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专访丨褚珺:走过平湖烟雨,跨过岁月山河

2020-11-05 06:4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唐晔 晔问仁医

人物介绍

褚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小儿普外科行政副主任,副教授。擅长:先天肛直肠畸形、儿童胆总管囊肿、各种肠道畸形、血管瘤疤痕修复、小儿唇腭裂等诊治。尤其在肿瘤患儿静脉输液通道建立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任上海抗癌协会实体肿瘤聚焦诊疗血管通道专委会组委,中华医学会小儿外科分会新生儿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创伤急救及危重症专委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小儿整形外科学组委员。主要从事儿童先天性消化道畸形、颌面外科畸形、肿瘤外科的诊疗及研究。参与主编专著3部,国内外论文20余篇。

1.从医之路

1971年,褚珺出生在上海,她说,从小是听着父亲的故事长大的。

褚珺的父亲褚新奇,是我国著名的航海医学专家、海军卫勤研究专家,也是名闻遐迩的南海舰队第一艘潜艇上的军医。

“爸爸,你们在潜艇里吃什么?”

“吃罐头,艇里什么罐头都有啊,午餐肉、牛肉、水果……”

“那么多罐头,真幸福呀!”

多年以后,褚珺还记得父女俩这样的对话,后来她才明白,当年潜艇出海远航,吃不上新鲜食物,大多靠罐头食品。于是,保障潜艇指战员的健康,这副担子便落在父亲肩上。

褚珺常常几个月听不到父亲的信息,她知道,那一定又是出海去了,但不知道父亲去了哪里,只有几个月后父亲归来,才会给她讲蓝天大海,以及边远海岛上的见闻。海鸥的叫声有多么好听,海龟的步伐有多么笨拙,渔民对战士有多么亲热,这些故事,听得褚珺心驰神往。

父亲热爱自己的职业,他希望孩子也能像他一样,做一名军医,甚至为褚珺规划了军旅人生。

“虽然我想学医,但是我还想去看看不同的世界。”褚珺说,当年的选择,多少有些年少的叛逆。

褚珺考进了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第一专业选择就是儿科系。她说,自己有一颗童心,喜欢跟孩子们在一起。“孩子像初升的太阳,未来有无数的可能性,做一名儿科医生,也许会老得慢一些。”

1994年毕业分配,褚珺进了新华医院小儿外科。

“选择外科,是喜欢外科的干脆利落,立竿见影,容易获得成就感。而且,我从小动手能力强,尤其喜欢掌勺,高中毕业时,亲手烧了一桌美味,请老师和同学们打牙祭。”

喜欢动手,胆子也大,不到几个月的住院医师褚珺,就跃跃欲试了。

“比如,阑尾炎手术,我两个月就可以脱离上级医生的指导,独立完成。”胆大的背后,其实是心细和用心,早在大三实习阶段练习缝合,哪怕是一个简单的打结,虽然褚珺已经做得十分漂亮了,回到寝室后依然会反复练习。

进新华医院的第一年,褚珺就崭露头角,被评为医院的先进工作者。每天早上7点,她就出现在病房,查房、换药,忙得双脚不点地,等把这些琐事全部安排好,主任开始查房,见一切井井有条,常常对这位年轻的住院医师赞许有加。

1998年,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建成开业,著名的小儿外科专家陈其民教授带队组建小儿外科,褚珺随陈教授来到上海儿童医学中心。

2.心无旁骛

“老师的刀法,无出其右,叹为观止。”

陈其民教授,在国内小儿外科领域享有盛名,对儿童的先天性畸形,复杂的肝胆及肛肠疾病有丰富经验。说起陈教授的刀法,褚珺钦佩不已。

“技术精湛,刀法细腻,在手术台上一气呵成,宛如行云流水。而且,他的每一步动作像是标准化设计出来的,充满美感。老师不仅有独到的手术理念,还非常重视创新。印象很深的是,一例连体姐妹做手术分离,老师在做分离手术前,亲手设计了一张有特殊功能的婴儿床,分离手术后,把孩子放进这张婴儿床,可以很好地把脊柱神经保护起来,避免术后处理不当造成截瘫。”褚珺说。

陈教授不仅精于专业,而且善于传道受业。褚珺还记得,老师放手让她独立操刀的第一台大手术,是一个胆总管囊肿,也是小儿外科三大经典手术之一。

这台手术,褚珺记忆犹新。

小病人才三四岁,半年前,已经在外院做过一次手术。当时做了五六个小时。送进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的病房,陈教授对褚珺说,你去做。褚珺的脑子“轰”地一下,她心知,严峻的考验来了,这是一台大手术,而且自己首次独立主刀;更为甚者,这台手术是“二刀”,结构已经破坏,黏连严重,难度远高于首次手术。

