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残酷的皇权:为何南明不能团结一致抗清?
原创 自度 循迹晓讲 收录于话题#大明王朝6#大清帝国3
循迹晓讲用文化给生活另一种可能
作者:自度
图片/排版/校对:循迹小编
全文约5100字,大约需要15分钟
“赢得最高权力的只能有一个人,而所有参与竞争最高权力而又不幸失败的,或是仅仅可能威胁到最高权力的人,他们的结局也只能是粉身碎骨。”
不论从什么角度讲,入关后,满清仅用了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就一统天下,这个过程太过魔幻;而从事后诸葛的角度看,坐拥半壁江山的南明政权都有机会翻盘,但皇权下的残酷逻辑让南明一次次的断送大好机会,最终彻底失败。
南明在历史上的知名度相当低,与南宋政权一百多年的国祚相比,南明只坚持了很短的一段时间。
▲崇祯煤山自缢 图源于网络从1644年福王朱由菘被推举为弘光帝算起,到1662年永历帝朱由榔被吴三桂在云南勒死,前后不过短短18年。即使算上偏居一隅的郑明(1683年,郑克塽降清),也只有39年。
南明并非一个单一政权,而是在崇祯煤山自尽后,出现在中国南方地区一系列以复明为口号的地方政权。
▲1644年各势力控制范围 图源于网络比较著名的有,1644年南京的弘光政权(皇帝为前福王朱由菘),1645年福建的隆武政权(皇帝为前唐王朱聿键)和1646年在广东称帝,但主要在西南活动的永历政权(皇帝为前桂王朱由榔)。
从后来看,这三个小政权似乎都有翻盘的机会,但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
而南明亡于内斗已经是定论,但问题来了:为何南明各方势力不能团结一致抗敌?要解答这个问题,就必须理解皇权的残酷逻辑。
01
残酷的权力斗争
自秦王嬴政统一六国以来,古代中国就初步建立起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模式。
而在随后两千多年的时间里,皇权在帝国权力中枢中所占的比例不断加深,到了明代,朱元璋废除丞相后,皇权得到了一个空前的提升(当然了,清代皇权又进一步提升)。
在这样的背景下,帝国的所有权力最终都会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
而夺取了最高权力的人,最害怕的就是自己的权力受到威胁,于是任何能够对皇帝构成威胁的人都会被其清洗,而这种清洗方式除了偶尔有赵匡胤式的杯酒释兵权外,血腥屠杀几乎成了固定模板。
于是,在秦制社会残酷的权力场中,所有失败者的头颅都会变成胜利者脚下的垫脚石。
▲夺取天下前,朱元璋一直是反元义军中的一员 图源于网络元末,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上都算是在反元这条“统一战线”上的准盟友,但是义军和义军之间的争斗依然是毫不留情,就连没有任何实力的小明王韩灵儿最终也在朱元璋的授意下,死于一场意外。
由于内部斗争过于残酷,使得明末的各路豪杰在面对外敌时都不敢放手一搏,因为即使对外的战争打赢了,如果自己不处于优势地位,仍然有可能死于内部的恶斗,甚至死的会更惨。
在“赢家通吃”和“失败者必死”这两个权力规律的作用下,这些南明地方政权,围绕权力的内部斗争激烈程度远比和满清的斗争激烈的多。
比如隆武帝与郑芝龙之间的暗斗、关键时刻郑成功拒绝配合李定国、孙可望在李定国背后捅刀子等等。
02
无解的权力困局
1645年5月,清军攻克南京城,弘光政权宣告覆灭。
当时弘光政权名义上有50万大军,但这50万大军根本没做太多像样的抵抗,大部分直接降清。
同年6月,以郑芝龙为首的福建势力拥立唐王朱聿键为帝,隆武政权就此建立。而隆武政权的存续完全依靠以福建为根据地,拥兵20万左右郑芝龙集团。
▲隆武帝朱聿键(1602年5月25日-1646年10月6日)图源于网络郑芝龙集团的实力加上隆武帝这块招牌,让他的反清事业名正言顺,这也是郑芝龙不敢自己当皇帝,必须拥立一个朱姓的人来当这个皇帝的原因。。
拿下南京后,多尔衮认为大局已定,于是下达剃发令,不从者斩首,剃发令在刚刚被清军占领的江苏、浙江等地引起了极大反弹,各地起义不断,原本十拿九稳的清廷,面临了巨大的统治危机。
清廷的“剃发令”引发的动荡,这对于福建的郑芝龙集团来说无疑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如果此时郑芝龙集团挥师北上,无疑会给清廷造成非常大的麻烦。
▲油画《剃发令》图源于网络但很可惜,郑芝龙并未这样做,因为在其集团内部有一个解不开的政治死结——皇帝与权臣之间的关系。
正如上文所说,中国古代的政治逻辑就是:任何一个组织只能有一个掌握绝对权力的人,在大多数时候,这个人是皇帝,生杀予夺之权皆在皇帝,其他人的权力皆是皇帝赋予,而在少数情况下,权臣可以接管最高权力,比如曹操架空了汉献帝,司马懿架空了曹芳。
在这两种情况下,最高权力的归属权都没有问题,但是,隆武政权在最高权力的归属上,却存在很大的问题。
郑芝龙拥立朱聿键当皇帝,不过是想让自己抢地盘或者说只是割据变得名正言顺罢了,如果朱聿键和弘光帝朱由菘一样,就是一个只知道混吃等死的白痴皇帝,那么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但朱聿键偏偏是一个有雄心壮志的君主。
在继位之初,隆武帝就宣布自己要5年收复南京,10年收复北京,看起来颇是一代有为君主,而恰恰是隆武帝的有为,让郑芝龙颇为紧张。
假如隆武帝的战略主张真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郑芝龙该拿20多万军队怎么办?
