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书架上的黑暗童话是对小孩的一次精神袭击
原创 二斤 X博士
编辑:素卡 策划:阿迪民
最近一阵子,有一个事情闹得沸沸扬扬。
新京报爆出,儿童读物《神话故事》中有涉黄内容。
其中一篇名叫《剃黄毛丫头》内容十分露骨,讲述了一个剃头匠联合媒婆诱奸少女的故事。
文章通篇描写了诱奸行动的策划和实施,并对性场面深入描绘,且将其戏谑化,看的好像是一场游戏一样。简而言之,这就是一本荼毒儿童的带拼音的恶臭黄书。
这篇文章网上流传了十多年,至今仍在传播事情报道后,这本所谓的《神话故事》已经全网下架。
但据我调查,类似的儿童书籍,只多不少。
无独有偶,在网上搜索童书,你总能找到一些更加“触目惊心”的内容,有山寨童书,也有知名童书中的部分章节。根据社群内做图书编辑的朋友反馈,我买了这么些童书调研了一下在2015年,武汉晚报就报道过这么一个事情。
一个父亲在汉阳商场给小孩买了一本名叫《床头5分钟快乐故事》的儿童读物里,发现了一个短篇故事,叫《快乐的兔子》。
故事是这样的,起初,小白兔先后遇到了卷大麻的长颈鹿、吸古柯碱的大象、打海洛因的狮子,然后小白兔不断义正言辞地要求他们远离毒品,亲近大自然。你可能以为故事的结局,是所有动物们纷纷扔下了毒品,追求更加健康美好的生活。
实际上,在文章结尾,兔子被打了海洛因的狮子揍了一顿,而兔子之所以乱跑,是因为它磕了摇头丸。
这个故事,就这么被收录在《床头5分钟快乐故事》里。
我还在网上找到类似的一个儿童画册,有这么一个叫作《小熊过生日》的故事。
说的是小熊请大家来过生日,其中小鸡也来了。
第二页,就让小朋友找找哪个小朋友不见了,而作者提供的答案就是“小鸡被做成烤鸡分给大家吃了”
相比较毒品信息,有的儿童作品中还充斥着大量性描写。还有一本地摊的儿童文学,结尾醒目地写了一句粗话,不知道作者创作的时候在琢磨些什么。
这类作品都有一个共性,口吻看似都是小孩子的语气,但他们也把一些成人世界中极其残酷、粗俗的东西给轻松化了。行人让大树生气了,大树就可以破口大骂;小孩遇到坏人,只要拿出比较锋利的文具就可以把敌人杀了。
看到这些劣质的儿童图书,你可能会想,我买一些名人作家写的童话书给小孩看不就好了么?既有趣又有教育意义。
要是你这么想,那问题就太简单了。
如果缺乏家长引导,有的知名童话书中,也暗藏着一丝残酷与恐怖。
实际上名家写的童话内容也有着许多“残酷”。比如说儿童作家黄培佳的名篇《我飞了》,本意是描写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快乐与烦恼。但是在书中,有一段描写男孩子们为了为难班里的转校生,居然让他“脱裤子”以兹证明自己不是女孩。
这已经越过了儿童的认知,如果不在家长引导下阅读,后果直指校园霸凌、猥亵和强奸。
“童话女王”杨红樱的名作《淘气包马小跳》也未能免嫌,书中出现了示范自杀的场面。也许作者的本意是劝说孩子远离自杀。但是玩闹式的表达,却很有可能让孩子认为“自杀”无害,进而模仿,酿成悲剧。
无独有偶,有家长在微博上爆料,著名儿童作家杨鹏在《装在口袋里的爸爸》中也存有“美化自杀”的桥段 ,把自杀描写成“坠入绚丽无比的隧道里”。虽然看这些童话的都是儿童,但写童话的却都是大人。对儿童作家来说,他们的创作良心、创作技巧都是普遍更加优秀的,但他们为什么有时候会产生这类的疏忽呢?
