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姚建良:留影时代,记录陆家嘴30年

澎湃新闻记者 梁嫣佳
2020-11-11 10:33
来源:澎湃新闻
视界 >
字号

日前,庆祝“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艺术展”在中华艺术宫展出,在展览入口处有一组自1995年至今,以东方明珠为原点的陆家嘴俯瞰图“震撼”了观众的眼球——实实在在的一年一个样,透过图片观众能够更直观地见证上海城市地标渐渐生长起来的过程。

这是一份属于浦东,也是属于每一个上海人的荣耀。

很难想象,近30年,几乎同一个机位,摄影师是抱着什么样的决心和热爱,如何克服重重困难去完成这样一个跨越时间与空间的作品?

而与其说是作品,摄影师姚建良更愿意将它视为一项“摄影工程”——“我把相机更多地看作是一种记录工具,而不是创作拍照工具。”他说自己一个“另类的摄影人”,这种拍摄手法与艺术创作关联小,不是兴趣,也非博眼球,更类似一项工程,以记录为目的,以有规划、有设计并且坚持执行下去为目标。

1994年,陆家嘴地区俯瞰。 本文图片 姚建良(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刊用)

1995年,陆家嘴地区俯瞰。 姚建良 供图

1996年,陆家嘴地区俯瞰。 姚建良 供图

1997年,陆家嘴地区俯瞰。 姚建良 供图

1998年,陆家嘴地区俯瞰。 姚建良 供图

1999年,陆家嘴地区俯瞰。 姚建良 供图

以下为本组图片摄影师姚建良为“陆家嘴变迁”系列撰写的自述,他为拍摄所走过的每一步也印证着浦东不断前进的足迹:

1993年以前,在小陆家嘴地区没有一栋高度超过30米高的建筑物,建设中的东方明珠电视塔就是一个十分理想的拍摄点。考虑到东方明珠电视塔将是一个对公众开放的公共空间,我日后持续拍摄会比较有保障。1993年3月20日,星期六,我试图登上正在建设中的东方明珠电视塔施工现场,本以为自己原系上海建工三建公司职工,又熟悉工地情况,登塔不成问题,不料遭到门卫阻拦还闹出一段小插曲,所幸顺利解决,并得到了施工方“上海一建”的保驾护航,那天踩点拍摄很是顺利。现在想想,如果第一次登塔拍摄遭到阻挠,我也许会被迫放弃这个点位的拍摄,这组展现陆家嘴开发成果的重要文献照片或许也会胎死腹中,成为我终身的遗憾吧。

首次登上东方明珠电视塔,第一次站在陆家嘴一个从未到达的高度,看到脚下这片既熟悉又陌生的土地很是兴奋,但也不免产生疑虑——呈现在我眼前的是我从小长大,却也破旧不堪城区景象,我们将要在这样一片旧城区上打造一座金融城其难度可想而知, 但这项跨世纪的开发重任已经历史地落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身上了,没有退路只有勇往直前。我祝福他美好的未来,也希望能留下他当时的模样。所以,我决定做两件事:首先要把陆家嘴地区开发前的老样子拍下来,包括每条街道、每幢老宅;再跟随开发进程每年进行定点跟踪拍摄。

后面一项正式算起来是从1994年开始,当年10月东方明珠电视塔竣工,我登上268米的观光层开始记录拍摄金融城开发进程。1995年,随着东方明珠电视塔太空舱339米的观光层开放启用,我把定点拍摄位置选定在更高的太空舱下球体的位置,每年夏秋时节的理想天气前去拍摄一直坚持到现在。

2000年,陆家嘴地区俯瞰。 姚建良 供图

2001年,陆家嘴地区俯瞰。 姚建良 供图

2002年,陆家嘴地区俯瞰。 姚建良 供图

2003年,陆家嘴地区俯瞰。 姚建良 供图

2004年,陆家嘴地区俯瞰。 姚建良 供图

2005年,陆家嘴地区俯瞰。 姚建良 供图

支持我坚持下去的理由有很多,有一件小事我到现在都很感慨。1995年的某天,我当时所在的陆家嘴开发公司总经理王安德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室,亲自给我布置了一项工作,要我到东方明珠电视塔上多角度、多景别详细拍摄小陆家嘴的现状。因为此前我已经开始了这项拍摄工作,也积累了一定的拍摄经验,所以很快将照片交给了领导。看了照片之后王总沉思片刻,我能体会他当时的心情:从高处俯瞰整个小陆家嘴就是密密麻麻旧居和厂房,灰蒙蒙的就像长在地表面上的青苔,远处28平方公里的开发范围内是一片田野的城乡结合部,看看都让人心底发毛,这陆家嘴开发建设真的是路漫漫任重道远啊!然而,王总倒是云淡风轻和我谈起如何拍摄记录陆家嘴的事情来了,他语重心长地说道:“拍摄记录陆家嘴开发过程是一件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的工作,我们这些当领导的就像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说不定几年后组织调动会离开陆家嘴,我倒是希望你能坚守这项工作,把这项工作持续做下去,现在看看没什么,将来一定是很有史料价值的”,领导的一席话令我深受鼓舞,现在,我终于能说,我守住了承诺,也完成了这项“不可能”的任务。