于是,在隆武一朝出现了这样一副神奇的景象,隆武帝名义上麾下几十万大军,而隆武帝想要发兵北伐,就必须亲自筹钱部署,亲自指挥军队北上收复故土,而郑芝龙则按兵不动,不出一兵一卒。
▲郑芝龙虽然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想法却没有曹操的雄才大略 图源于网络最终,隆武帝雷声大雨点小的“北伐行动”根本没对清军造成什么像样的打击,隆武政权几乎是眼睁睁的看着清廷渡过了“剃发令”危机,然后腾出手来组织兵力进攻福建。
在清军的攻势下,郑芝龙很爽快的选择投降。
清廷劝降时,允诺了郑芝龙一个闽粤总督的职位,他明知清廷这张“支票”永远不会兑现,即便如此,也比陷入与隆武帝无休止的明争暗斗要好。
一个雄心壮志的君主与一个不听命令的权臣之间的权力困局,最终葬送了一个绝好翻盘机会。
03
失去平衡的下场
由于不断的内斗,本来实力强于满清的弘光政权被迅速消灭,由于君臣互不信任,隆武政权错失了反击的机会,而真正对清廷造成威胁的,却是最后出现的永历政权,准确的说是南明最后的名将——李定国。
随着弘光、隆武两个政权的覆灭,清庭的绝对优势已经形成,各反清势力无法单独对抗清军的进攻,于是,南明、大顺、大西政权的余部不得不联合起来。
南明军的战斗力根本不行,他们能够提供一个朱姓皇帝——桂王(永历帝)朱由榔。
▲永历帝朱由榔 图源于网络而给永历政权续命的主要是张献忠的四个养子: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和艾能奇。
四人之中,孙可望威望最高,李定国军事能力最强,在宣布效忠于永历帝之初,这四人配合愉快,孙可望负责守卫云贵大本营,李定国进攻广西、湖南,刘文秀进攻四川。
由于在西南地区割据多年,李定国十分善于利用西南地区的地形和特殊战法(主要是象军)作战,反击开始时,南明军一度势如破竹,广西的清定南王孔有德被李定国的象军杀的措手不及,只能逃回桂林,李定国围城猛攻,城破之时,孔有德自杀。
孔有德死后,清廷又派敬谨亲王尼堪率三贝勒、八固山共十五万精兵朝长沙扑来,李定国诈败诱尼堪追击,然后利用地形发动伏击,阵斩尼堪。
▲李定国(1621年—1662年) 图源于网络李定国接连击杀定南王孔有德和敬谨亲王尼堪的战绩,一度令清廷胆寒,甚至产生过放弃西南各省,与李定国划江而治的想法。
但是,战争从来不是阵前冲杀那样简单的,有时战场之外的因素反而更加重要。
仅凭李定国的军事实力,南明军或许能够取得某一次甚至某几次战斗的胜利,但是要想取得持续的胜利并赢得整个战争,后方的政治稳定,源源不断的物资供应都必不可少。
在与清军作战的初期,打败清军符合他们的共同利益,所以坐镇后方的孙可望对于李定国的军事行动还是十分支持的。
▲影视剧中李定国(左)孙可望(右)形象 图源于网络但是李定国的进展过于顺利,这就打破了原本的平衡态势,原本处于优势地位的孙可望感受到了来自李定国的威胁,如果李定国不断取得军事成果,那么,李定国的实力和威望一定会有超过孙可望的一天。
于是,才有了后面的一堆烂事,孙可望不断在李定国身后给他使绊子,甚至想诱骗李定国到沅州议事,欲除之而后快。
到最后,孙可望干脆与李定国翻脸,1657年,孙可望率领14万大军直接进攻李定国,在被击败后,孙可望率50骑跑到长沙降清,并把西南军情虚实卖给清廷,当了带路党。
▲孙可望暴毙而亡 图源于网络孙可望的行为虽然不齿,但他的行为也从侧面体现了,如果让他眼睁睁看着李定国做大比让他投降清军更加不能忍受。
当权力圈里的平衡被打破,孙可望宁愿背叛同盟也要设法干掉对他的权力威胁最大的李定国,这也是权力死局的无解之处。
04
为何只能各自为战?
