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秋山白云: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2024-11-12 13:4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诗书画 东方卫视诗书画

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就有在秋天登高的习俗。在诗歌史上,关于登高也多有佳作。

大家最熟悉的,当然是少年王维在长安写下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了。

而杜甫晚年流落夔州,登上白帝城外的高台,目睹秋光萧瑟、长江东流,感怀身世飘零、国家前途,于是发出“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悲叹。

今天我们要欣赏的这首关于登高的作品来自孟浩然,诗作又寄托了怎样的情感呢?我们一起来欣赏。

秋登兰山寄张五

(唐)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这首《秋登兰山寄张五》收录在《唐诗三百首》里,是孟浩然在故乡襄阳写的。

关于张五是谁,有多种说法。其中之一是,张五名子容,隐居于襄阳岘山南约两里的白鹤山。

孟浩然园庐在岘山附近,因此登上岘山对面的兰山遥望张五,并写诗寄意。

诗中说:“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遥遥望去,北山白云缭绕、如同仙境,我这位朋友就隐居在白云深处,怡然自乐。

南朝诗人陶弘景曾经有诗:“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孟浩然的这第一句,就是从这首诗脱胎而来的。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诗人因为思念好友,所以登高远眺,但距离遥远、云遮雾罩,并不能看到好友的身影,一行秋雁缓缓飞过,只好目送它们在云雾间时隐时现。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暮色渐起,一天又将结束,如同清秋的到来,意味着一年将要走到尽头,这不由得让人心生无限愁绪和感慨。

随后,诗人转而描写登上高处所见的景致:“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三三两两的农人,正结束一天的劳作,缓缓走过沙滩,在渡口稍作休息,然后踏上归家的路。

在更远的天边,高大的树木也显得低矮细小,就像荠菜一样;江边的沙洲,在黄昏的光影中如同一道月牙。

这一切景致平淡自然、静谧安宁,营造出清秋薄暮的优美意境,也让诗人不由发出这样的感慨:“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不如你带着酒来我这里,我们开怀畅饮、共醉重阳如何啊?

整首诗情随景生、以景烘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将对友人的真挚思念表现得淋漓尽致。

其中最为历代诗家称道的,当属“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四句,语言素朴洗练,但意境优美深远,彰显了孟浩然在山水田园诗方面的极高造诣。

在中国山水画中,“云山图”是一个经久不衰的创作题材。一般人们认为,这一题材始于北宋书画家米芾、米友仁父子创作的“米氏云山”,又在后世历代文人那里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和发展。

我们今天要欣赏的这幅作品,是明末清初画家王时敏创作的《秋山白云图》。

▲《秋山白云图》明末清初 王时敏

纸本设色 96.7cm×41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这幅画采取全景式布局,远山由两座山峰构成,高处的山峰尖顶缓坡、植被茂密。

低处的则是平顶峭壁、植被稀少,二者高下相形、造型各异,却又相辅相成,在白云缭绕的衬托下,共同构成画面的远景。
中景处,山石密布,林木繁茂,几间房舍掩映在树石之间。
看样子是刚下过一场酣畅淋漓的雨,雨水汇入山涧,从树林中奔涌而出,一路向下,穿过层层山岩,融入山脚下的湖水。
近景处,山水相依,有房舍临水而建,山石上杂树丛生,不同的树种在秋色中绽放出不同的色彩。
通过阅读画作上方的题跋,我们可以知道,这幅画是王时敏仿元代画家黄公望的笔意而创作的一幅秋景图。
王时敏出生在书香门第、官宦之家,年少时就显露出非凡的绘画天分,在大画家董其昌的指导下,他开始深入学习传统绘画,走上了一条师法古人的“摹古”之路。

明朝末年,王时敏辞官归里,潜心研究宋元绘画,尤其醉心于黄公望的山水,我们今天欣赏的这幅《秋山白云图》就是他众多摹仿黄公望风格的作品之一。

发端于米氏父子的“云山图”,经过黄公望、董其昌等后世画家的发展,逐渐成为文人画的重要题材。而这一传统又在以王时敏为代表的“清初四王”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从而深刻影响了清代画坛长达二百余年。

原标题:《秋山白云: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