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专访|《保家卫国》导演郝蕴:纪录片是国家相册

澎湃新闻记者 王诤
2020-11-03 14:07
来源:澎湃新闻
有戏 >
字号

《保家卫国——抗美援朝光影纪实》海报

和电影《金刚川》同期上映的纪录电影《保家卫国——抗美援朝光影纪实》,以真实的影像资料展现了抗美援朝战争历时2年零9个月后胜利结束的峥嵘历程:战争激发了全国人民热火朝天的生产建设积极性,前方和后方相互激励、共同推进。“中国人民志愿军”更成为坚强、不屈、勇敢的代名词,永远铭刻于世界战争史。

《保家卫国——抗美援朝光影纪实》将众多纪实影像资料搬上大银幕,首度以真实且珍贵的史料补充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背景与后续。片中,张涵予全程倾情献声解说。在发布会上,该片编剧、导演,来自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的郝蕴一度哽咽,“这部片子中使用到的很多影像资料,它的摄影师都牺牲了。他们的生命已经融入到片子里面,特别感谢他们给我们留下的这笔财富!”

同当下中国院线大多数纪录片的命运相仿,多个城市的排片显示,不是大早上就是大晚上。澎湃新闻记者10月27日,在北京某家商场内的影院观看了22:25的场次。观影全程,全场只有一名观众。

《保家卫国——抗美援朝光影纪实》导演郝蕴

近日,郝蕴在京接受澎湃新闻记者的专访。她提到日前刚看到的一篇影评中写到,“或许从来不是纪录片需要寻找它的观众,而是我们永远都需要纪录片来帮我们记住一段段历史,留存一个属于我们共同的家国记忆。”“这句话真是说到了我的心坎上。纪录片是国家相册,我们一定要做这个抢救性的拍摄。电影铭记历史,照亮当下,更有着涵养影业生态,匹配和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的意义。”郝蕴说。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斗志昂扬

【对话】

“为祖国而战,为全体中国人民的新生活而战”

澎湃新闻:在不涉密前提下,能否再介绍下中央新闻电影纪录片厂库房的情形?

郝蕴:我入职新影将近20年,因为拍摄这部纪录片,才第一次获准进入。片库由专人看护,为了更长久地保存这些胶片和资料,片库内采用恒温、恒湿的专业控制。

澎湃新闻:你是该片的导演兼编剧,另外我也看到还有三位撰稿人,能否谈谈他们各自的贡献?

郝蕴:首先我这个编剧的角色是迫不得已,一般情况下纪录片导演都要参与写本子。这部片子整个工期是4个月,确实是时间紧、任务重。专家给我们提供军事内容上的指导,还有采访对象讲述以及历史资料原声原貌的再现,这三个部分的内容只有我自己一个人全程参与。军事科学院郭志刚老师,给我们写了军事稿;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的王均伟老师,主要写国史部分,比方说当年的钢产量对比;王树增老师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带有纪实报告文学色彩的故事,像片中“小战士”和“彭德怀”部分的讲述。这次完全没有时间把这么多资料分享给一个专业编剧。

进机房剪辑之后,基本上就是我写一段,第二天剪一段。第二天剪完后,晚上差不多再写两个小时的本子,以此类推完成编剧工作。在我看来,纪录片的脚本一定不是一开始呈现的样貌,完全不做改动就照本贴画面,而是应该在剪辑过程中不断同步进行的。纪录片真正完成的时候,编剧工作才算告终,这样的纪录片才是好的纪录片。

中国人民志愿军昂首宣誓

澎湃新闻:该片故事线上着重反映了前方和后方的互相鼓励与促进,这个脉络是如何梳理出来的?

郝蕴:你提出这点特别好。感谢国家电影局在抗美援朝的系列片中能规划这样一部纪录电影,而且他们的工作做得特别细,在筹备这部电影的会上,他们特别邀请了王树增,那是我第一次见王老师。他在发言时特别提到,在这部片子中你们不要从头到尾,过度地追求整个战争进程的讲述,而是要呈现中国社会当时精神层面的全景,今天做这个纪录片是有时代需求的,是要为今天的中国人提供精神动力的,那就是不畏强敌,不畏艰险。王老师对我说的原话是,“希望你能够解释新中国。志愿军战士们是为祖国而战,为全体中国人民的新生活而战。”

澎湃新闻:针对他的发言,你怎么回应?

