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吃塑料了吗,您嘞?

2020-11-09 06:5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DY MedSci梅斯

导语:一周吞一张信用卡,我们会不会变成“塑料人”?

Pexels

不健康饮食以及环境污染会对人类健康产生重大威胁,且这些威胁往往是温水煮青蛙式的,容易让人忽视,但危害严重、影响深远,例如微塑料污染问题。随着科学界对微塑料污染的范围和影响的日益了解,我们发现,微塑料早已通过污染水源、农副食品等方式进入人体。微塑料对人类健康的伤害,迟早显现出来。

什么是微塑料,如何产生?

微塑料污染在最近10年才逐渐得到重视,但实际上早在50年前就被发现。1971年秋季,海洋生物学家Ed Carpenter首次注意到在棕色马尾藻垫中漂浮着一些奇特的白色斑点。经过一番调查,他发现那是一小块塑料。这一发现使人震惊,因为这意味着距离大陆有550英里的大西洋中部,可能已被成千上万的破碎塑料颗粒占领。

Carpenter发现的典型塑料颗粒

DOI:10.1126 / science.175.4027.1240

而“微塑料”一词由英国普利茅斯大学的海洋生物学家Richard Thompson教授于2004年提出。微塑料尺寸要比Carpenter发现的塑料颗粒小很多,是长度小于5mm的任何类型的塑料碎片的统称。当前存在两种微塑料分类:初级微塑料是指进入自然环境之前尺寸小于5mm的任何塑料碎片或颗粒,包括衣服的微纤维等;次级微塑料是指大型塑料产品通过自然风化过程进入环境后降解而产生的微塑料,来源包括水瓶、塑料袋等。

研究人员指出,人类每年生产约3亿公吨塑料,它们通过化妆品、服装和工业过程等各种来源,降解成数以万亿计的碎片潜伏在环境中。

微塑料来源,GESAMP Reports and Studies,No. 90;2015

人体如何摄入微塑料?

目前研究显示,海洋、冰层、淡水生态系统、土壤、空气中都含有微塑料。人类每年吃、喝、吸入的微塑料数以万计。2019年,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通过对52项研究资料的分析,估算了全球人均塑料摄入量——全球人均每周摄入约2000颗塑料微粒,重量约为5g,相当于一张信用卡。也就是说,我们每周都会吃一张信用卡大小的塑料卡片。

WWF

早在婴儿时期,人在使用奶瓶时,就已经开始摄入微塑料。10月19日发表在《自然·食品》(Nature Food)上的一项研究估计,在使用聚丙烯塑料瓶制备的每升婴儿配方奶粉中,婴儿可能摄入多达1600万个微塑料颗粒。

研究人员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制备婴儿配方奶粉的标准,将聚丙烯婴儿奶瓶消毒、风干,然后倒入加热到70℃的水。在摇晃瓶子一分钟后,他们过滤了液体,并在显微镜下进行分析,发现了数以百万计的微塑料颗粒,无论他们使用真正的婴儿配方奶粉、去离子水还是自来水,都会发现这些微塑料颗粒。这证实了微塑料产生的即时性。

使用含有聚丙烯的婴儿奶瓶冲泡标准配方奶粉时,奶瓶可能会释放出塑料微粒

https://doi.org/10.1038/s43016-020-00171-y

聚丙烯(PP)产品是现代生活的一部分,在机械、汽车、电子电器、建筑、纺织、包装、农林渔业和食品工业等众多领域得到广泛的开发应用。聚丙烯是非常常见的塑料器皿,我们日常使用的水壶、杯子、饭盒、食物包装都源于这种材料。仍旧以奶瓶举例,聚丙烯婴儿奶瓶在婴儿奶瓶总市场中占比可达83%。而微塑料脱落是聚丙烯的普遍特性。

同时,这些微塑料颗粒可能不止来源于奶瓶脱落,也可能有一部分来源于饮用水。前文中提到的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的研究便曾指出,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大的塑料摄取来源应该是饮用水,普通人每周仅饮用瓶装水或自来水,就可能摄入多达1769颗塑料微粒。

蔬菜和水果也“不干净”。土壤中同样存在严重微塑料污染,这会致使农作物“感染”微塑料。今年就有两项研究对此进行阐述。

首先,在5月份,来自意大利卡塔尼亚大学的科学家在《环境研究》(Environmental Research)上指出,当地售卖的农产品都含有微塑料。研究人员对采集的胡萝卜、生菜、苹果和梨等样本进行分析发现,水果与蔬菜中存在微小的塑料碎片。

DOI: 10.1016/j.envres.2020.109677

随后的7月份,来自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的骆永明研究员、李连祯副研究员等也通过废水水培试验和模拟废水灌溉的沙土培养试验发现,亚微米级甚至是微米级的塑料颗粒都可以穿透小麦和生菜根系进入植物体,并能在蒸腾拉力的作用下通过导管系统随水流和营养流进入作物可食用部位。研究发布在Nature子刊Nature Sustainability上。

小麦植株积累的0.2μm塑料颗粒荧光标记

DOI: 10.1038/s41893-020-0567-9

人们赖以生存的空气也难逃此劫。2019年,日本的《西日本新闻》曾报道,福冈工业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的研究团队在福冈市内的空气里检测出了浮游的微塑料颗粒。

这些研究都提示我们,微塑料污染早已无孔不入。

微塑料会对健康产生哪些危害?

