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四史”关键词|冷战时期美苏是如何在太空中“过招”的?

澎湃新闻特约撰稿 丁长艳 
2020-11-04 10:24
来源:澎湃新闻
中国政库 >
字号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这“四史”,是党员干部的一门必修课。继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首度开设“政治关键词”专栏、新中国成立70周年到来之际二度推出“政治关键词”专栏后,澎湃新闻继续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市政治学会联合开启“四史”关键词。

今天刊发“四史”关键词第73篇,关键词是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为何当时人类要开始征服太空?

二战的“冷战”局面形成后,美国与苏联在各领域展开激烈角逐,因为,太空领域的特殊性,它既能服务于和平建设也能用于军事目的,因而,人造卫星与太空就成为两国争夺与交锋的重要场域。其中,技术与意识形态两大因素的共同推动,加速了人类征服太空的步伐。

第一,研究人才与科技奠定了基础。早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德国科学家就已展开液体燃料推进火箭射程方面的研究。1932年,纳粹德国国防军前身就展开对火箭的远程打击威力方面的研究。沃纳·冯·布劳恩(他是后来美国太空计划的灵魂人物)加入该项研究。1942年,德国成功发射首枚A-4火箭(V-2的前身)。1943年,德国开始制造A-4的改进型号V2火箭,射程已达185英里,能携带1000千克(2200磅)重的弹头。二战接近尾声时,苏联、英国和美国的军方和科学部门激烈争夺纳粹德国实施的火箭项目、资料和技术人才等,美国带走包括冯·布劳恩在内的大批德国火箭技术专家,以及可组装成100枚火箭的零组件。苏联动作稍慢,“迟到”一步,只能把工厂内的剩下的生产线以及与生产和研发火箭相关的德国家庭全数运往国内。为后来美苏展开太空竞争提供了人才与技术基础。

第二,意识形态竞争的推动。二战后,美苏既深陷技术战、间谍战,更深陷意识形态战之中。发射的间谍卫星能侦察其他国家,而太空探索的成绩也成为国家科学实力和军事潜力的“加分项”。因为,火箭能将人类送入地球轨道或月球表面,同时也能发射原子弹到敌国。很多应用于太空旅行的技术也能用于洲际弹道导弹之类的战略武器。因而,太空不仅成为“竞技场”,而且人造卫星也成为冷战的最前沿,美苏都摩拳擦掌做好了太空竞赛的“准备”工作。

美苏在太空中是怎样“过招”的?

早在1955年,美苏之间的太空竞赛就已萌芽,美国和苏联不仅都建造了可用来发射物体到太空的弹道导弹,而且也都前后发表公报,声称到1957年或1958年将发射人造地球卫星。1955年7月29日,艾森豪威尔总统新闻发言人詹姆斯·哈格蒂宣布,在1957年7月1日和1958年12月31日间,美国计划发射“环绕地球的小卫星”。四天后,在国际航空联合会第六次大会中,苏联科学家李奥尼德·赛德伍宣称,苏联在不久的将来也计划发射卫星,两国拉开了太空竞赛的序幕。

发射前的“史泼尼克”(Sputniki)卫星。本文图片 人民视觉  资料图

第一回合,苏联抢占先机。1955年6月25日,科罗廖夫提出了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想法;1956年1月30日,苏联政府正式决定要在1957至1958年内研制出人造地球卫星。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Sputniki),这颗183磅重、篮球大小的人造卫星环绕地球飞行了98分钟,这标志着太空竞赛正式开始。美国既措手不及也更加担忧,因为,苏联可能也有能力将带有核武器的导弹从欧洲发射到美国。美国立即回应。1958年2月1日,美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探险者1号”顺利进入太空;同年7月29日,美国成立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开始了美国探索太空的“举国行动”。

庆祝苏联1957年10月4日发射首颗人造卫星的插画。

此后,苏联一路开挂,1959年1月2日,苏联的月球1号探测器顺利升空,成为历史上第一个摆脱地心引力的飞行器;9月12日,升空的月球2号是第一个到达月面的人造物体;同年10月4日,“月球-3”飞到月球背面,并拍摄了月球的第一张“背面照”;1961年4月12日,苏联将人类第一位航天员尤里·加加林送上太空。苏联的首航太空极大地刺激美国的神经,这是美国继1957年被苏联抢先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之后,遭受的再一次沉重打击,美国必须迎头赶上。23天以后,美国“自由-7号”(Freedom 7)发射成功,谢泼德创造了美国航天历史,成为第二位进入太空的地球人。截至加加林上天,科罗廖夫已全部拿下人造卫星、月球探测和载人飞船等重要节点的“三连冠”,人类第一次太空行走、第一位女宇航员上天、筹备人类第一个太空站等都是在科罗廖夫一手指挥下实现的。苏联根本没给美国人任何喘息机会。