郝蕴:非常激动,王老师发完言就是我作为导演发言,“这个片子的魂,就是我们在那么落后的情况下,最后能迫使美方寻求停战谈判以结束战争。我觉得虽然之前未曾谋面,但在创作理念上是有神交的。”

我在新影厂工作,之前就看过很多那个年代的资料片,包括年轻人报考军事干部学校,这次解说词里就加入他们报名参军要去抗美援朝;包括石景山钢铁厂修理炼钢炉,也是因为前线要用钢,当时200多个专家、技术工人从全国各地汇集去修,车间悬挂的标语上写的也是“支援抗美援朝”;包括治淮(淮河)工地,工地上教工人们识字,黑板上写的是“抗美援朝”……在之前看资料过程中我已经有了这样的积淀,听了王老师的发言,更坚定了信心,那就是要表现朝鲜前方同祖国后方息息相关。

我看魏巍的报告文学,在《战士与祖国》的这篇文章里,他写到,鸭绿江北岸是哪里?是祖国。前线的宣传部门也会给战士们介绍祖国建设的情况,郭志刚老师在撰稿中,特别提到“朝鲜战争捷报频传的同时,国民经济各条战线同样快速发展。到1952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达到827亿元,比1949年增长了77.5%”。这也侧面印证了前方和后方是互相鼓励和促进的。

《保家卫国——抗美援朝光影纪实》导演郝蕴、老兵杨中耀

志愿军战士战场射击

“那代人历经沧桑,看尽浮华

澎湃新闻:《保家卫国——抗美援朝光影纪实》资料拍摄者中,来自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的一位摄影师、来自八一电影制片厂的一位摄影师等牺牲在前线。能否介绍下?

郝蕴:我觉得这些老摄影师们特别帅,看他们年轻时候的照片,真的是“英雄正值壮年,勇气可当枪刀”。用一句网评的话,“这些摄影师都是战士。”其实就是如此,他们每个人都有志愿军的编号,王瑜本老师还是营级干部,在战场上是穿靴子的。王瑜本在前线时曾差点儿就牺牲了,他们晚上住在一个朝鲜金矿的洞里面,找了一块看着平整的地方生上火就睡着了。结果半夜喘不上气来,他的小助理背着他往外跑,没跑几步两个人就一起晕倒了,幸亏那挨着司令部,军医及时抢救,王老说军医一连给他打了三针强心针都没反应,再打一针还没用,直到第五针他才恢复知觉。

抗美援朝摄影队摄影师王瑜本

因为他们住的那个洞里全是水,又潮又冷,在里面点了火,导致中毒。所以王瑜本老师总是说没什么,“我是起死回生的”。王老应该是在朝鲜前线呆的时间最长的记者之一。他自己主动留下的,拍完第一年,主动要求接着再拍下去。他之前曾参加过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可以说从解放战争一路拍过来,之后还参加过南疆保卫战。他在采访的时候说得最少,总是说没什么可说的,“行了吧,就这吧。”

澎湃新闻:观众其实能感到,他们并不居功。

郝蕴:没错,那代人历经沧桑,看尽浮华,名利二字对他们而言都太淡了。盛玉增老人今年已经90岁了,你问他20岁的事情,他在镜头里一直不说话,就低着头,然后抬起头来重复了我的一句问话,“在朝鲜的日子?” 然后又是很长时间的不说话,突然之间,他眉头一皱,他这么长时间的不说话,就仿佛自己在脑海中时光倒流。他后来才说,当时不想回忆的原因是照片上,他身边的这些孩子,“过几天就不见了”,还有在河边洗衣服的那些朝鲜妇女,“过几天也都不见了”。

澎湃新闻:片中出镜的战地摄影师,年纪最大的是哪一位?