显然,潜伏在环境中的微塑料最终会通过食物链进入人类体内。2018年,欧洲肠胃病学会首次报告在人体粪便中检测到多达9种微塑料,直径在50μm至500μm之间。这提示我们,微塑料会到达人体肠胃,可能影响消化系统。

虽然微塑料颗粒会被排泄出来,但是否在体内留存聚积尚未可知。但我们已知最小的微塑料——纳米塑料颗粒,能够进入血液、淋巴系统和肝脏。根据所使用的定义,尺寸小于1000nm或小于100nm的塑料被认为是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由于其体积小,纳米塑料可以穿过细胞膜,影响细胞的功能。纳米塑料具有亲脂性,模型显示聚乙烯纳米塑料可以融入脂质双层的疏水性核心。纳米塑料还被证明可以穿过鱼的上皮膜,积聚在各种器官中,包括胆囊、胰腺和大脑。

限于伦理道德约束,难以通过研究观察微塑料对人体健康的实际影响。但利用啮齿动物模型进行的实验表明,这些化合物可以扰乱内分泌系统,导致出生缺陷,减少精子的产生,引发胰岛素抵抗,并损害学习和记忆。

DOI: 10.1098/rstb.2008.0281

科学家们还观察到了由于微粒刺破和摩擦器官壁而引起的物理损伤迹象,例如炎症。

研究人员还发现,摄入微塑料会吸收有害化学物质,包括生产过程中添加到聚合物中的有害化学物质,以及吸附在塑料表面的环境污染物(如农药),从而导致健康危害,例如肝脏损害。

塑料中使用的一些化合物,如邻苯二甲酸盐、双酚A(BPA)和多溴二苯醚(PBDE),受到了密切的关注和管制。邻苯二甲酸盐是增塑剂——减少塑料制品脆性。它们存在于医疗设备、食品包装、汽车内饰、地板材料、计算机以及药品、香水和化妆品中。双酚A用于制造透明、坚硬的聚碳酸酯塑料和强力环氧涂料和粘合剂,存在于包装、瓶子、光盘、医疗设备和食品罐的内衬中。多溴二苯醚作为一种阻燃剂被添加到塑料中。所有这些化合物都已在人体中检测到,并且已知会扰乱内分泌系统。鄰苯二甲酸盐会对雄性激素产生作用,被称为抗雄激素;BPA会模仿天然雌激素;而多溴联苯醚除了是抗雄激素外,还被证实会干扰甲状腺激素分泌。最容易受到这类激素干扰化学品影响的人是儿童和育龄妇女。

而关于人类的流行病学研究也表明,塑料添加剂似乎也与代谢、甲状腺、生殖和呼吸系统疾病之间存在联系。但其关联性还需要更多研究进一步证明。

https://doi.org/10.1098/rstb.2008.0268

这些研究为真正关注微塑料污染问题和采取预防措施提供了依据。提示人们不该抱有侥幸心理,应尽可能使用其他替代品代替塑料制品,减少日常微塑料摄入数量,规避未知健康风险。

为了帮助克服这一障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小组等组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与100多个国家进行了教育运动,旨在提高人们对塑料污染的认识,并鼓励塑料再利用和回收。2015年,美国通过了无微珠水法案,禁止生产和销售含有塑料微珠的可冲洗化妆品。许多其他国家也禁止使用微珠。采用可降解材料代替塑料制品、减少一次性塑料包装等用品的法规或建议也在很多国家施行,但目前来看效果远远不够。

如何对环境中已有的微塑料进行治理是另一个关键组成部分。正在研究的策略包括使用能够分解合成微塑性聚合物的微生物。许多细菌和真菌具有生物降解能力,可以分解聚苯乙烯、聚乙烯等化学物质,用于污水和其他受污染环境很有前景。

塑料降解速度很慢,通常会持续数百年甚至数千年,这增加了微塑料被摄入并累积在许多生物体和组织中的可能性。我们难以想象,未来人类健康会因微塑料污染问题产生多大变化,或许我们现在的平均寿命实际已经受到影响。人类丢给大自然的垃圾正以显而易见的方式返还给人类,因此微塑料污染治理迫在眉睫。

来源:梅斯医学综合报道

授权转载、投稿及爆料请联络梅斯医学管理员

原标题:《吃塑料了吗,您嘞(nei)?》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