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看不中用,会说不会做,山涛的儿子其实是个废柴
原创 手挥五弦 时拾史事
竹林七贤的儿子,据说都是杰出才俊。山涛是七贤的核心三人组之一,其子山简也得到了"疏通高素"的好评,在当时很被人看重。
山简字季伦,在兄弟中排行第五,但名气却最大。所谓疏通高素,大概是性格开朗通达,品格高洁纯素,都属于气质风度方面的特征,并不反映人物的才干。盛名之下的山简,恰恰就没什么能耐,中看不中用。在朝中作官还能将就,委以方面重任时就彻底现了底子。
不过当时就是这样,西晋代魏以来,祖尚虚浮的风气越来越浓,品评人物重气度不重能力,结果就是抬举出了一干虚有其表的名士,山简也不过是其中一个。
一山简这个人自视甚高,而且颇为自负。二十来岁时,山涛并没觉得山简有多了不起,山简便叹息道,快三十的人了,才华还没有被自己的父亲发现。这话看上去是自怨自艾,其实是对父亲不看重自己表示不满。
山涛长于识人,以眼光准确著称。王衍还是孩童时,山涛就曾预言此人今后可能要误天下苍生。王衍后来弱冠登朝,位高权重却清谈误国,对神州陆沉确实要承担责任。当然这一预言过于神准,让人觉得更像是后人附会出来的,但这样的传奇故事以山涛当主角,自然说明山涛的识鉴水平得到公认。何况知子莫若父,山简就算再内秀,在山涛身边生活了二十多年,也不至于没有被长于识人的父亲察觉到一点,只能说明山简确实资质平平。
不过山简在外面的名声倒是越来越大了,渐渐与嵇绍、杨准、刘谟等人齐名,不知道山简是通过什么方式得来的。山简没有隐居打造人设,也没有玩什么标新立异的行为艺术吸粉,恐怕多半是大家看在山涛的面子上恭维吹捧而已。毕竟山涛官至三公,又长期负责人事工作,说点好话又不费钱,何乐不为?有了不错的名声,再凭借山涛的职务之便,山简出仕做官自然不在话下。期间多次在地方刺史和尚书省诸曹尚书之间反复切换,地方任职要不就是没去,要不就是时间很短,不知是什么意图。如此频繁的来回折腾,恐怕情况都没来得及熟悉就换位子了,自然没什么政绩。
永嘉初年,山简刚刚出任雍州刺史、镇西将军,旋即又回朝任职。这次没有在尚书的位置上原地踏步,升为了尚书左仆射,兼领吏部事务。这正是山涛长期工作的岗位,山简也算是子承父业,不过成绩远远不及山涛。唐人编辑《晋书》,在山简传记中记载了一篇建议群臣应该推举贤才的疏奏,把一件平常的事情作为山简的成绩,有点硬凑的意思。
平庸无奇,山简在朝中任职经历大体如此。
二
永嘉三年(309年),山简接替去世的高密王司马略,出任征南将军,都督荆、湘、交、广四州诸军事,出镇襄阳,不久又增加都督宁、益二州。与之前的地方任职相比,这次的分量明显不同,掌握六州军权,不折不扣地委以重任。两年前位高权重的王衍为了自保,定下狡兔三窟的计策,安排弟弟王澄到地方任职,也不过是荆州刺史、都督。
这次山简似乎是安心任职,不再谋求回朝了。以小人之心来揣测,大概是此时北方已经进入乱局,留在朝中也不大安全,不如到远离危险地带的后方为好。
襄阳所在的荆州地处南方,不受北方异族势力的直接威胁,成为当时各地流民躲避战乱的乐土。山简前任的前任刘弘施政宽宏,给流民田土耕种并在其中选拔人才予以任用,保持了稳定局面。山简的前任司马略任职时,一度出现寇盗难禁的情况,又是刘弘的儿子刘璠被起用为顺阳内史,江汉一带的民众这才安心。山简不知是幸运还是特意挑选的,反正在其接手时,荆襄一带基础比较好,相对太平无事。
然而山简到襄阳后,完全不理政务,整天饮酒游玩,每次都烂醉。当时襄阳百姓就有歌谣:"山公时一醉,径造高阳池。日暮倒载归,酩酊无所知。复能乘骏马,倒著白接篱。举手问葛强,何如并州儿?" 也许是敢怒不敢言,只好编歌谣表达不满情绪。靠着这样荒唐的作为,山简居然还在襄阳留下了名头,后人诗词屡屡提及山公醉酒的典故,以为旷达之举。
纯粹不管事也就算了,偏偏山简不该干的又乱干。你说他没心没肺吧,又还会耍点小心机。刘弘的儿子刘璠很得民心,山简担心大家拥戴刘璠,对自己的地位造成威胁,一番运作将刘璠征召入朝担任越骑校尉。进入荆州的流民本来就是归附于刘弘父子的怀柔政策,如今刘弘死,刘璠走,自然感到不安,于是民心思变。三
对于流民群体暗流涌动的情况,山简或许是无知无觉,或许是知道但不当回事。永嘉四年(310年)朝廷下令,要求荆州方面遣返流落到南阳郡的雍州流民,山简想也不想,和南中郎将杜蕤各派一军,押送流民并严令限期出发。当时关中一带经过战乱已经残破,流民当然不愿意,何况回到战乱地区,多半也逃不过为奴为兵的下场,性命贱如蝼蚁。面对山简的高压态势,左右是一死,只得放手一搏。于是京兆人王如率领流民发难,连夜向押送的两支军队发起攻击,并且将其击破。