那天,陈教授在走廊里泡上了一壶铁观音,静静地喝茶。

褚珺带着一个进修医生上了手术台,情况果然十分复杂。稳定了心神,褚珺从容下刀,她保持冷静,沉着应对,手术做了五个小时。等差不多结束,陈教授走进手术室,他查看手术情况,点点头,回到走廊,把一壶茶一口饮尽,满意而去。

“其实,我心里是有底气的,老师就在门外保驾护航。很多年轻医生都是这样,手术已经过关了,但是心理还不过关,内心不够强大。老师就用这样的方式培养学生。直到现在,在一些创新的手术中,包括门脉高压血管吻合手术等,老师还是这样引导。”

在陈其民教授的悉心指导下,褚珺苦学技术,心无旁骛。

褚珺的手术风格受陈教授影响,刀法流畅,没有多余的动作,而且,她对手术的整体设计思路清晰,术前准备工作细致。如果遇到复杂的手术,她会摊开一张纸,在焦虑的家长面前画一张图,解释手术的大概方案。

“患儿的家长,大多是不具备医学背景的,画图的目的,是告诉他们,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疾病,手术将如何进行,从哪里展开,手术的风险是什么……” 褚珺说,每一个手术方案的设计与选择,必须让家长明白,“明白了,就缓解焦虑了,才会感到心里踏实。”

褚珺的手术,有个最为明显的特点——“掐时间”。

有人说,褚珺的手术节奏是精准的,有事先规划好的频率。这在外科医生看来,也是较为少见的。

“时间是由自己掌握的。我的手术几乎是卡着点进行,没有废动作,没有预料之外的出血。预计一个小时完成,基本就是一个小时,然后手术连台,一台一台接着做,我的助手们也很开心,他们一般都可以准点收工。”

这样的功力,背后的逻辑是:娴熟的解剖基础、术前精细的计划,再加上精湛的术中技巧与把控。

褚珺的性格开朗乐观,她说,骨子里还是受到父亲军人气质的影响,觉得没有什么困难可以拦住去路。迎难而上,不言放弃,但凡有一丝可能性,就会拼尽全力。

3.挑战疑难

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小儿普外科,手术种类繁多,用褚珺的话说,除了心和脑,从头到脚各种外科疾病样样都要管,而最多的就是畸形,包括先天性肛直肠畸形、各种肠道畸形、小儿唇腭裂等,这对一个小儿外科医生来说,常常还要跨学科合作,挑战极大。

“一把手术刀,对付的是普外科各路病妖,我治疗的原则是:一定要站在孩子未来人生的立场上,而且是顾及到患儿所在家庭的将来,这样的手术才有价值。”

褚珺讲起了最近遇到的一例患儿。

这是个才2岁的小女孩,来做腹腔镜腹股沟疝手术。这本是一台非常常见的手术,并不复杂,但是,这一次,上了手术台,打开腹壁,褚珺的这把手术刀停顿了几秒钟。

因为,她发现,女孩的子宫只是一层薄薄的膜,而且,女孩的两个卵巢,只有一侧发育正常,另一侧发育很差。更为严重的是,子宫下面本该连着的阴道,竟然缺失了。

“后来查了文献才知道,这是一种罕见的生殖系统畸形,五万个孩子里有一例。孩子的性别需要十年后重新定义。而且这种疾病,往往等到青春期月经不来,才会被发现。而目前能做的,只有等待,随访。”

提前看到了疾病的真相,如何跟家长解释与沟通成了难题。褚珺清醒地知道,沟通的好坏,决定家长将来的心态——漫长的等待,年轻的家长始终背负一层阴影,等待命运的宣判,这是沉重的煎熬。

“本来是开个疝气,突然要被告知这些,家长肯定无法接受天真可爱的女儿要面临这么艰难的人生。但是,作为医生绝对不能隐瞒,孩子只有两岁,目前来看,至少没有发育完善,但是以后还能不能发育,需要密切观察,最终的结果如何,谁都不好说。早期可以不做处理,随着医学的发展,也许有新的机会。”

在褚珺耐心的解释和沟通下,年轻的家长表示,虽然一时间难以接受,但是一定会善待这个女孩,陪她慢慢长大,一同克服人生的各种风霜雪雨。

随着诊断和治疗罕见疑难病的经验越来越丰富,科室遇到的挑战也越来越多。患儿来自全国各地,外地病人数比例占70%左右,部分患儿来自美国、德国、日本、新加坡、韩国、印度等国家。目前,光是高难度的连体儿分离手术,科室已经做了4对,手术成功率100%。

“小儿普外科是一个庞杂的学科,不像成人外科分了许多亚专业,涉及各个脏器,需要不断去学习,付出更多精力。好在,多花一份精力学习,就有可能多换回一个冉冉升起的小生命,念及此,便不知疲倦。”褚珺说。

口述实录

唐晔:刚开始,您是如何建立手术信心的?