郝蕴:老录音师王忠礼是片中嘉宾年龄最大的,他周岁已经93岁了。他在片中的身影、声音,成了他留在人世间最后的影像,他没有等到看到这部片子公映。作为纪录片的导演,我经常在拍片子的时候会遇到类似的情况,真的特别心痛。包括我们在拍《北大荒》的时候,所谓“南袁北徐”,南面有袁隆平,北面那位徐一戎老师,两位都是水稻专家。徐老师是研究在海拔高的地方,在东北那么冷的地方怎么种出亩产千斤的水稻。他也没有看到片子出来就走了……晚年时,他特别想去水稻田看他培育的水稻长得怎么样,大家不让他去,他就写了个字条,说是自愿来的,出问题和任何人无关。这些老前辈身上的高风亮节,真的是照亮了我们。

抗美援朝摄影队翻译李永杰

《保家卫国——抗美援朝光影纪实》剧照

“一个人也不能丢掉”

澎湃新闻:能否介绍下此次电影的解说,为何要用张涵予的声音?

郝蕴:张涵予老师一开始表示了为难,他说自己不是职业解说员,后来终于答应来一试。他配音那天还说,“念一段,不好我就走了”。但他本来就是非常优秀的配音演员,而且还主演过抗美援朝经历的电影角色。他完全可以胜任解说工作,特别是片尾那句“永垂不朽”,包括他念到“打剩一个连,我去当连长。打剩一个班,我去当班长”,都极富感染力。尤其他之前的配音历练与天赋,在谈到麦克阿瑟时会带一点上海电影译制厂邱岳峰老师配音老外的语气。他录完这部电影的解说后,还跟我们感慨,“我这一年都没说过这么多话。”

澎湃新闻:在介绍到毛泽东主席收藏儿子毛岸英遗物的时候,配音脚本和他的声线令我印象深刻。

郝蕴:毛主席是领袖,夜阑人静之际,他一个人整理、抚摸儿子的遗物,也是一位“年过花甲的老父亲”。毛主席收拾遗物这一段是王均伟提供的,他跟我说这是他本人去韶山毛泽东遗物馆看过的。

当时北京疫情还是挺严重的,出北京、进北京都很麻烦,王老师这个时候给出了他的坚持,“导演,一定要去湖南,一定拍出这一段,我一个大老爷们儿写这段的时候,眼泪都快掉出来了。”所以,在北京的拍摄都结束后,我们把去湖南拍摄放到了最后。

我想再强调一个细节,电影中毛主席讲话的片段,影像之前披露过,但这次我们加入了音轨,他的原声应该是近些年来首次披露。那个年代拍胶片的时候,影片和声片是分开的,观众过往可能看到过这个画面,但声片这次我们真是排除万难给找出来的,新影厂的老师傅帮我们找到了。影片是早就“胶转磁”(记者注:指将记录在电影胶片上的化学影像,转换为视频信号记录到磁带上的过程)了,但声片此次是第一次让大家听到。毛主席的讲话内容是,“不是因为我们人口多,几万人丢掉就不要紧,一个人也不能丢掉。”

澎湃新闻:电影此次也选用一些美方当年拍摄的纪录画面,请介绍下?

郝蕴:我们选用了一部分《韩战一年实录》中的影像,那个纪录片是美国1951年出品的。这部片子是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的“搜集片”,顾名思义,这是那个年代,新影厂从国际上搜集回来的。搜集片很少对外公开,此次我们还选用了朝鲜出品的纪录片《告世界》,应该也是在1951年、1952年前后出品的。我敢肯定《告世界》这片子,之前中国观众几乎没有看过,因为我们这一次才是第一次做“胶转磁”。以前的片子都是拿胶片剪辑,胶片套铁,现在的剪辑方式都是要把胶片转成磁,转成数据,在电脑上编辑。这片子里面有一个镜头是怎么放胶片,从前的老电影的胶片都是那么放映的,现在是数字化电脑放映了。

    责任编辑:程娱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