和工艺,实现了根部打底自适应单面焊双面成形焊接、填充盖面自动排道焊接。该工艺不仅解决了SC结构现场施工,并在霞浦快堆项目成功推广应用,在该技术基础上研发了陶瓷衬垫单面焊双面成形激光跟踪自动焊焊接工艺,优化了华龙一号钢衬里底板模块化施工。
王建国创新工作室在进行技术研究
随着“打造钢结构管理部滨江基地智慧车间”的概念抛出,程小华的脑袋里就好像装进了一条条智能生产线,从构件精细化等离子下料坡口加工、构件尺寸检查到装配焊接等,生产线无时无刻的运转着。
在编制预埋件智能生产线技术方案时,面对“抓取机器人将钢筋放置到对应的孔位置时,若出现偏差钢筋会卡住,整条生产线就会停下来”的问题,他和团队查找国内外技术文献资料,没有放弃丝毫线索。
一天夜里,程小华脑子里生产线仍在不停运转,抓取机器人将钢筋放置到对应的孔位置,卡住、弹出、再放入、卡住、再弹出……不断卡住弹出的画面突然让他联想到弹簧。捕获到灵感,他从床上一跃而起,赶紧记录下来:“运用弹簧受压的反作用力将卡住的钢筋弹出……”也正是这个灵感,帮助解决了整个团队冥思苦想的问题。
王建国劳模创新工作室阶段性成果
来源:中核华兴
原标题:《决战一百天决胜十三五 | 没有高学历,但不能没有高追求》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