褚珺:战火熔炉(笑)。做小医生时,有一次夜班,遇到一个阑尾炎病人,已是腹膜炎体征了,整个阑尾烂掉,根部都穿孔了,那天因为是半夜两点,我没好意思叫住院总帮忙,就带着一个实习生做手术,阑尾切除、引流等,第二天早晨,看到病人手术后情况很好,就安心了。手术做多了,自信心就起来了。

唐晔:您现在会感到焦虑吗?

褚珺:不太会焦虑,因为焦虑不解决问题。在手术中,遇到畸形结构异常的情况太多了,不能事先预知,只能不断学习。通常,手术的理念和基础是一致的,但遇到没见过的病例,还是要自己去寻求破冰之道。有时候,我们选择的治疗方法,只是当下公认最好的,过一段时期,可能就变了,所以得敏锐掌握最新知识,学以致用。

唐晔:“微创手术”这个词近十几年成了时髦,特别是儿外科,家长都不想给孩子留下疤痕,有些家长一定要指定“微创”,您怎么看?

褚珺:目前微创手术已经在医学界成为主流,取代了大部分的传统手术,加速了患者的快速康复。但对于“微创”,老百姓和医生理解的还不太一样。医生认为的微创,是指对器官的损伤小,老百姓认为的微创,是切口小。其实,切口小也有可能是“大”的创伤。比如,女孩子开疝气,做腹腔镜手术,外表美观了,但是可能若干年后,她如果行剖腹产,是否因黏连而增加剖腹手术的难度?所以,是否选择微创手术,除了治病,医生还要为患儿长远考虑。作为医生也要告诉家长手术利弊,让家长明白其中的区别。

唐晔:您的手术理念的核心是什么?

褚珺:保证脏器功能的健全,包括后期恢复,让病人以后能够生长发育。除了技术本身,还包括手术心理,现在大家越来越注重心理健康。其实,三四岁的孩子已经有了自卑心理——脸上多了一颗痣,肚子上有一道疤,都会觉得自己跟别人不一样,更何况还有唇腭裂的孩子。除了孩子,还要引导家长,跟孩子做好解释。

唐晔:您觉得,一个优秀的小儿外科医生,需要具备怎样的素养?

褚珺:专业技术是做医生的基本,手术操作失误是无法挽回的,一步走错,花再大的力气,都很难补救。所以,不能因为自身技术不专,让患儿承担不必要的风险;第二,要有整体格局,不单治疗疾病,还要考虑孩子以后的生长发育;第三,医德可贵。儿科医生要爱孩子,医生的根本是治病救人,不能贪图名利;第四,尊重患儿家长,每个家庭情况都不一样,不能站在道德高点去指责他们的选择。

唐晔:要和小朋友打交道,又要和家长打交道,谈谈您的感受?

褚珺:作为儿科医生,面对的是家长和小朋友,沟通方式是不一样的。和小朋友沟通,更多时候是放下医生身份,引导孩子表达出感受,这样才有利于治疗;跟家长沟通,就要多站在家长的角度换位思考,我一般会跟家长说,如果这是我自己的孩子,我会怎么处理,然后让家长自行判断。现在的医患关系出现不少问题,很多是沟通上的缺失,沟通好了,家长不会胡搞蛮缠。当然,沟通是需要方法的,比如,在给家长治疗方案的时候,从语气、态度上增加他们的信任感,不让他们带着困惑,一旦有了困惑,就会产生质疑,质疑就会产生不必要的矛盾。

唐晔:在这么多年的手术生涯中,有没有感触较深的事情?

褚珺:感触最深的,是一个肿瘤患儿,诊断为节细胞性神经母细胞瘤,在我们这里前前后后动了五六次手术,孩子从10岁时体检出肿瘤,一直治疗到18岁,期间肿瘤不断复发,孩子受了很多罪。他的父母非常不容易,东奔西跑,凑钱治疗,但最后孩子还是走了。最后一次孩子来医院,已经没法手术,连意识都没了,看着她躺在那里,奄奄一息,父母带她回家。把孩子送上车,我亲手拔掉了她的呼吸机,泪水决堤,打湿衣襟。这是我从医以来唯一一次控制不住流泪。医学有太多无奈,医生有成就感,也有无力感。

唐晔:讲一件您引以为骄傲的事情?

