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王亚蓉谈沈从文与古代服饰文化,从“史实互证”到实验考古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特聘研究员王亚蓉先生近日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高研院会议室做了题为《沈从文与古代服饰文化》的专题报告。
王亚蓉研究员曾经担任知名作家、文物学者沈从文先生助手,长期协助沈先生的研究工作。报告不仅介绍了沈从文先生开展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的历史机缘,及其在方法论层面的贡献;也结合实验考古的经典案例,畅谈了自己对于沈先生研究方法的理解、继承和探索。
沈从文(1902-1988)
丝绸文化起源于中国,有着最为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遗存,但是与其他材质的历史遗存相比,丝织物难于保存,也难受重视。1920年代,中国的纺织技艺在世界上失去领先地位。在抗战时期,纺织业遭到了进一步的破坏。建国后,我国亟需整理和恢复古代的纺织文化。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1960年代,在周总理和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齐燕铭的推动下,沈从文先生开始了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这也成为王亚蓉研究员结识沈从文先生的机缘。
在沈从文先生的好友人大教授杨纤如的引荐下,王亚蓉开始担任沈先生的助手,负责一些重要文物的图像描摹工作,这其中就有三盘山错金银铜管车饰上的图案。
三盘山错金银铜管车饰上的图案
三盘山错金银铜管车饰上的图案
在实践中,王亚蓉也耳濡目染了沈先生的一些研究思路。王亚蓉研究员介绍,1981年初版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在沈先生的计划中只是一卷试点本,其后应该延续十卷。虽然沈先生的写作计划未能全部完成,但是先生的“史/实互证”的研究方法,已经较为清晰地显示出来了。1953年在《新观察》上发表的《织金锦》中,沈先生根据研究经验和文献中的记载,分析了“玉衣”对应的实物,并推测了其大致形制。这些推测随着1968年满城中山王墓的发掘和实物的面世得到了充分的证实。这也成为沈先生“史/实互证”的一个经典案例。整个70年代,沈先生在动荡的环境中继续整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书稿,坚持“绘画再现,实物取证”,并更多用“史实互证”的方法进行研究。
1978年,社科院历史所成立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所,王㐨与王亚蓉成为沈先生的助手。
1978年,社科院历史所成立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所,王㐨与王亚蓉成为沈先生的助手。
王亚蓉先生也因此获得了更多的机会从考古角度开展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王亚蓉先后主持并参与了湖南省长沙马王堆汉墓、湖北省江陵马山1号楚墓、陕西省扶风法门寺唐塔地宫、新疆民丰尼雅东汉墓 、北京老山汉墓、江西靖安李洲坳东周大墓、江西海昏侯墓等二十余座考古现场的纺织品文物清理保护研究工作。
在研究中,她继承了沈从文先生的研究思路,并且发挥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采取实验考古的方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果。2006-2008江西靖安东周大墓,她采用创造性的提取方法,得到了最早的经织锦实物,其成果入选当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在密封状况极好的江陵马山一号墓中,发掘出了战国珍贵的丝织文物。
战国丝织文物
王亚蓉对出土的N10凤鸟花卉纹绣浅黄绢面棉袍进行了复原,开创了用实验考古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丝织文物的先河。
王亚蓉对出土的N10凤鸟花卉纹绣浅黄绢面棉袍进行的复原。
在江西赣州慈云寺塔暗龛发现了北宋初年残碎文物。
在江西赣州慈云寺塔暗龛发现的北宋初年残碎文物。
在江西赣州慈云寺塔暗龛发现的北宋初年残碎文物。
在几乎不可辨认的碎片中,王亚蓉不仅找到了“大中祥符七年”的纪年文字,同时也修复了供养画30余幅,使得珍稀的北宋绘画遗存得以重获新生。
修复的供养画
在讲座结尾,王亚蓉研究员介绍,织物考古研究由于条件所限,发展较为曲折。但是随着国家的支持增加和更多新生学者的加入,沈从文先生当年建设“中国历代服饰博物馆”的愿望仍然值得期待。
(本文为授权转刊,资料来源:艺术理论与艺术史学刊公众号,原题为《讲座回顾|沈从文与古代服饰文化》。)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