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风起云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原创 诗书画 东方卫视诗书画
秋风,是秋日里极富感情色彩的自然物象之一,也被人们称作“西风”或“金风”。
金风吹拂,层林尽染,银杏黄、枫叶红、松柏青,交织成自然界最绚丽的画卷,这是万物枯寂前最后的浓烈。
秋风飒飒,鸿雁南归的景象,也曾引得无数文人墨客触景生情,赋诗赞赏。
今天,我们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悲秋”名作《秋风辞》中,来感受一下飒爽的秋风。
秋风辞
(西汉)刘彻
秋风起兮白云飞,
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
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
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鼓鸣兮发棹歌。
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这首诗是汉武帝刘彻的《秋风辞》,据记载:刘彻曾去往河东,也就是现在的山西西南一带巡幸,祭祀传说中主宰着大地山川的后土女神。
当他横渡汾河时,在船上欢宴,回头遥望长安,被秋景触动,写下了这首诗。
读完诗句,想必很多人都会想到汉高祖刘邦的那句“大风起兮云飞扬”,相较于《大风歌》中壮怀激烈的豪情,《秋风辞》则气势稍显不足,但也表现出了帝王宴饮时的豪情。
诗一开篇,诗人从秋景着笔。寥寥数语,就把天地之间的秋日之景全部铺陈开:秋风吹过广袤的原野,吹得高处的白云都随之翻飞;地上的草木也逐渐枯黄,白云下有成排的大雁,振翅向南方飞去。
我们似乎能从“白云飞”“草木黄落”“雁南飞”这样的意象中,听到风的呼啸、落叶的簌簌和大雁的鸣叫,秋景的辽阔萧瑟被绘声绘色地呈现了出来。
紧接着的两句,诗人从“兰”“菊”起兴,说兰花和菊花都有着娟秀的身姿和诱人的芳香。他在观赏花木的过程中,引发了对佳人的怀念,开始感秋怀人。
这里两句和屈原的“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有异曲同工之处。
因此有学者认为,这里也是运用了“移情”的手法,实际上是在感慨人的青春易逝,如同兰菊一样,经不住秋风的摧残。当然,还有学者认为,这是诗人在歌颂后土女神,或是渴望得到贤才。
接下来的三句,生动地介绍了泛舟宴饮的场景。“楼船”,是指一种外观像楼的高大游船,在中国古代通常是作为战船使用的。
诗人就是乘坐着这种船,在河水深急的地方前行,击起了一道道的波浪。船上箫鼓齐鸣,酒到酣处,人们纵情高歌。
最后两句,诗人的情绪由宴饮放歌的欢乐,急转直下,感慨说:欢乐到极点的时候,悲伤的感情就会多起来,青春时光所剩无几,人在面对衰老时,都是无可奈何的。
人间万物在春秋代序中不断发生着变化,敏感的文人们难免会随之产生许多复杂的情感。
他们在草木摇落的秋日,追忆着年少的时光,抒发着老之将至的伤感,生发出“乐极生悲”“物极必反”的深刻哲学思考,这些复杂曲折的心事,都收束在了无尽的秋风里。
文人墨客在苍茫天地间,面对叠翠流金的秋日胜景,或把酒临风,或泛舟江上,留下了许多名篇。
秋景也成为了画家们丹青画卷上的常客,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元代画家盛懋的《秋舸清啸图》。
▲《秋舸清啸图》元 盛懋绢本设色 167.5cm×102.4cm
上海博物馆藏
水滨左侧的坡岸上,秋树挺立,枯枝和树叶交错相衬。最右边的这株,向江水的方向生长着,它的树根盘曲有力,像龙爪一样紧紧抓住地面。
画家用浓墨皴绘出树木的枝干,再加少许赭石,烘托出秋树的沧桑;树叶则用墨笔绘出,形状不一,浓淡不同,体现出秋叶层叠渐黄的特征。画卷右下角的山石,由于江水的侵蚀,早已布满了青苔,山石旁有几丛芦苇随风摇曳。近岸的江面上,一艘小船刚刚出发。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数那位在船头盘腿倚坐的高士了。他身穿长袍,衣襟宽松凌乱,双手撑在身后,身子随之向后仰。只见他面色酣酡,醉眼惺忪,似乎正在仰头高歌。他身前放置着酒坛,身后的船舱中横陈着乐器,想必是刚痛饮了一番,文士泛舟赏秋的情致跃然纸上。纵观全画,笔墨精致,设色典雅,景物布局疏密有致,画中明润的山水和高士傲然自得的形象相得益彰。我们不妨也试着远离喧嚣纷扰,在大美天地间领悟“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的豪迈;体会“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的缱绻。
原标题:《风起云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