在儿童文学创作中,有一个不二法则,叫“蹲下来跟儿童说话”
中国当代童话的鼻祖,叶圣陶关于这个准则,最难的不是像小孩一样说话,而是蹲下来这一过程。
你需要去观察孩子的行为,你要去尝试模仿孩子的语气,让孩子接受你。
但一旦作家没打磨好自己的想法,就很容易把一些成人世界内的残酷以一种极其云淡风轻的形式呈现出来,儿童读物也就成了儿童“毒”物,少儿童话也就成了“黑暗童话”。
这时,一个巨大的问号不禁在我的心中升起。究竟是什么,催生了这些童话?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所有的生意,都离不开一个字——“钱”。
儿童类书籍在中国的图书市场中潜力最大、利润最多,但门槛也是较低的。
出版界有句名言,“得少儿者得天下”。
根据《全民阅读视角下的少儿阅读观察》,全国有580余家出版社,其中520多家都出版少儿图书,儿童读物约占图书销售总量的四分之一,总销售额高达200多亿元。
因为纸质童书相比电子书、手机屏幕来说,更令家长放心,可以避免视力问题和阅读习惯问题。
除此之外,大多数父母都有极严重的教育焦虑,所以他们更愿意投资更多的钱在孩子身上。
对应市场规模的,是我国稳步上升的儿童阅读率。
2019年,0~8周岁幼儿平均阅读率为70.6%,较2018年提高了2.6%。而9~13周岁少年儿童,图书阅读率则高达97.9%,较2018年提高1.6%。狂热的需求也在反向催熟着图书市场,加速,不断加速。
少儿图书种类更加丰富,2018年,全国出版童书达4.4万多种,总量世界第一。
百分之一千的利润,就会有资本敢于铤而走险,于是大量良莠不齐的童书就此进入市场,试图通过占领书架的方式,挤占孩子的目光。
我在书店的童书区看到这样一本漫画书,已经被小孩子翻烂了,可见其深受孩子们喜爱。
漫画书内,为了立即吸引读者的注意,没翻几页,就出现了中年男子对少女的诱奸场面。当然这种猥琐大叔下场不会太好,脖子差点被主角的指甲戳穿,还以为自己要被鬼怪给吃了。这个究竟算不算软色情,我们不做评判,但书中的画图质量却是肉眼可见的差。童话小说、漫画中“刺激、恐怖、暴力”的元素,吸引着孩子。
面对“劣币驱逐良币”的童书市场,一些有良心、有能力的儿童作家也不得不加速创作速度,来迎合童书市场不断迭代的需求,速度过快,质量就有可能下滑。
2013年,就已报道中国儿童读物乱象激烈的儿童市场之下,它的原罪究竟是什么?该如何解决?
美国心理学权威,贝特尔海姆认为,儿童阅读童话的过程,就是处理自身内心恐惧的过程。
换句话说,儿童可能会害怕童话中出现的妖魔鬼怪,但只要最后主人公战胜邪恶,儿童就能战胜恐惧。不过一些不良商家,不仅会完全无视书中的负面内容,反而利用了这些孩子的天性,将“黄暴”予以给之,激发了孩子们的阴暗面。
一位男童的画,他究竟看了什么?作者思想不正、家庭教育的缺失、儿童的动物性、逐利的黑色市场,这四方面共同组成了敛财背后的真相。数钱的是大人,苦恼的是家长,受害的是孩子。
童话也是大人竖给孩子的第一座灯塔,引导孩子继续航行,但如果灯塔不正,孩子就会驶向另一个黑暗的深渊。
参考资料:童话在心理治疗中的作用 成向东
心理分析视野下的童话故事 张莉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今天,该给孩子们看什么书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0年8月3日)
童话故事充满恐怖暴力,儿童读物咋变成了“儿童毒物” 武汉晚报
儿童真的天生热爱动物么 Jon Mooallen
设计/视觉 小李老师
原标题:《书架上的黑暗童话是对小孩的一次精神袭击》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