事实上,李定国从西南大举反击清军时,还有一支重要的反清力量——郑成功。
郑芝龙降清后,郑成功依旧带领残部在闽粤抗清,双方互有胜负,1651至1653年,郑成功曾一度连续击败清军。
与此同时,李定国的军队也在湖南、广西等地连战连捷,军队士气正盛。
▲海战方面,清军的确不是郑成功的对手 图源于网络郑成功的海军非清军所能敌,而李定国的陆军足以对抗清军,若相互有所配合,一定会给清军造成不小的麻烦。
永历八年,李定国与郑成功联系,希望从东、西合力进攻广东,则明朝势力得以合流;若再沿长江北伐,攻赣、皖、苏各省,则复兴大业有望矣。
郑成功派林察、周瑞督军西进,却因故延误了与李定国的约期;致使李定国孤军奋战,虽克复肇庆,却于广州城外大败而回(20多万人马,战后只剩6000余人)。
李定国本来对与郑成功会师北伐抱有很大期待(甚至通过李、郑连姻来巩固盟谊),却因郑成功屡愆军期而误了大事,李定国对此相当失望。
除这次未按期与李定国会师外,郑成功还在此期间多次与清廷议和,虽然双方的议和也没取得什么进展,但这也体现了郑成功的态度出现过一定的摇摆。
从郑成功的角度讲,的确不太希望李定国进展太快,因为如果一切顺利,南明势力重新与清廷形成南北对峙之势,那么,这又会打破此时的力量平衡。
如果南北对峙成定局,郑成功的地位就会显得格外尴尬。
▲于谦以谋逆的罪名被处死 图源于网络郑成功本身就是隆武帝的人(朱祁镇的“夺门之变”还历历在目),在永历帝处,其地位本身就不及李定国,如果南北对峙成功,李定国的实力和地位必然大幅增强,于是,郑成功选择暂缓抗清,对于他来说,看着李定国和清军消耗,而自己发展壮大显然更加合算。
所以,南明战力最强的两只军队只能各自为战。
而复杂的权力斗争让李定国注定只能成为一个悲情英雄,前有郑成功不愿配合,后有孙可望背后捅刀子,在这种情况下,再想打赢清军几乎是不可能的了。
05
为什么满清没有出现内斗?
相比于南明的恶斗,满清方面虽然也有政治斗争(主要是皇太极死后多尔衮和豪格之间的斗争),但是清军的战斗力似乎并没有受到影响。
最重要原因是满清自入关以来只有一个最高统帅,最初是多尔衮,而后是顺治帝,在最高权力归属问题上,满清的争议小得多。
▲入关前后对清廷决策起重要作用的摄政王多尔衮 图源于网络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清廷对于有功将领的回报可谓“慷慨大方”。
吴三桂、尚可喜、耿仲明、孔有德四个汉人都封了王,而且是有真正实权的藩王,真真正正的土皇帝,此外洪承畴、祖大寿也得到了重用。
清廷以让渡出部分权力的代价换来了其政治集团内部暂时的一致对外,凭借这一点清军就能取得天下。
▲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获得方生老师主讲的《大清帝国》音视频专辑,更多知识专辑可以微信搜索小程序“循迹讲堂”,或者到各大应用商店搜索“循迹讲堂”APP
满清皇帝给了让人无法拒绝的酬劳,无论是女真人、蒙古人、朝鲜人还是后来投降的汉人都心甘情愿的为其卖命,而不断陷入政治恶斗的南明则错失了一个又一个翻盘的机会。
▲康熙平三藩 图源于网络当然,一旦天下太平后,当初分出去的权力肯定要被收回。
创业初期为满清立下汗马功劳的十二个“铁帽子王”都得老老实实在京城,皇帝的眼皮子地下安家过活,那四个分疆裂土的汉人王爷被除掉只是时间的问题。
06
非统一国家是否一定不堪一击?
清廷有一个高度集权的中央而南明却是各自为战,这是清军最后打败南明军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也从侧面体现了单一的权力中枢的重要性。
但是,时间来到1937年,同样的事情却出现了不同的结局。
日寇侵华时,国府虽然名义上统一全国,但地方实力派仍然掌握着相当的力量,而相比于当年的清军,日军显然更加强大,但为什么最后的结果却是,中国上下不分党派团结一致,坚持到了日本投降呢?
▲淞沪会战中,蒋介石的中央军率先赶赴战场,李宗仁的桂军等地方军阀随后也积极投入战斗 图源于网络虽然此时的中国局势与明末很像,但唯一的不同就是此时的中国已经从一个古代国家变成了一个前现代化国家(1900年,民众还给联军搬梯子),“民族”“国家”的概念深入人心。
而民国时期政治斗争的残酷程度也跟着大幅减弱,很多政治斗争的失败者只需交出权力仍然可以照常生活,不必像明清时期的政争一样,得势一派可以对另一派展开清洗屠杀。
现代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对失败者相对宽容的态度,让我们在抗战前做好了精神上的准备,坚持到了日本最终投降。
(完)
原标题:《残酷的皇权:为何南明不能团结一致抗清? | 循迹晓讲》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