征南将军派出的正规军,居然被一帮仓促聚集的流民队伍打败,可见山简有多无能。一见山简不过是只纸老虎,于是其他流民队伍纷纷响应,冯翊人严嶷、京兆人侯脱分别聚众攻城,兵力很快就达到四、五万之多。于是王如自称大将军、领司雍二州州牧。既然西晋不容,索性向匈奴汉国称藩。山简这几下操作,一年内就把好好的荆州给整成了烂摊子。其实在刘弘的治下,流民本来是很安分的,而且还非常感念刘弘的恩义。刘璠被山简赶走仓促离开后,带人一路将刘璠的家属护送到京城洛阳的,正是后来率众起事响应王如的侯脱。这样忠诚度比较高的流民首领,却被山简硬生生地逼成了叛军,刘弘的棺材板都要盖不住了。
然而时期没有最糟,只有更糟。京城洛阳在匈奴汉国的侵扰之下,进入了饥困状态,朝廷下诏各地入援京师。山简应诏派都护王万率军向洛阳进发,在半路又被王如打败。一败再败就不说了,还被王如逼得龟缩在襄阳出不来。
自己大掉链子,还间接把荆州刺史王澄也给坑了一把。当时王澄也率军入援京师,前锋部队向北进至宜城时,派使者去联络山简,被严嶷部众擒获。严嶷安排人假装从襄阳来,问他襄阳是否已经攻下。那人回答昨天早上就已破城,并且已经俘虏了山简。这场戏当然是装作没有防备,故意让王澄的使者听到,又放松了看守。使者逃回后报告这一假情报,王澄信以为真,就此撤退。轻而易举就被骗倒,王澄固然是又怂又笨,可是但凡山简之前的表现稍微给力一点,这个假情报也不至于那么容易让人相信。
襄阳地处冲要,一直是兵家必争之地。地形上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本来就易守难攻,加上城池坚固,有"铁打的襄阳"之称。但是山简居然连襄阳也守不住,在王如的部下严嶷的逼迫下,干脆放弃襄阳移镇夏口。无能也就罢了,这样不负责任地逃跑,连赖以留名的那点风度也丢光了。晋书说山简在夏口招纳流亡,江、汉之间的流民纷纷前来归附,这一说法很令人怀疑。山简在襄阳,本就不受拥护,被赶到夏口如同丧家犬一样,更加没有感召力。从流民的角度看,豁出去造反把山简赶走,然后又跑到夏口来投奔山简,脑子有病吗?
襄阳好风日,可惜与山翁!永嘉六年(312年)山简死于征南将军任上,朝廷追赠征南大将军,仪同三司。这样一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废物,不处分就算了,居然还给予了嘉奖,也是让人无语了。
四
山简把事情办得一塌糊涂,说得却比唱得还好听。在夏口苟且偷生时,多次发表慷慨正义言语,乍听之下还很让人佩服其厚道重义,忧国忧民。然而细思起来,却发现不过都是拾人牙慧,装腔作势而已。
永嘉五年(311年)洛阳被攻破,晋怀帝被俘,司空荀藩建行台承制推安东将军琅琊王司马睿为盟主。江州刺史华轶不服从司马睿命令,最终被武力解决。当时山简在夏口,有人劝山简参与讨伐。山简却说:我和华轶是旧日好友,对他的遭遇很是伤感,怎么可以通过讨伐他来求功?
类似的话名将周访早就说过,那还是永嘉元年。当时安东将军琅琊王司马睿刚刚南镇建邺经营江南,不过当时只是都督扬州军事,华轶作为江州刺史并不买账。何况怀帝还在,华轶声称自己只认皇帝诏书,道理上也说得过去。因此司马睿命令周访率军驻扎彭泽防备华轶,周访却认为这是华轶心忧天下的大义,最终决定屯兵寻阳,不主动激发冲突。
然而此一时彼一时,司马睿承制后,对各州的统领权名正言顺了,华轶还死硬到底,就有点不顾大局了。所以周访此时也改变了态度,果断参与征讨最终打平江州。这个时候山简还拘泥不化,有点不识时务。当然山简其实应该也没什么力量去攻打江州,这番话也许只是掩饰自己无能而已。山简此时所在的夏口在江州,可不是自己都督的辖区,本来就是寄人篱下。华轶能让你安身就不错了,你拿什么去打人家?何况以山简的胆色和能力,多半也打不过,不如说几句场面话,给自己下台阶。
永嘉之乱后,乐府的伶人南逃到荆州一带避难,山简予以收留。曾经在一次宴会上,山简的下属建议请伶人奏乐,山简则回答道:社稷倾覆而我不能救难,实在是国家的罪人,哪里还能奏乐享受。说得慷慨流涕,弄得其他人十分惭愧。
山简大言不惭,在襄阳日日醉酒,哪有半点守土一方的责任感?心忧天下更加谈不上。把荆州搞得一团糟,在襄阳无法容身,逃到夏口还是宴照会、酒照饮,却一脸大义凛然地说心中有愧,脸皮也是够厚。手下僚佐在当时不免尴尬,事后回过神来,不知道有没有对这个冠冕堂皇的上官大加腹诽。
就这几句漂亮话,也不是山简的原创,他的前任刘弘就用过了。当初刘弘在襄阳也收留了一些南来避乱的宫廷乐人,有人劝刘弘用他们来奏乐。刘弘拒绝道:现在皇帝有难,我没有效力,就是家里自己有乐人,也不应该听乐享受,何况是御用乐人!看看,都是刘弘玩剩下的。
连装蒜都只会抄袭别人的创意,山简还能干点啥?
参考资料:晋书、资治通鉴、世说新语
简介
手挥五弦:好读史,不求甚解,史海拾贝者一枚
END
图片来源于网络
原标题:《中看不中用,会说不会做,山涛的儿子其实是个废柴》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