褚珺:三四年前,有一个10多岁的小男孩,在浦东被大卡车碾压到了头部,到我们医院紧急抢救,插着管,几乎没有呼吸了,瞳孔散大。虽然是积极抢救,但所有人都认为希望不大。抢救了三天三夜,孩子没醒过来,一点反应都没有。家长不愿意放弃,呼吸机一直插着,我们也想尽办法救治,保全他的脏器功能。

不得不说,生命是顽强的,可以诞生奇迹。一周后,孩子苏醒了,有了自主呼吸,后来在我这里经历了几次手术,断断续续治疗一年多。我是亲眼看着他活过来的,目前唯一的遗憾是视神经损伤,失明了。不过,孩子非常坚强和乐观,每半年来随访一次,他会说,褚医生,谢谢你们救了我,但是我从来没看过你们的脸,好想知道你们长什么样子。孩子很聪明,通过分辨声音,能记下所有医生的名字。我对他说,这个世界之所以美满,就在于有缺陷。

唐晔:您现在关注什么?

褚珺:心理教育,包括家长的心理、孩子的心理。门诊时常常会看到,不少患儿和家长的心理是自卑、忧郁、恐惧的,我会引导他们谈出自己的真实感受,而不是受制于世俗的眼光,希望他们跟医生能坦诚交流。我也会和他们聊聊我自己对挫折的感悟,医学解决不了所有的问题,或许人文可以提供慰藉。

唐晔:现在很多病人家长是80、90后,他们有什么不一样吗?

褚珺:有些家长带孩子来就诊的时候,已经充分“百度”了。不过,很多时候,家长看到的是一个局部知识,甚至会错误理解。这时候,我们就要疏导,把错误的理解纠正过来。我很佩服这一代的家长,有更多获取信息的通道(笑)。有人甚至拿着国外医学杂志的论文来探讨,有些论文,可能我也是第一次见到。站在他们的立场,我能理解,毕竟都是为了孩子。所以,在沟通中,首先不能直接反驳,一般我会认真看完文献后求同存异,再结合具体情况来分析。

唐晔:在医院里照顾别人的孩子,对自己的家人有亏欠吗?

褚珺:医生或多或少,在这方面都会有些亏欠。如果不是下班太晚了,我是想每天回家给家人做晚饭的(笑),现在只能周末的时候照顾照顾家里。其实我是蛮注重家庭的,家是一切的基础,但是做医生,很多时间都在医院里,病人离不开你,好在家人体谅,给予我很大支持,我很感谢他们。

唐晔:做好一个核医学科的医生,需要具备一些怎样的素养?

褚珺:首先基础要扎实,核医学科是一个比较杂的学科,这就要求医生的生理、生化、解剖等理论知识要到位,临床工作要熟悉,书写报告要规范;第二,紧跟国际形势,努力学习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第三,要有很强的沟通能力,包括与临床医生的沟通和与患者的沟通。

唐晔:作为70后,人到中年,谈谈您的感受?

褚珺:人到中年,天罗地网。上有父母,下有子女,眼睛睁开来,你是所有人的依靠,这就是中年的风景。肯定也会有不顺心的事情,碰到这些事情,我不会太放在心里,听听音乐,跟朋友出去喝茶聊聊天,一片云彩也就散开了。走过平湖烟雨,跨过岁月山河,我始终相信,那些历经劫数,尝遍百味的人,会更加生动而干净。

唐晔:如果不做医生,您会做什么?

褚珺:我对数字很敏感,也喜欢金融,比如基金、股票理财等,这也算是我的强项。每天看财经新闻,打理我们家的小金库(笑),基本上我做些长期或固定投资。如果我不做医生,应该会做理财师或基金经理。

唐晔:如果让您回到二医,给学弟学妹上一节课,您准备讲什么呢?

褚珺:讲怎么做好一个医生吧,会讲医德,要做一个品德高尚的医生。作为医生,不仅仅是要解决疾病的问题,还要考虑病人以后的生活怎么办。有很多先天性畸形的孩子,可以治好病,但要思考的是,治疗对他以后的生活影响是什么,包括对家长的影响又是什么,很多事情,变成日复一日,心态就会不一样。

采访/唐晔 编辑/玉娇龙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