20世纪60年代,美苏在太空竞赛中为拿到头彩,各自从佛罗里达的海岸和丘拉塔姆的荒原陆续向太空发射了三十多艘载人飞船,完成六十多人次的太空飞行,这些探索为后来的登月计划以及建立空间站积累了宝贵经验。

1969年7月,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在月球上插上美国国旗。

第二回合,美国“快马加鞭”。在相继将自己的卫星送入太空后,美苏立刻开始了下一个阶段竞争,即实施载人航天计划。美国意识到,跟在别人后面的追赶战术行不通,美国决定弯道超车实现跨越式发展——载人登月。1961年5月,肯尼迪总统向全世界宣布启动“阿波罗”计划,准备在10年内将人类送上月球!1967年,冯·布劳恩设计出史上最强推进器——土星5号,形成高达750万磅的推力,这推进了美国载人登月的步伐,至今,土星5号仍保持着世界最大、最高、推力最强火箭的记录。1969年7月20日,美国宇航局的阿波罗11号将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成功送上月球,他是第一个踏上月球的人,他说过的那句名言“这是一个人的一小步,是人类的一大步”诠释了太空竞赛的意义,也标志着美苏间的太空竞赛达到顶峰。当时赫鲁晓夫并不相信美国真的会举全国之力,完成“没有实际意义的载人登月计划”。1964年,苏联才匆忙出台了载人登月计划。此时,距离美国的登月计划已晚了三年,太空竞赛天平已倾向美国。1966年,在科罗廖夫逝世后,苏联太空竞赛的步伐放慢,1969年艰难地完成N-1火箭的研制,后因该火箭四连发都失败了,苏联的大航天时代戛然而止。

第三回合,太空竞赛“降温”。20世纪70年代,尼克松希望缓和冷战的紧张局势,打算改善与苏联以及中国的关系,美国国会并没有通过美国宇航局制定的新阿波罗计划。因阿波罗13号飞行中遭遇探测器故障,被迫放弃1970年4月的月球着陆计划,带着登陆人员安全返回。登陆计划取得了四次成功,分别是阿波罗14号(1971年2月)、阿波罗15号(1971年7月)、阿波罗16号(1972年4月)和阿波罗17号(1972年12月),为节省开支,美国宇航局放弃阿波罗18号和19号。与此同时,苏联在1971年和1972年两次发射N1火箭失败后,1976年取消该任务。1972年5月,理查德·尼克松总统和勃列日涅夫进行谈判并达成短暂性“和解”。后两国计划实施一项合作任务,即让美国阿波罗飞船和苏联的联盟号对接,被称为阿波罗-联盟测试计划(ASTP)。1975年7月,美国宇航员托马斯·斯塔福德和俄国宇航员阿列克谢·列昂诺夫不仅在地球轨道相遇,而且在太空握手并交换礼物,还参观了对方的飞船,这次“太空握手”不仅缓和了双方关系,也标志着美苏国家意义上的“竞赛”成为过去时。

美苏太空竞赛衍生了一些“附产品”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美苏之间展开的这场“太空竞赛”,不仅大大加速了人类探索太空的广度与深度,也为人类其他方面做出巨大贡献。例如,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提供了合作的基础,早在1958年,美国和苏联就开始讨论和平利用太空的问题,并在联合国提出该议题;1959年,联合国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委员会成立;1962年5月10日,美国副总统约翰逊在第二次全国会议上发表关于太空和平利用的发言,同年12月,联合国大会政治委员会通过了解决方案,将外层空间纳入国际法准则,在探索中加强国家之间的合作;1967年1月27日,联合国最终制定管理国家太空探索和利用活动的条约原则,包括月球和其他天体,由美国、苏联和英国共同签署,当年10月份生效。航空航天工程和电子通信领域在该时期飞速发展。

美苏之间在太空中展开的“举国”竞赛也大大推进了火箭学、物理学、天文学等领域与学科的加速发展。而且,今天军事领域的太空探索已经拓展到民生领域,人造地球卫星在全领域的广泛使用,将地球变成了真正的“地球村”。

(作者系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副教授)

    责任编辑:蒋子文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