1996年陆家嘴中心绿地启动建设,为了详细拍摄记录这一开发的全过程我共自费去了东方明珠23次。11个月3500多户居民动迁安置和10万平方米绿地公园的建设,这是浦东开发的奇迹,这一开发速度和建设效率在中国的城市发展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再来讲个小插曲,为了记录下绿地中央那座喷泉的首喷,我提前到达东方明珠电视塔太空舱守候,可是因为电力系统故障延迟了4个小时,我守候拍摄连午饭都没有吃,当时礼仪小姐见状拿出了“上好佳”鱿鱼卷和“旺旺”雪饼给我吃。这可是我平生第一次吃到这么好吃的零食,怪不得小孩子们那么喜欢吃。时至今日,我在家里一直常备“旺旺”雪饼作为点心,在晚上加时工作或午后闲暇之余嚼上一口,还能感知当年的那种滋味。

连续记录陆家嘴变迁时间跨度有30年,1万多天,每一天都有各种不可控的影响,最大的困难是没有充足的拍摄时间,最担心的问题是这项重要的拍摄工作得不到应有的理解和支持。这项具有前瞻性的、需要耗时耗力的艰苦工作真不是人人都能理解它的重要性,常常要为其他无关紧要活动拍摄让路。但以今天的评价标准来审视昨天留下的所有照片,真正有历史厚重感的恰恰是这些曾不被重视的变迁历史老照片。

2006年,陆家嘴地区俯瞰。 姚建良 供图

2007年,陆家嘴地区俯瞰。 姚建良 供图

2008年,陆家嘴地区俯瞰。 姚建良 供图

2009年,陆家嘴地区俯瞰。 姚建良 供图

2010年,陆家嘴地区俯瞰。 姚建良 供图

2011年,陆家嘴地区俯瞰。 姚建良 供图

2012年,陆家嘴地区俯瞰。 姚建良 供图

回想2012年的拍摄,更难。那年东方明珠的下半球封闭,只开放上半球。这意味着拍摄地点改变了,每年对位的照片可能会“对不上”。这一点将对整个“摄影工程”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我找到了东方明珠的负责人,提出要去太空舱上的发射塔平台寻求角度。虽然排除万难如愿登上发射塔平台,却发现电波非常强烈,也很危险,每次的申请审批流程和安全措施太复杂、太繁琐,最终还是放弃。我不得不回到太空舱上半球,想方设法去克服因玻璃幕墙球面弧度变化导致的镜头成像差异。没想到的是,新的拍摄点对照片影响效果有限,反而因为视角更高,将原先拍摄不到的建筑物,例如之后建起的上海中心高度,也囊括在了镜头里,解决了我此前还一直担忧的“结构性难题”。

2011年,英国一家全球知名的电视机构要拍摄一部反映二十一世纪前后20年、全球20座新型发展城市的纪录片,英国编导在看到这组照片感到十分惊奇,觉得不可思议,为此他还专门派人前来见我一探究竟,最终决定要来了解浦东,实地拍摄陆家嘴。编导见到我时明确无误地告诉我,这是他为拍摄这部记录片,在全球范围内找到的最成系列、最为完整的城市发展影像图片,“我在浦东所看到一切都是真实的,这组教科书式历史文献照片该让那些顽固的政客和爱挑剔的批评家们对中国永远闭嘴”,他说。2015年,随着上海中心的建设完成,根据规划陆家嘴地区的开发已经基本完成,我仍然每年都在记录,但从俯瞰面貌上,除了气象条件外,已经没有更多的变化。我用了30多年的时间,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完整系统地拍摄记录了浦东陆家嘴金融中心从无到有的开发过程,这是中国改革开放,上海繁荣振兴,浦东开发开放独有的历史影像资料。我很自豪。

2013年,陆家嘴地区俯瞰。 姚建良 供图

2014年,陆家嘴地区俯瞰。 姚建良 供图

2015年,陆家嘴地区俯瞰。 姚建良 供图

我是学工程建设管理出身的,但我似乎有点“不务正业”,更多的关注身边的变化,用照相机来记录这些变化,我已经养成了相机不离手,随时随地拍摄的习惯,现在出门偶尔会忘带手机,但一定不会忘记带着相机。

2020年,陆家嘴地区俯瞰。 姚建良 供图

2020年10月12日,一个晴朗少云的好天气,姚建良又一次登上东方明珠电视塔完成今年的拍摄工作,也为30年俯拍陆家嘴开发变迁的“摄影工程”划上圆满的“句号”。这当然不是他拍摄陆家嘴的句号,他还忙着要把这么多年来其他各种影像资料做数字化整理归档,并找时间去一一对位复拍,用不同时期的同一画面定位来展现时代的变迁。——姚建良心里谋划着一幅时代的长卷会将慢慢展开。

本文图片未经许可,不得发表刊用

    责任编辑:许海峰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